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里的生活智慧
文/张 勇
我没意识到,自己已沾染“都市习气”,直到几次回老家走亲串门时,家乡人告诉我。
家乡是大秦岭南坡流岭山下的一个美丽小镇,我在这里曾经度过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从根上说好歹也算当地人。这里的人火眼金睛,居然辩认出我不是一直在那里生活的人,因为我没有他们所拥有的智慧。

一次,我回老家走亲戚,顺路在街边一家店面不大的超市备几份米面油,付了钱,店家说得等一下,你要的这个牌子食用油店里不够,要到库房取。
我说,先去街那边市场转转再买些东西,回头再取。
店家说,行。然后我让她注明“还没取货”。
她瞪大眼睛,问:“你是从外地回来的吧,咱们这里人从来不赖帐。”
我仍然坚持,她在扫码付款货单上写了。
在莱市场,我转悠了很久,又见摊点上各种小吃让人口馋,便选了一家的浆水热豆腐,坐下美美吃了一碗。
回来准备到超市取货时,忽然见我的车子后备箱旁地上放着要买的东西。
店家见我过来,从超市门口边走边热情打招呼,说:“见你好久没来,你进店时像是从这辆黑色轿车过来的。这会儿店里没事,我估摸着就把你买的货搬了过来。你看看,对不对。”还帮我把东西放上了车。
我连声道谢。
在我居住的城市,各类超市商行店铺鲜有店家会记住我的话,更不会有店家主动帮顾客。除非你是熟人,亦或掏钱购买服务。
听见我道谢,她笑着说:“不用了,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欢迎下次再来。孩子快放学了,我得给准备饭去。”
回到家,我把老屋子简单打扫了一下,把很久不用的被褥拿到院子晒晒潮气。太阳下山后到父母的坟上静静地呆了一会儿。晚上到邻舍亲戚家打见面、唠家常,表示一下心意。

有一次,到老家行人情,晚上在我一亲戚家睡着。
吃早饭时,见我娘带来一个人,招呼着他吃饭。
这人年纪不大,约摸四十出头,穿着一身很旧但还合体的衣服,一看就像个走街窜巷的“家伙”。
娘说:“他开小货车在咱们这一带跑上跑下收土产山货,每到这个季节就来,都有好几年了,刚在路边见到了就叫他来顺便吃顿饭。”
那人连连道谢,一口外地口音,一口气吃了两大碗哨子面。
他走后,我好心提醒娘,不要把不知根底的人叫到家里。
娘说:“出门在外不容易,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我又说要注意安全,娘笑了:“咱这乡下跟人家大地方不一样,吃顿饭只不过加双筷子,哪儿有那么多坏人?走到哪儿,只要赶上饭点,就会留饭的。”
“他走的时候,给没给饭钱?”我问。
“一顿家常饭,遇到做啥就吃啥,收人家钱干啥。”
“要是在外面,留别人吃饭是一件大事,也是很大的情面。不像咱这的人,大家都厚道实在。那起码也得少收一点吧!”我说。
“咱们这里很普通,乡里小地方嘛。”娘淡淡地说。

还有一次,我老表连打电话发微信,问我最近在干啥。他说给我弄了些上好的包谷酒,让人稍不方便,让我没事了回来拿,农闲正好一块谝一谝。还再三叮咛来时坐个班车,开车就喝不成酒了。趁着好心情,我答应了。
那一天,天空蓝蓝,暖阳四撒。我出门去公交站坐车,上了车,与我坐一排的一位乘客拿着几张百元钞票和我搭讪,我弄了半天才明白,他是想用现钱让我扫码给他微信充值。
我连连摇头,心想,微信有钱也不能扫,怎么知道是不是假钞,惹那麻烦干嘛。
到老表家后,我跟大家闲聊起这件事,并且猜测是不是遇到了骗子。
他们说:“你坐的车,大部分往来乘客都是咱们这边的,多数相互认识,在车上行骗的可能性小,是不是有啥急事要办,微信余额不够用了。”
“要弄啥,事先咋不有个准备呢?”我孤疑的问。
“乡村小地方,大家怎么方便怎么来。”
在城市,坐公交车亦或街边行走,遇到熟人的概率,几乎很小,相当于中彩。
有一天,我就遇到了这个概率。
在街上,我遇到曾坐同路班车回乡的乘客。我和他聊了一路,他告诉我,他在村上流转了一大片荒山地做养殖。没想到,我们竟然会在街上碰到。
我们聊了他生意上的事情,还热情地给我留下地址和电话,道别后各自忙去。
我惊叹再次相遇的概率,也感叹他的坦诚,什么事都愿意与陌生人分享。
回到家里后,我跟爱人感叹这事,爱人说:“地方小么,一出门说不定就碰到了熟人。”
有天下午,我和爱人上街闲逛,饭点时商量吃小吃,就近顺便找了家买烩菜的店。
我爱人心直口快,试探性地问了句:“你这烩菜,做法跟我老公家乡哪儿的没啥两样,味道地道正宗,好吃!”
我觉得很突兀,店家笑了:“就是,这烩菜是我们乡里人最传统的吃食,过年过节过事是必备的。说不上值啥钱,但客人吃了都说好呢!。”
寒喧的过程中,令人想不到的是,店家和我同住一村仅一小山梁相隔的两个小组。双方父母姓啥名啥,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知道的清清楚楚。
这事说来,真是太巧合了。饭钱自然就让来让去,最后总算以打折优惠了结。
原来,世界可以这么小。

在老家的乡村,还能注意到,左右邻里出去窜门或下地劳作,只象征性的带上门而不锁门;房前场院晒东西只要不遇坏天气,常是自然晾干后才去收;家里的电话号码,随意留给别人;与陌生人说话,时常会提到住处甚至家里的人……我跟他们提出来,这样做不安全,不要跟陌生人讲这些,他们仍然我行我素,不以为然。
乡村里的人,自有生活智慧。他们相信自己,信任别人,待人热情,生活简单随意,做事有基本原则。比如,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是朋友。他们做事不做绝,尽量不给人添麻烦,总留有回旋余地,因为低头不见抬头见。做事有一定的敬畏心,因为人际关系的网络,密密地交织着,口碑非常重要,一个小小的善行或恶举,将会波及很远……在城市里,人们有另一套生存法则。人们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讨谋生活,应付繁事,隐藏自己,不轻意暴露自己不想暴露的信息,不想让别人更多的知道自己,花很多精力来防御熟人和陌生人,和别人分享的公共信息看上去很多,实际上有用的很少……
【作者简介】张勇,笔名訥言,1964年生人,热爱生活,喜欢悦读写作,陕西商州人,大学文化,政工师、经济师。《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文化自媒体学人。《灞柳文苑》顾问。已有500多篇论文、散文、杂文随笔、报告文学等体裁文章在《陕西日报》《当代陕西》等数十家报刊平台发表。有20多篇论文、散文、杂文随笔及获奖作品入选《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三卷)》《商洛文学·获奖卷(1978~2022)》等版本。出版有个人文集《案牍笔谈》。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