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胜大寒 常见不稀罕”
——小寒节气的内涵与文化
林占东
小寒,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四季之中冬季的第5个节气;小寒之日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85°;小寒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1月5-7日。
小寒是农历十二月节气,元代吴澄撰写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意思是说,十二月节期间,月初寒冷还小所以叫小寒,再过半个月寒冷就大了,那时就到大寒了,这就是小寒名字的由来。
小寒是一个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其特点是天气寒冷,虽然还未冷到极点,但也到了“小寒时处二三九, 天寒地冻冷到抖”的程度。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但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
但在我国北方地区有“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一说,意思是小寒节气期间的天气比大寒节气时的天气更冷;但对于南方部分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里。中国北方地区小寒比大寒时更冷,是因为地表的“余热”相对较少,到小寒时节已经释放殆尽,致使气温降至最低;而南方地区地表相对较热,其“余热”到小寒节气仍未释放完毕,到大寒则地表“余热”散尽,气温才会降至最低。所以小寒是中国北方地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大寒是南方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
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的大雁是顺着阴阳而迁移的,小寒一候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小寒二候时北方随处可见的喜鹊,也感觉到阳气上升而开始筑巢;小寒三候时雉鸟也会感觉到阳气的生长而开始鸣叫。
在进入小寒节气以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严寒时期——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加之西伯利亚冷空气不断南下,天气异常寒冷,北方进入了“数九寒天”;南方地区虽然还没有像北方地区那样寒冷凛冽,但气温也明显下降。南方地区最寒冷的时候集中在小寒大寒及雨水和惊蛰之间这两个时段。小寒节气时段是干冷,而雨水节气后是湿冷。
中国南北地区跨度大,小寒节气期间不同地区农事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区农田已经没有多少农活进入歇冬,农民主要任务是在家做好菜窖畜舍保暖,造肥积肥等工作;南方地区仍有不少农活,主要是给小麦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而海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则是做好防寒防冻、积肥造肥和兴修水利等工作……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当北方还是冰天雪地之时,南方已是春暖花开时刻。
小寒节气以后,南北方地区先后进入最寒冷时期。养生保健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锻炼。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小寒节气正处在“二九”“三九”期间,是一年中天气最冷的时段,也是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大好时节。民谚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可见冬季锻炼多么重要。二要科学进补。根据个人身体具体情况,调节饮食,合理补养,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三要根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早睡晚起,保证睡眠,收藏阴精,汇聚精气,以润五脏 。四要每天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清新,并要预防伤风感冒。
小寒节气期间的传统民俗:(1)北方地区过腊八节,喝腊八粥;南方广州地区在小寒这天早晨则是吃糯米饭。腊八节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它又被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来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 北方做腊八粥,以黄米为主,添加多种辅料,如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以及各种豆类等,熬制而成,腊八粥具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明目、安神、通便等作用,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人们的耐寒抗寒指数。南方做糯米饭,也不是简单将糯米煮熟,而是在糯米里配上炒香的“腊味”、香菜、葱花等材料。糯米饭具有着补钙、补肾、滋补身体、健脾补血、缓解尿频等功效,(2)冬至以后,进入“数九”,小寒在二九三九间,各地先民还编成了“数九歌”以计算寒日并口口相传。北方地区的“数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它反映了北方地区由“冷”(不出手)到“寒”(冰上走)再到“暖”(看柳 河开 燕来)的物象变化过程。
小寒过后,气温继续下降,南北方地区先后进入最冷时期,但太阳直射点北移,阳气回升,这在物候变化上明显呈现,古代文人用他们的笔墨以诗词的形式,反映了小寒节气天气与物候这一变化,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篇:唐代诗人元稹《咏廿四气诗 小寒十二月节》“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诗意是:节气到了小寒时节,就好像古代“音律”之首——“大吕”奏响一般,欢乐的喜鹊感知春天不远,它们到河道弯曲的地方,寻找食物、叼来湿泥、衔来树枝,围绕着树梢转来转去垒起新巢;南迁的大雁感到春天临近,开始有了北归的苗头;藏匿在茅草丛里的野鸡感知春天要来,开始鸣叫起来。不要再抱怨天气仍然寒冷严峻了,因为冬春交替马上就要在正月进行了。诗人并没有因为天气寒冷而抱怨,当看到喜鹊筑巢,南雁北飞,雉鸟鸣叫……心中无限欣喜。
明代诗人黄佐《小寒节有感》:“雨霁风恬始见花,野梅含笑正横斜。红芳此后周千里,绿树仍前荫万家。寒日自能明蔀障,轻雷应为蛰龙蛇。老来衰惫偏多感,时有新诗纪物华。”诗意是:雨过天晴,风儿安静,开始见到花儿了。野外的梅花正在竞相绽放,或横或斜,从此以后,红花开遍了千里大地。绿树仍旧像从前一样遮蔽着千家万户,寒食日自能够使得遮蔽的天地变得明朗起来。天上轻轻响起的雷声,应该是蛰伏的龙蛇醒来的原因。年老衰弱疲乏的我,偏偏生出这多感叹,不时地写下新诗记录自然的变化。小寒虽然十分寒冷,但在诗人眼里心中笔下还是气象万千的。
北方地区进入小寒将会迎来极寒天气,南方地区大寒期间也会进入至冷时刻。不要抱怨天气严寒,不要埋怨冬天漫长,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过程:盛极必衰、物极必反。随着小寒、大寒的相继过去。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将先后迎来温暖的春天。
2024.01.05
作者简介:林占东,内蒙赤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文学历史及国学经典稍有偏爱,不时写一点文字,来抒发内心感受。先后在《文苑》《田园》《山河》等纸质报刊和《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锡伯河文学》《凤凰城文学》《作家》《红豆原创文学》《世界文学传媒》等公众号平台以及深圳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发表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