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担当
-----《道德经》启示录之十三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13章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13章译文:得到宠爱或遭受耻辱,都像是受到惊吓一样;重视大患,就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什么叫“宠辱若惊”?宠爱是卑下的,得到它会感到心惊不安,失去它也会惊恐万分,这就叫宠辱若惊;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会有祸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倘若没有了我的躯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把天下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样宝贵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重担交付于他;爱天下和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责任托付与他。
思绪流萤:
老子曰:“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这是说一个爱天下的人,可以委托重任于他,而这个“重任”的授予或自然生成,便是人的“担当”。
“担当”,是指承担、担负任务和责任等,出自《朱子语类》卷八七:“岂不可出来为他担当一家事?”然而,活在这世上的每个成年人,不可能都为社会和国家,有担当地做出所谓的“巨大贡献”,仅就自己做好上班的工作、赡养父母、抚育儿女的义务和持家“把日子过好”的责任,如能尽职做到了,也就称得上最基本地担起了一个人应有的责任;反之,如这点基本的义务和职责,也没有做到,自然也就成了人们公认的无“担当”和“不称职”公民。
记得乡下有一句俗语:“时到时看担当,没米时煮薯汤”;这是一句“心怀乐观、顺其自然”的话,类似于“船到桥头自然直”,或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意思;可是,当我们沿着这个思路想下去,就会发现:如薯汤也没得煮时,人们吃什么?难道只能以“天无绝人之路”的逻辑来作“无奈”的回答和安慰自己吗?还是这句话的后边,会有人去做“有担当、谋出路”的“开路先锋”?
这个推理若可以成立,也就等于生活或工作之中,每当遇到过不去的“坎”时,就需要一个人或几个人,都以“不丢责任和义务”,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或超出常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去勇敢地站出来“吹哨”,或振臂一挥,冲向危机的“关口”,用行动化解遇到的诸如风灾、水灾、旱灾、虫灾、疫情,或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难题,去付诸积极主动的化解,以求消除大家面临的危机,这便是“时到时担当”的耀眼魅力。
换个角度看,如每个人都把平时生活或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及时化解掉,可视为“当下即是”农民所言的“时到时担当”之时,进而去付出“直下承担”的努力去解决,人人也就不必再忧心于未来的“沟沟坎坎”或“无薯汤可煮”的困境了;同时,乡下还有一句俗语,叫“要做牛,免惊无犁可拖”,意指一个人只要有肯吃苦的付出,就不用担心没工作,更不怕生活得“没出息”,这一般是长辈用来鼓励青年人的话;另一方面,乡下牛是承担艰苦农活的象征,可田里的犁耙,也只有健壮的牛,才拖得动;人亦如此,在必须吃番薯汤时,如也能无怨地品出芳香,哈腰去做肯吃苦的犍牛,将来必然也能成为敢担当的可敬之人,亦更能体会到“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的深意了。
纵观历史与现实,敢于担当的事例数不胜数;在国家和平的时局下,文成公主毅然挥别锦衣玉食的生活,西行入藏;在南宋飘摇的山河前,辛弃疾满怀报国热情,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切呼喊,体现了一种“家国情怀”的担当;还有在大兵压境,京城将破,人心惶惶的危急之时,于谦挺身而出,怒斥主张迁都的大臣,主动担当起国家兴亡的大任,放下笏板,手握刀剑,指挥战斗,保家卫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以一己血肉之躯,抵住瓦剌大军的进攻,践行了自己“殉国忘身,舍生取义”的承诺,是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英雄。
而“数点梅花亡国恨,二分明月故臣心”,是指历史英雄史可法,在敌人攻城时,面对同僚的利诱,以精忠报国的担当,宁死不降,誓与扬州共存亡,虽一人无法挽救危城被破,拒降被杀,尸骨无存,但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却是一束能穿越千年的光芒,直射苍茫大地。现实中,再如大连公交车司机黄志全,在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却依靠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将车缓缓停到路边,用尽最后的力气拉下手刹,关闭发动机,使满车的乘客能够安全下车,为此全大连的市民,都在传颂他的名字,他的生命价值也因此升华为永恒。
担当,是指担负任务和责任,亦指有魄力和敢于承担责任的能力及勇气,还是具有自信、无私、包容的一种积极承担重任的美德,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都需要和推崇有“正向”担当的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担当也释放了一个人的自身价值,进而光芒四射;譬如,支教天使赵小亭,在大山里的三尺讲台上,用志愿者的担当,释放出生命的芬芳;学会担当,是挑战自我的升华;汶川地震时,一批批的志愿者和解放军战士,都成为担当起民族责任的使者,也铸就了民族之魂。
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和国家,三者紧密联系,也常在担当的抉择中闪烁光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绝代娇女王昭君,放弃了“绿柳长河而列、长风携云起舞”的长安,以及歌舞升平的华丽后宫,担负起维系和平安定的使命,用一生的流年换取大汉百姓的安定,撑起大汉王朝的半边天,堪称身怀厚德的和平使者和一代明妃;同样,深陷朔北恶劣的环境,头顶大漠狂风凛冽,在“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的血色残阳中,一直坚守的苏武,亦用忠贞大义,担当起国家使命的重任;还有林则徐大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而担起民族使命的岳武穆,沉吟“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等历数不尽的“风流人物”,都皆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气概,谱写了一幕幕让人仰慕的生命悲壮之歌。
担当是一种使命和素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以体现作为;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却用坚韧书写光明;史铁生双腿瘫痪,却走出了一条闪光的人生之路……“事不避难,勇于担当”,说明有无担当精神,是衡量一个人气魄和精神的重要标尺;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心系担当,出世心怀众生,入世灵台清明,抛头颅,撒热血,竖起可让世人映照自己灵魂的镜子;再如,人人都在生活经历中的吃饭,同样面对一盘菜,如能反思出农夫的汗水、父母的辛劳、厨师的付出,进而也就能心怀感恩地用餐,还会在温饱中联想到自己身处逆境时的坚强、绝望时的奋进、落寞时的达观、辉煌时的淡定、奉献时的无悔、追求时的担当……担当是堤坝、忘我、桥梁、负责、灯塔、彩虹、星斗和气节的化身,是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境界,是源于信念和编入人生画卷的乐章,是百炼成钢的生命丰碑。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他在遭受酷刑之后,一死了之,世上只会多了一个被遗忘的平庸之人,可他却毅然地担当起父辈遗愿,在狱中克服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遂以著述《史记》,成为了载留千古的盛名之人;还有,当代的军人孟祥斌,在危急时刻,纵身跳进滚滚的江水中,为了别人的生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用行动谱写出生命的“华章”;相比之下,南京某医院的医生,竟为了玩游戏,导致监护的孩子夭折,人格跌至谷底,可谓“一个万人钦佩、一个万人唾弃”的天壤之别。
文天祥和谭嗣同,都是不同年代“高昂不屈头颅,为国担当忠诚”的人,却精神气贯长虹,如不息的钟声,永远在人们心中回荡……而回到我们平静的现实生活中,其实一个人的担当,如把责任尽职到位,也就有了基本的体现;比如学生的责任是虚心学习,老师的责任是传授知识,警察的责任是维护治安;军人的责任是保卫国家、官员的责任是服务人民……责任重于泰山,真正担起责任的人,才是“芸芸众生里、满天群星中”那颗璀璨的明星。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