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思着醉意 文章越苍茫
——孙亚玲《秋惹秦岭醉》赏读I
作者:伍宏贤
元亨利贞,日图新天。踏入新年第一天,西安晚报在“文化周刊”,不惜以一个整版刊发陕西青年女作家孙亚玲的长篇散文《秋惹秦岭醉》,成为陕西文坛的爆点,人们争相阅读、点赞,同时,不吝情色,予以豪横转发,遂成刷屏之势。纵览美文,我觉得散文不仅在于固守抒情本色,写出浓情短章,还可以恣意长篇大论,酿出淳厚如饴的大文化散文琼浆来。
《秋惹秦岭醉》以情思着美意,随文章越苍茫,使雄山大秦岭以色彩取胜,以动感取胜,以史料取胜,呈现出斑斓秋色里一幅壮美的秦岭画图,感人至深,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色彩——美文取胜法宝之一
笔墨着彩,秦岭以色彩争艳。西安晚报美编配发了六幅油画作品,图文并茂,夺人眼球。进得秦岭山中,作一回秋游,自然要领略山中一路秋色。作者一行,都是“道”中人(散文家),各自取裁抒胸臆,风格迥异呈华章,会以各自视觉呈现出不同意趣的秦岭之秋色。作者孙亚玲首先以俯瞰视角,全景展示出秦岭的色彩美。这也是行游秋日秦岭的初衷所在,开启了“一场隆重的秦岭之旅。一路向前,秦岭在季节的涂抹之下,迎来了最美的霓裳,被多彩的笔墨招惹得醉了南北两岸。”“树,不再是单纯的青葱,而是繁花似锦的艳,如花一般,在阳光下明媚。山,不再是单调的绿,而是层林尽染的红,如波涛一般,在秋风中汹涌。”这是开篇“序章”中描述的秦岭秋色,色彩在文字间如星子般跳跃,一下就调起了读者急欲阅读的味口。在后面叙写了秦岭最美秋色黄柏塬的秋,华阳古镇的秋,以及城固橘园的大美秋景,莫不以斑斓的色彩取胜。“那醉人的秋,惹得我们都把头伸出窗外,搜寻着每一座山的峰林,或尖叫或惊叹。窗外,秋风飒飒,树树银杏泛着诱人的暖黄色,与火红色的枫叶遥相呼应,向过往行人讲述着秦岭秋天的美好”这是黄柏塬让人禁不住“尖叫”的秋。最终,作者是被那“远处五彩秋色包裹的相思”灌醉了,“我们都醉倒在秦岭金秋十月这幅油画里了”。
当秦岭之旅来到大山深处的华阳古镇,这里的秋色更有了浓郁的诗意:“古镇夜晚的月亮和秦岭形成一幅美妙的画面,柔和明亮的月光洒落在山间,让整个山林都沐浴在一片银色的光芒中。远处的群山轮廓分明,层峦叠嶂,它们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壮丽。”这是夜月下古镇的诗意之秋,而当作者沉睡已醒,又看见了另一番景致:“晨曦微露,一缕阳光洒在窗前,金黄的光斑在地上蹦跳,一枚落叶,飘落眼前,仿佛是岁月的舞者。”晨曦唤醒了山中所有的生灵,连阳光都在“蹦跳”,可见大长安小女子的心情是多么的快活,大山深处以忘忧啊!当她们离开古镇,出得深山,来到秦岭南坡,中国橘乡——城固,那二十万亩浩瀚柑橘园,更是另一番赏心悦目的景象:“站在橘园里的观景台,俯瞰整个橘园的景色,真的很震撼。摘下一个剥开品尝,满嘴的香甜犹如泉水在口齿间流淌。据说城固的橘子,可以手上留香三日,还香气犹存。”“眼前的橘园,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卷,满眼绿意盎然,金黄的橘子如同繁星点点布满天际,好似一块块宝石镶嵌在大地之间。树上的橘子更是诱人,一个个昂首挺胸,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橘园的古往今昔。”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此时此刻,千年后的长安女子们,来到这片中国最北缘的橘园,首先颠覆的是“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固有理念。城固距离淮南千里,怎么能有如此壮观的橘园美景?那是因为古代交通不便,阻碍了人们望远的目光,更得益于这“升仙之地”“出山风,入山风,吹得橘子红彤彤”的小气候,与橘乡人民勤劳科学的作务,才赢得了“蜀汉江陵千树橘”的盛景。
故,秦岭之醉是因秋日里山光水色色彩浓烈所致。作者首先看见了,也被感染了,然后抓住了这抹浓烈,成为此一长篇散文的“主杆”,而屹立起来。
动感——美文取胜法宝之二
文字活泼,秦岭之美以动感取胜。读《秋惹秦岭醉》始终有一种力量在牵引,这便是文字的动感,和整篇文章的生动气韵。开篇首段即为全篇定出基调:“一枚落叶,被秋风吹进了秦岭,打了几个滚,翻了几个身,就向秦岭深处飘去。”作者思虑再三,反复酝酿揣摩,从心中流出这30个字作为开篇,其中的“落、吹、打、滚、翻、飘”6个具有动感的字,形象地概括了秦岭之秋的景象和慕名前往的缘由。尤其是秋叶在秋风中“打了几个滚,翻了几个身”,极其形象地描画出了秋色、秋声、秋景和秋意。这值得玩味的30个字,令人产生无尽遐思:作者是如何想到如此之精妙的句子,在纷乱的秋风扫落叶中,提炼出这样看似质朴无华,却掷地有声的句子,这需要深厚的学养及长时间的文字磨砺。这30字开头,也是全篇的主旨所在,既为全文奠基之要,又是灯塔之引,堪为生花妙笔也!
