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约 清爽 健朗 明快 炼达
——呼和浩特文坛老一辈作家的文风
尚丽清
文风,相关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综合反映。此文,笔者仅于老前辈作品中语言风格上的特色进行赏析,仅属个人学习心得之小结。因我一向以为文学作品之第一要务是文学性的语言。究其根本,一篇作品,必相关其作者的文化底蕴,相关其自我标杆,相关其自我修为。入选的赏读作品,皆是老前辈们古稀乃至耄耋之年的写作,以示诸翁之功力。

呼和浩特文坛,文丰笔健者尚静波老师,创作范围之广有目共睹,耳濡目染间成长的文学爱好者心中自有无限敬仰。此处我仅以尚静波老师为人做序谈一点个人感知。
书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工于铺张,会令读者产生溢美之厌;不饰雕琢,有负著作者重托。不温不火,难哉!我珍藏着许多尚静波老师的序文,现以《双叶集》序文为例,权作对尚静波老师的怀念:此序文应是尚静波老师为人做嫁衣的最后一次!
此序文,看似平淡不显奇,然,前面占据序文三分之二的追叙友情,是在暗做铺垫,属典型的间接描写、间接抒情、间接议论。名家之间的神交已久、彼此敬重、互相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是臻于至美的至美得于弦外。
序中的评论寥寥数语:
“两位先生将自己的新书取名《双叶集》,其意含是很明了的,那是一种自喻。但我敢断言:会有许多人和我一样会从这自喻中读出他们的自谦来的,当然也会从这自喻中读出他们被诗文浸润久了便渗透到血液里的那种诗意。”
“自喻”为何?“自谦”又何在?尚静波老师点到为止,而读者稍加思索便得答案:个人在群体中仅是陪衬,仅是为集体的奉献,个人价值在社会价值中的定位也仅是两片绿叶般的渺小。
“当然也会从这自喻中读出他们被诗文浸润久了便渗透到血液里的那种诗意。”
这是必须强调的,必须突出的,更是希望读者能悉心体味的。并且在悉心体味中得到滋养。“他们被诗文浸润久了便渗透到血液里的那种诗意”,读者被浸润久了又怎能不渗透到血液里呢?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此刻的简约,乃此时无声胜有声。
“ 我一向以为,旧作新读,是会读出新感新悟新得的。我读两位先生的《双叶集》,便读出一种人生路径(这路径和奋斗有关),读出了一种人生的快意(这快意和成功有关)。两位先生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作文论道,在文坛和杏坛自由地转换角色,且均有建树,向我们指点的不正是一种人生的路径吗?两位先生把本职工作、业余爱好卓有成效地融合在一起,将自己人生的路径越走越宽、越走越亮堂,不正是一种有益的示范吗?而教书育人和码字成文都是一种耕耘劳作,这耕耘劳作纯洁高尚,受世人和社会尊重,焉能没有人生之快意?”
因了《双叶集》乃旧作结集,故而,尚静波老师避开今人写序必针对作品的某章某节进行评析的窠臼,进行高度的概括,进行深度的挖掘,进行中肯的评价,既是写此书序时的创新,更是简约之上的炼达。
《双叶集•序》结尾:
“我相信,《双叶集》留给人们的是一笔文字的财富,也留给人们一个文坛佳话。人们在记住书中的那些诗文时,也一定会记住一对叫任贵、李蕙芳的文坛伉俪。”
如此收尾,大有石破惊天之高妙。文字的简约、明快、炼达,止于至善。惜墨如金,画龙点睛,功底深厚,轻松爽快,挥洒自如,绝不矫揉造作,绝不拖泥带水。“文似看山不喜平”,然,平中见奇,自为上乘。

我在此文开头便交代“仅于老前辈作品中的语言风格上进行赏析”,故而,以下继续从各位老前辈为文时表达方式上撷粹。
高培萱老师散文诗《故乡情 •乡下女孩儿》的描写:
“你不会横眉,不会点唇——没有任何化妆品。”10余字揭示人物性格的朴实。
“为什么你总是眉儿弯弯、樱口点点,脸蛋儿红彤彤,比任何化妆师的精心化妆都要美丽?”“眉儿弯弯”,是内心善良;“樱口点点”,害羞胆怯,性格内向;“脸蛋红彤彤”,充满生气,身心健康。一个从内到外透着清纯的家乡女子,恰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真实写照。对乡下女孩儿的正面描写中,直接抒发对家乡人的讴歌赞美之情。或许细心的读者发现,高老师没去描写故乡少女的眼睛。呵呵,避俗也!

