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娘•老家•老乡
作者:李向宝
有些事比如老娘害病这样的倒霉事看似离自己很远,有些地方比如老家似乎永远回不去,有些人比如老乡也感觉不会再发生交集。可谁知道,某一天某个变故就把这一切串联起来了。
老 娘
真是绳从细处断,意外与明天不知道那个先来,平静的日子说不定那个时刻就会石破天惊。
2023年"双11”那天,长安城被漫天飞雪银装素裹,清晨站在浐灞半岛24楼的家里一眼望去,万籁俱寂,惟有比春天灞河边的柳絮都大都密的鹅毛大雪,纷纷扬扬,从天而倾,只见窗外天地一色,平日里所有高出地面的附着物,就连那些高楼大厦都被白色整个吞没了,好大好气魄的雪呀!
见我出门跑步,刚从妹妹家接过来没住几天的85岁老母亲,一边喊我吃荷包蛋,一边劝我:我活了这么些年,没见过这么怕怕的雪,你不敢出去跑了,万一栽跤了都没人发现的。
既然是几十年一遇的大雪,注定有独一无二的景象。来个雪中挑战自我,证明还有着与年轻人一样的激情和心脏,跑步人注定与众不同。
一边吃早餐一边搪塞老娘,换衣服、戴头巾、穿跑鞋、下电梯,顾不上热身,一头扎进雪的世界,五公里雪中“定速巡航",说实话一点不爽,手脚冰凉,四肢发冷,不仅没有冒汗,更连多巴胺内啡肽的影子都没感觉到。
掂记着平素不喜水果的老娘只钟情梨子,便顺手把后备箱那箱梨抱回家,顺口问了一句"吃梨不",谁知就埋下了意外之雷。
误听为我要吃梨,老娘午休起来后,取梨切洗时晕倒,我和媳妇都在休息,亏得家宠”臭蛋”扑前扑后,大声狂吠,才让我们发现。立即送医就诊,谁知道胸椎骨折、颅内出血,头皮缝针并无大碍,可住院期间因肺部感染引起心脏、呼吸、肾脏"三衰",让一个好端端的人十天半月成为濒危患者。于是乎,落叶归根、留口气回老家成为母亲执意出院的理由,她在给孙女孙子电话里说"我恨不得现在就拔针头回老家,我死了是享福去了"。
老娘的话一向是命令,我们也敬重她的选择。谁不惜命是假,但病得到身上,痛苦自知。我们期望她活过90岁,但这是私心,是建立在老娘要忍受多少痛苦,忍受多少个孤独的日子之上的。父亲2000年去世,母亲更多时候是一个人度过23年的。谁知道她究竟承受了多少孤独寂寞。所以,这个时候,这么高龄,尊重老人家的生命权选择,让她以自己希望的方式走完最后的人生之路,我们兄妹三人共同认为,这就是孝顺,就是对母爱的回馈。
也许正如医院主治陈大夫说的,回去老人喜欢吃啥就给吃,不要考虑这高那高的。你们山区空气好,水土也好,病毒绝对比医院少,说不定回去还能出现奇迹呢!
老 家
老家是一个叫李湾村的小村庄,距离西安不到一小时车程,两条主脊、六个山峰高耸相对,一条叫汝河的小河自西向东穿流不息,福银高速、商柞省道穿村而过,六七百户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于此,李为大姓,陈、屈姓次之,另有王、吴姓少数。
老娘进城生活整二十年,我们小时候也在老家生活了十五六年,由于长年缺少烟火气滋润,尽管提前让亲戚打扫卫生,燃煤生火,但踏进老屋,眼前呈现的破败之感,让久居城市的我很不习惯。
村子绝大多数都盖起了二三层楼房,有的还围起了小院,种上了花草。新农村建设不仅户户通自来水、通水泥路,连这些老土屋都免费刷白,水泥平场,整体折射着新时代新农村的气息。
相形见绌之间,感觉我家40年的老土屋拖了后腿,人家是新时代、咱家是改开初,人家是阳春白雪、咱家是下里巴人。
与亲邻安顿好老娘,我绕着房子四周转了转,又回到家里逐屋看了看,原来往事随风的说法纯属写文章,老屋里的记忆太清晰太难忘,如电影胶片般一帧帧浮现眼前,鼻子一下子酸起来,一股热泪忍不住涌出来。
哦,这就是我的家,曾经魂牵梦绕的家,曾经在当时耀眼过,曾经承载着我许多梦想,可如今如此暗淡,如此凄凉,原来我的根不是富有而是贫穷,不是享受而是奋斗呀!