此刻,行走的作者何不是一片掉进大山里的一片落叶,只是自己的此番造访是主动的“被吹”,而非“无可奈何花落去”。她及其同行者,是怀着满怀敬慕而自觉走进秦岭之中来的,“两辆越野车,一前一后地行驶在褒斜道上”,是自觉而主动被“打滚”和“翻身”的,这样她们才走近黄柏塬、白洋公路,尽赏到了太岭子云海,二郎坝梯田。一路行走,满目秋色,使人目不暇接。她们是在“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急切中,悠然领略大美的秦岭秋景啊!“车子一直紧贴着河道前行,这里被人们誉为秦岭腹地最美的山路和世界级的摄影长廊,你定会陶醉在这秀美山水之中,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也会震撼你的心灵。”
人生最美好的不是看见事物的结果,往往在于创造奇迹的过程。“这条有着世外桃源般风景,让你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的绝美之路,就是太(太白)洋(洋县)公路。充满魅力的秦岭,大自然的美丽,已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秋叶摇曳着对季节的深情,陪我们转过了一弯又一弯,越过了一山又一山,让我们把美景尽情饱览,把心情肆意释放。”这里的“转过一弯又一弯”“越过一山又一山”的叙述,难道不是与“打了几个滚”“翻了几个身”之秋叶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景象,难道不是一个人的修行使然,不是上苍的着意安排又会是什么呢?这种人生的“动感”,一旦被有心人捕捉到,且落入笔端,就会有汩汩的清奇之水,自天而降,成为汹涌澎湃的波涛,奔腾向前,向大海而去,最终形成一篇美不胜收的散文大作,这就是作者洋洋洒洒五千言的《秋惹秦岭醉》!秦山之秋的生动,是物我“相看两不厌”,是只有痴心的走近,以至于“打滚”,才能看见和体悟到这种“沉醉”了的壮美。作者已无数次的去往秦岭,或春天寻花开,或夏日乘凉爽,或冬日踏积雪,每一次亲近,必有意外所获,一行行诗意的文字,便是她与秦山的对话,是大山给予自己的感悟,让自己笔下生花,砺炼一个作者的心智文思,为建构心灵之文学灯塔而加持许多能量块。
稚语——美文取胜法宝之三
小天使的加入,使秦岭之秋灵动而鲜活。在《秋惹秦岭醉》中,好友姗姗之幼女“彧”的加入,无论有意无意,都是激发作者成就此篇美文的兴奋剂和原动力。往往不经意的遇见,都是五百年修的“缘”,“彧”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遇见”。秦山之旅中,彧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仅带给远途带来欢欣,更为大家的愉快带来话题,使作者生发出联想,丰富了散文的质地,充实了一篇文章的内涵,或许就是这一点,这篇美文才被“晚报”相中,并给予一个整版,神赐般安排在新年第一天刊发出来,这是对“新天”的问候,也是一个美好的开端,对于读者无疑是一个阅读的喜悦,对于作者则是一种震撼和激励。彧是天使,作者由此发力:“姗姗这会儿陪着她女儿王彧,把头从天窗探出,让山风尽情地抚摸,让秋阳任意地抚慰。那随风飘舞的秀发,似氤氲在秦岭中的山岚,来来回回地轻拂在她们的脸上,热烈而狂野。我能想象得到,平日里城市中那些琐碎纷扰,被一路层林尽染的秋景击得粉碎,这时候都随着风中的云朵抛到了天际之外,以一种轻松的姿态放纵着自己。她们这种潇洒自如的样子,惹得坐在后车里的我,也想伸头一试,奈何我坐在车的前排,只能看着她们陶醉在这幅千里秋色的图画里。”