李元岁老师的散文《老师姓尚》开头:
“老师姓尚,男性公民,长我几岁,属于共和国同龄人。
我称其为老师,原因有三:一是其确实从事过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工作,虽然并未直接教过我语文数学政治理化什么的。二是因圈子里人俗套的称谓。三是出于尊重,不是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嘛。”
说明之简约明快,可谓快人快语之精英。然,应说明之事无有疏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大集结:
“我被安排到文联工作后,便与尚老师成了同事加朋友的关系。当然,在我没来文联之前,我俩就有过好多来往了。我来文联后,他呼我元岁,我称他尚老师,显得更加亲近了。几个文友聚一起闲聊时,尚老师开玩笑说,是他培养、发现、造就了我,要么我怎么会来文联当官呢。我也玩笑说,是尚老师你把我给害苦了,若不是你培养、发现、造就我,我现在起码哇不是区长或副市长的干干了?!其实,尚老师若搁市政府不论哪个部门当个一把手,也是绰绰有余不在话下的。说彻底了,我俩属一路货色,走不了仕途这条道,文联就是我俩的最好归宿了。”
即事见人。戏谑的语言间彼此的亲密无间、披肝沥胆、胸怀宽广、仗义豪爽跃然纸上。而李元岁老师的微型小说语言之炼达已无需赘言。

艾融老师的散文《贾勋素描》:
开头直截了当:
“前些年,我曾多次给作家贾勋泼冷水:‘停下來吧,不要再写!’他也应承:‘嗯,不能写了。’"
第二段:
“ 其实,他从未向岁月低头。六十岁以来,像步入人生新起点,一直在奋力写作!我的冷水泼来泼去,又欣喜地看到他七十万字的《青城风物过眼录》。
读贾勋近年的新、旧体诗作,我感受到,他的诗风愈加个性鲜明,几近成熟。《蒙古马》《芙蓉楼》……舍筏登岸,渐臻化境,成自家样貌!深刻的生活体验,独特的意象、意境,精妙的文字组合,真挚情思自然泻出,汩汩流淌,或静穆而幽远,或淡泊而空灵。”
……
“诗人作散文,别有韵致。他的散文,自在随意,不拘一格。叙写青城胜概、山川景致、风俗人情,刻画市井人物、艺苑名流、文史掌故,行笔流畅,简赅情深。他把百姓口味和诗家语境揉合起来,和谐一体,得以雅俗共赏。文学意蕴,真情实感,是他文化散文的独到之处。”
艾融老师遣词用句极其准确,笔触灵活运作,摇曳多姿,属古文化底蕴的缩微版展示,“素描”功夫老辣。

行文至此,或许,有文友会说:开卷有益也不过如此。然则,倘您在开卷中果能如此,您将是得道之高人也!集腋成裘,积沙成塔,何乐而不为!更何况在网络平台时时凸显着问题:或云山雾罩,故弄玄虚;或面目呆板,千篇一律;或言之无物,味同嚼蜡;或文墨不通,病句连连……尚不自知者仍沾沾自喜。一种使命感驱使我晒出近在眼前的老前辈的佳作片段,永远把自己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无论为文为人,铭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贾勋老师亦文丰笔健。此录贾勋老师与我的微信二则,望友人能在赏读中获益。贾勋老师1938年人。日常微信间仍自然保持着文人的纯净、通透、激情,颇有醍醐灌顶之功。
“你有一双能夠发现美的眼睛,而且是从蒙古民族文化的特有艺术个性与气韵乃至民族性格中,发现并开掘了这一丰富的矿藏与意蕴。确实值得为你点赞,为你能自觉地真正从诗歌本体的规律性认识上升华与拓展而点赞!”
——贾勋老师2020.9.21晚评论我的《唯美 、健朗,乌吉斯古冷诗风》
“这是我看过的诗篇里,(仅指你的)感动最深也最有诗意的一首佳作,(应该说力作)不只有十分接地气的那种独特感受与发现的人间大美,也有人文情感的内蕴!毫无半点做作与粉饰的痕迹,却深藏一分最真挚动人的人间大爱。或者说传统伦理性的大爱!”
——贾勋老师点评《凌晨 被月亮惊醒》
2021.6.12

诚然,当今呼和浩特文坛还有佳作可荐,因了厉行简约故收起。 唯望我们文学爱好者皆能珍藏起无尽的厚望,无尽的勖勉,无尽的感恩,无尽的滋养,回甘弥醇,踔厉前行,赋予作品更多的生命力。
最后,摘录2018年第4期《呼和浩特文艺•卷首语》,诚谢《呼和浩特文艺》对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濡养与扶植。
我们的“文学原野”里,小说、散文、诗歌也都以美丽的花的形态绽放着,并吐露出秋的芬芳。值得一提的是那些作者许多是来自旗县,他们以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在“文学原野”里落笔并描绘出“文学原野”秋的胜景……
【附】
练达,汉语词语,指的是熟练通达;也指阅历丰富,通晓世故人情。
炼达 汉语词语,意为干练通达。
2022.1.6-13初稿
2023.1.11定稿

作者简介
尚丽清,文学爱好者。有诗文集《偷一个太阳给自己》(1999年)、诗集《送一个月亮给知己》(2004年)、诗文集《踩着落叶走过》(2018年)。2014-2017年,任《呼和浩特现当代文学史》编辑、责任校对。偶尔写点微型小说、微剧本等,入选多种文集。文学评论,在各种平台发表。2002年发表于《内蒙古电大学刊》的《中国的“诗体小说”》荣入“知网阅读”“道客巴巴”“掌桥科研”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