—-记肇庆市粤剧团“双进"取得良好的效果

图文:梁卫国 李耀安
认证编辑:南海先行
粤韵飘香广府,非遗传承校园。新年的一天,座落在美丽的西江河畔的肇庆市粤剧演艺中心的大堂展厅中,一群孩子被这里经典粤剧《龙母传奇》的剧照和华丽戏服以及精致的头饰等戏具所吸引、围观、赞叹,他们幼稚的脸上露出了惊呀和好奇的目光一一这里是肇庆市粤剧演艺中心,也是肇庆市粤剧非遗传承基地。

近年来,肇庆市粤剧团为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前任团长陈启良和现任团长陈宜都高度重视,组织力量认真落实戏曲进乡村及戏曲进校园工作。2023年,剧团的商业演出排期满满,第四届“世广会”复排《龙母传奇》献演的工作也接踵而来。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为完成2023年度300场“送戏下乡”以及日常送戏进校园的任务,陈团长未雨绸缪,带领团委们研究方案、科学安排,挑选节目提前进行排练。最后决定:包括演员,乐队,道具,布景,音响在内的所有部门都必须攻坚克难,积极参与戏曲“双进”活动。在全团演职员的努力拼搏下,全年超额完成了300多场次“双进”任务,在全省地级市粤剧团中位于领先地位,为传承粤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肇庆市粤剧团持续多年的戏曲进校园,非遗进山村工作,主要在以下体现:
一是请进来,扩大视野。剧团在本团非遗粤剧传承基地为学校和基层培训骨干辅导员,壮大辅导队伍。通过辅导员在基层更好地配合提高戏曲进校园的艺术水平;定期或不定期在非遗传承基地举办粤剧服饰、唱腔、道具、乐器等展演,把观众和小朋友们请进来参观学习,增长粤剧知识。

二是进校园培训,以点带面。肇庆市粤剧团“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节目及施教内容,由艺术室认真编排及研究后,分工积极推进。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排出剧目为学生们演示,同时为同学们举办粤剧理论知识小课堂。其他各行当演员和音乐演奏员也积极参与到传授艺术知识,携手并进,传承粤剧文化。2022年,肇庆市粤剧团陆续在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德庆县、怀集县开办了戏曲进校园的五个粤剧培训示范点。分别是端州区百花园小学、高要区第三小学(器乐班)、鼎湖区实验中学、德庆县孔子学校、怀集县职业技术学校。定人定课时对五个培训点的学生们进行系统专业的粤剧表演、乐器等相关项目培训。

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剧团还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各种类型的戏曲兴趣小组、戏曲社团、戏曲工作坊和戏曲传承基地等,让学生多种渠道广泛参与戏曲体验、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剧团老师们手把手辅导,让孩子们体会戏曲演员的基本功:唱、念、做、打,手、 眼、身、法、步。他们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节拍、踢腿、旋转……徜徉在舞台的世界里,用身体语言释放对艺术的热情。

演职员教学生们化粤剧妆容,戴上头饰和穿上服装,让他们感受戏曲演员的妆扮。通过让孩子们近距离的接触到戏曲艺术的方方面面,让他们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如肇庆市百花园小学粤剧社六一儿童节上演的英姿飒爽的粤剧《穆桂英挂帅》经典选段,集体展现了连续两年定期课余跟随肇庆市粤剧团的老师们学习粤剧艺术,“红豆发新枝”的风采。此外,剧团还结合实际开设粤剧网络云赏析、建公众号平台,让更多青少年了解粤剧、传承粤剧,吸引无数粉丝观看互动。

三是深耕乡村,戏曲惠民。肇庆市粤剧团致力于戏曲进农村活动,将文化艺术表演送到村民家门口,旨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群众文化活动全覆盖,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增添了动力。
肇庆粤剧团长年推动戏曲进校园,进乡村活动,一直坚持必须深入到偏远山区的学校和乡村。肇庆市辖区的德庆、封开、广宁、怀集等县都处于边远山区,有些乡村几十年都未有剧团去过,大人小孩从未看过大戏,送戏下乡的队伍一到,村民们早早就自发打扫场地,扶老携幼像赶集一样,热情洋溢的欢迎剧团,看戏看得有滋有味。有的老人家表示:“我已经50年没有看过戏了,真希望你们年年都能来呀!”还有,如怀集县大洞田村非常偏远,肇庆市粤剧团不辞艰辛,大客车无法开进,就开着小汽车辗转往返了400多个急转弯徒峭山路,进入到那里为村民演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演员们也深为当地村民和孩子们的热情而感动,大家累并快乐着!

在“双进”活动数年的持续推进下,剧团的青年人才梯队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得以提升。去年,为第四届“世广会”的召开复排《龙母传奇》时,资深粤剧导演杨树光就深有感概:“一批二线演员通过戏曲进校园,既培养了学生,又提升了自己。”

寄望在新的一年里,肇庆市粤剧团进校园、进乡村的活动能继续深入开展,做深做实;希望全体演职员们能当好”三者”(即示范者、传播者、知心者);示范者(即演员立足本职,演好戏,当好示范者);传播者(即贯彻千百万工程、做好粤剧进乡村进校园的传播者);知心者(即深入听取意见,民有所需,我有所应)。进校园,以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增强青少年学习传承非遗粤剧文化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进山村,继续把非遗粤剧文化送到更广阔的山村田间,为基层服务,不断谱写“双进”工作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