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寨山与乾隆寺的故事
牛金元 王有震
杨寨山,原称象寨山,地处驻马店市泌阳县黄山口乡沈庄村境内,总面积9平方公里,该山主峰海拔高程324米,呈西北东南走向,犹似一条巨象盘踞山顶上,人们向北瞭望,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山顶两侧的巨石,高耸入云,又似大象的双耳,摇摇欲坠。鸟瞰东西两侧,均为悬崖峭壁,可谓一夫挡关、万人莫开的天然围寨,自古为绿林好汉反抗封建统治的理想之地。
关于杨七在此处占山为王的故事,当地人有口皆碑。山下楼底村杨天顺老人讲述说,在明末清初年间,当地富豪杨七沿象寨山修建大小楼阁72座,宅院大门上悬挂“双千顷牌”,方圆几十里都是他的“佃户”,楼底村现有最下边一座楼阁的的遗址,孕育出楼底村的村名来历。杨七虽富甲一方,家产万贯,但侠肝义胆,体恤穷人,对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慷慨解囊,荡产相助,被李自成收为“义子”,拜为“杨王”。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想闯王,盼闯王,迎来闯王称父皇,父皇北上夺北京,我守山寨当大王!”李自成起义失败后,杨七的义旗不倒,拒守山寨,抗击清兵,使山寨固若金汤。后来,清军南阳总兵率兵围攻山寨,义军终因孤立无援,山寨被攻破,杨七被俘,清兵割下杨七首级,悬挂在南阳府城楼上“示众”。当地民众因为怀念杨七,特将杨七的尸体埋葬在山坡中,现仍有“杨七坟”遗址。之后,村民们改称象寨山为“杨寨山”。1975年村民们在山西边铁匠炉村荒岗上修建“大寨田”时,挖掘出生锈破刀、箭头和钢炉残渣,考古学者判断这就是杨七起义军打造兵器的作坊,铁匠炉的村名就是为此而演化到现在的。
据泌阳县文史资料记载,在杨寨山北麓半山腰中,存有“乾隆寺”遗址。前几年,县城建局原副局长徐宗显等为了探个究竟,到黄山口乡铁匠炉村离休老干部刘明传。因刘是当地的“文化通”,便自报奋勇当向导,带领大家穿密林,爬高山,攀岩石,辗转来到乾隆寺遗址的面前。发现这里瓦鳞遍地,有残缺不全的柱石、青砖、兽头、方砖、青脊瓦等古寺建筑物。乾隆寺原叫“查山寺”,始建于隋唐年代,山青水秀,古刹林立,殿宇恢宏,佛法名扬四海,为历朝历代皇帝所尊拜。一次,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路过此地,对杨寨山查山寺的美景赞不绝口,遂下圣旨改称查山寺为《乾隆寺》,并拨重金按照皇家佛寺标准重建。
乾隆寺坐北向南,北乾南坤向,以北主峰为南北中轴线,依次布局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9层砖塔等古建筑;东西厢房有观音殿、祖师殿、伽蓝殿、药师殿、僧房、香积厨、斋堂、执事房、茶房等。寺院占地面积约30亩,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寺院建筑风格为明清古建筑,中主线上的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门上高悬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乾隆寺》匾额格外醒目。寺内高僧有300亩庙产,剃发出家的10多名和尚,每天在寺院中坐禅念经。
1940年,在寺内驻守着国民党68军1个连的兵力抗日,双方在一次交战中,日本鬼子动用1个大队攻打寺院,前边坦克开路,后边用迫击炮轰炸,使寺院墙倒屋塌,那个连寡不抵众,伤亡严重,被迫撤离。从此,这个皇家寺院变成一片废墟。
乾隆寺内原来古树参天,环境清幽,有一颗2米直径的古银杏树,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树上悬挂着直径1米的大钟,每天钟声悠悠,响彻周围十几华里。1958年“大跃进”时期,在寺院附近陈集村建起“小高炉”,砍掉那棵古树炼钢铁,将树杆抬到学校做课桌了。由于寺院大钟体积大,被“还俗”的和尚作为养鸡的笼子,后来做成了人民公社食堂的大铁锅。乾隆寺山门前的1对石狮子,1个被砸坏垫路了,另1个至今埋在刘明传家的院子里。
据牛保记、陈磊等村民说,杨寨山还有神仙洞、凉风台、神石龟、黑龙潭、大寨子、神仙桥、白马石塔等自然景观,这里既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又闪烁着时代的辉煌。在上个世纪70年代,全国造林模范宋定兴创建杨寨山林场,将荒山秃岭变成遮天蔽日的森林。改革开放后,下岗职工刘太奇开发杨寨山,修水库,筑公路,发展畜牧业,成立“金牛”繁育基地,栽种风景树,使绿山清水变成金山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