而当作者们喜悦来到箭子沟景区时,却被自己的迟到拒之门外,这时,小天使彧发话了:“哦,错过了今天,那就得再等一年。”“7岁的朵儿(彧的奶名)睁着大大的眼睛,瞅着景区的大门,一副小大人的表情兀自地说着。”小孩子的话惊到了一旁的大人们,于是启发了作者说出一番上层次的话语:“没关系的,只要有等待,就有希望……”这一席话,使小天使“伸出右手小拇指”和我拉了钩,这一“拉”便成一种许诺,必将成为作者的心结,等待“明年我们再来。”但愿,这不是大人们的信口雌黄,而实在是面对大山的一种真情,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未来”光景。小天使会在梦中等待,读者也会等待这个许诺的“践行”。后来,在华阳古镇,作者还写到了“彧”的“面肚子”:“7岁的小彧彧特别招人喜爱,瞪着两只大大的眼睛,瞅着面前的菜盘,小声地说着:要是有碗面,那就好了。孩子正好坐在我旁边,虽然声音很小,但我还是听见了。喊来服务员,给孩子要碗浆水面吃。`一看就是陕西娃,从小长着一个面肚子。`我摸着孩子的头,问她:一碗够吗?她不说话,只是点了点头。”小彧彧的加入,使秦山之旅,多了一份牵挂,也多了一份喜悦,更使作者的内心增添了童趣,写出的文意增加了几多灵性。“在我俩的约定中,听到远处嘭、嘭、嘭的落水声,遂转身往景区右侧的石头河望去。'好大的瀑布。`小孩的眼睛最尖,她欢喜地拽着我,还不忘记喊着同行的其他人,奔向河对岸的瀑布。”
探史——美文取胜的法宝之四
抒情散文嵌进“历史”,文字便会有厚重之感,这也是醉秋秦岭的取胜之处。从古长安出发,向西而行,走宝鸡,登太白,过黄柏塬,然后经古镇华阳,到陕南洋县,这一次简单的行走,何尝不是一回穿越,从北地关中到南国陕南,穿越茫茫苍苍的大秦岭,如蚁之小我,体验一回在大山深处“爬行”的感觉,寻找一回横穿的刺激,也体悟一下被父亲山拥抱的滋味。这次穿越,作者没有选择高速公路,更没有乘高铁一日之还,而是以自驾车的方式,选择走褒斜古道,发寻访历史之幽情,观层林尽染之秋色,感受“路慢慢其修远兮”之艰辛,消解都市之浮躁,使人能够沉静一点,清醒一些,不至于在太多的声色犬马中昏昏昏昏噩噩忘了自我。通观全篇,作者不光描写了一路所见的自然风光,同时还搜尽奇峰打腹稿,作了回顾“历史”的功课。她提及了古代穿越秦岭的“四条古道”,笔墨着意写到了褒斜道、华阳古镇、傥骆道、以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出之地城固县升仙村。叙述中,这些古道、古镇、典故,虽然都有涉及,但却惜字如金,都以“必要处必须写”而极尽铅华,寥寥数语完美呈现出来,不仅记载了秦山旅行的足之所到,同时增加了历史知识,使抒情散文有了大文化的支撑,整篇文章呈现出沉甸甸的厚重感。著名作家王蓬在《秦蜀古道与石门石刻》巨著中有详细的揭示:秦汉时期,把国都长安通往四川乃至云贵的驿道称栈道、阁道、五尺道,唐宋时称蜀道、山南驿道。自李白作《蜀道难》,其蜀道一词贯通古今,影响甚大。何为蜀道?史籍所载之“蜀道”,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汉唐时期,由国都长安通往四川成都的陕川驿道?陕西省政府2014年下文强调,应统称“秦蜀古道”。其中穿越秦岭的古道有四条,由西至东为:陈仓道,由宝鸡越大散关,经凤县至勉县茶店出口;褒斜首,由关中眉县斜谷进山,从汉中褒谷口出山;傥骆道,由关中周至进山,至洋县傥口出山;子午道,由长安区南子午镇进山至安康石泉出山。古道上多建“栈道”,《史记》中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这是作者孙亚玲大文化散文的一次成功尝试,就如人在匆匆赶路途中一次歇息,目的就是蓄力前行!作者在写作时,没有一股脑照搬照抄历史文献,她在必要处,选取恰当文字楔进去,使其结构天衣无缝,非常体得,读来如涓涓细流,让人赏心悦目,舒服极了。
文似看山不喜平。此篇散文,并非无可挑剔之处,反复阅读之后,觉得有的段落在写作时当属过渡性文字,在成文之后,即可删除,以使文字更加精炼,气韵更加顺畅,不至于有悦读阻塞之感,甚至使营造的“回环大美”让人喘不过气来。比如第一部分的第2、第9自然段即可删掉。第二部分的第3、第4小段可合并为“一天的奔波,早已饥肠辘辘,夜色下来到古镇酒店晚餐”,第15~17小段,也可合并为:徜徉在华阳老街的古色古香里,仿佛回到了从前,在一个门楼前抬头便见“傥骆古道”门匾高悬,这隽秀字体,似有相识之感……”这样就更加精炼了。第三部分第2自然段可删除,倒数第4大段写老悟指导农民栽种橘子树场景部分,也应缩写一笔带过。
综上,可缩减文字1500字左右,这样下来《秋惹秦岭醉》,或如一杯高度数的白酒,浓烈而馨香四溢;或如一盏浓酽清丽的香茶扑鼻而来,让人在如饥的阅读中,始终醉在那秦岭的秋意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