刹那间,我仿佛从飞船上返回地球一般,脑海里不断浮现出"接地气""不忘初心"”人不能忘本”这些字眼。也仿佛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才能反思人生一样。我心想,如果那些贪官能常回老家看看、上老屋坐坐,说不定比去监狱接受教育效果好的多呢。
家是人的窝,人是家的魂,家是靠人养的,有了烟火和人气的滋养,老屋也能焕发出生机。可能是家乡空气好,可能是老屋让人有安全感,也可能如我对老娘说的,"咱没在阎王那里排上队”,兄妹三人回家伺候老娘十多天后,她竟奇迹般度过危险,暂时没有了性命之忧。我们便像单位值班一样,开始轮换着照顾,毕竟都是五六十岁人了,伺候卧床病人,与照顾襁褓之人,真是一个在地狱、一个在天堂,前者是向死向死、后者是向死而生,一个是给人失望、一个是给人希望,身心疲惫不是常人之所想。但母亲养育之恩比天大比海深,再苦再累再脏也要顶着头皮上阵,因为除了道德压力,自己良心也要能过得去呀。
经过调养疏导,母亲已不再抗拒服药和进食,开始一日三餐,配合吃药,看得出来她又有了求生欲望,说明她感知到了病情好转,暂时与死神拉开了安全距离。
距离龙年春节只有一个半月时间,意味着属兔的她离走出本命年只有个把月时间。我们都祈祷她好起来,能争取过个年。春天能给万物带来生机,希望给老娘带来力量,给做儿女的带来希望。
老 乡
得知老娘回家而且病危,本就"空心化"了的村子,人气也流动起来。
老一辈年迈的两个舅母,本来身体有病腿脚不便,在儿女照顾下多次来看望老娘,多年不见,三个七八十岁的白发老人惺惺相惜,泪水涟涟:姑表舅表姨表不仅带着实惠的米面油、土鸡蛋,还电话通知在西安甚至远在外地的下一代侄子侄女们回家探望老人家:实在回不来的,通过电话、视频问候并祝福老奶奶挺过难关。
邻居们也来看望,盈惠家端来热腾腾的洋芋糊汤,彩芳嫂家端来香气扑鼻的香椿豆腐饺子,健康堂弟隆冬季节给打糍粑,建盈表姐夫、记良堂弟、向民堂哥、向生表兄给破柴担水生炉子,每天晚上都有左邻右舍来陪陪我们说说话、聊聊天,让人有一种久违的归属感。原来,老家尽管落后,老屋尽管土旧,但老家有城市难得的浓厚乡情在泊泊流淌着,农村人有城市人并不具备的纯朴在默默传承着。
农村人走出村子,打工挣钱几十年,也许是纯朴早已融入骨子里,也许置身冷漠的城市更感知到亲情的难得,不惜舟车劳顿,告假花钱看望亲人,东西一放,几句问候,陪坐一小会儿就走人,生怕吵闹和影响老人。没有虚情假意,真实简单感人。在老家滴水成冰的寒冬里,这一切犹如股股暖流让我温暖,让我对自己过往的一些错误价值观感到羞愧。
是童年回不去,而非老家回不去,只是你重不重亲情,忘不忘根本,愿意不愿意回。叶落总要归根,家是疗伤的避风港,当你处在人生低谷之时,面对挫折之刻,可以回趟老家,会会亲友,叙叙家常,找找初心,接接地气,让肉体和灵魂都晒晒太阳,再整装待发,重新上路吧。
此刻,老家太阳正好,我的影子正映照在老屋旁的核桃树根上,我犹如这树上的一枝一叶,有着绿叶对根的情谊,无论风把我吹向哪里,我都会伏在大地,始终面向根的方向。
作者简介:李向宝,男,生于1968年12月,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曾长期在党委办公室和国企综合管理部从事文秘和管理工作。系商洛作家协会会员,商洛音乐协会会员。喜欢文学,爱好写作,曾有多篇散文在《商洛报》《华商网》《陇源文学》等平台发表。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