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聚会
庞进
加拿大高校文学社2024年第1期的征文主题是“春机”。时令还属冰天雪地的严冬,主持人青城子却号召大家“写自然的、人生的春天,写春天般的人、春天般的事”——这便使我想起了英国诗人雪莱那句著名到我不必再写出来的关于冬天与春天的诗。
我想到了发生于22年前的“春天的聚会”——
人常常被以各种形式“归堆儿”,比如我们这一群,就因1977年参加高考而被唤作“七七级”。事实上,我们是考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的春天进校的。十年的停滞,导致了该届大学生堪称“空前绝后”的几个特点:录取率是50:1(还有人说是100:1),男女生是10:1(我们系共167人,女生仅有17人),年龄差是2:1(大者已33岁,小者17岁)。也许是大都有着坎坷不平的奋斗经历,大家对“考”到手的求学机会就特别的珍惜。于是,和前、后届相比,就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而言,七七级的科研风气最浓、发表文章最多、分配状况也最好。就我自己而言,也是在那个时候走上写作之路,并开始发表作品的。
四个寒暑之后,1982年的春天,我们怀揣毕业证,别母校而去。转眼间,20年过去了。20年是个什么概念呢?20年可以使一棵小树苗变成枝叶蓊郁、沐风栉雨的大树;20年可以使怀抱中的婴儿变成青春四射的帅哥靓妹;20年还可以使一个东方古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于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同学们相遇相会时,都说2002年要到了,毕业整整20年了,当年,大家是唱着“20年后再相会”的歌儿走出校门的,现在到了“再相会”的时候了!因为,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我们的心扉上都盖着“七七级”的印记,我们怎么能不怀念寒窗苦读的日日夜夜呢?怎么能不思念辛勤栽培我们的老师们,不想念走向四面八方的同学们呢?
于是,我们开始发起和联络了,电话一打,响应热烈。经过紧锣密鼓地筹备,2002年5月3日上午,“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七七级毕业20年同学聚会”在母校的专家楼大餐厅拉开了帷幕。来了,同学们来了,汉中的、榆林的、咸阳的、渭南的、商洛的……有的同学从深圳飞来了,有的同学从青海开车来了,有的同学放弃了外出旅游的机会,赶来了……有的同学胖了,有的同学瘦了,有的叫不上名字了,有的变得让你认不得了!来了,老师们来了,已显福态的当年的指导员,70多岁的老系主任,80多岁的老教授,院、校的在任领导……大家脸上漾着笑容,眼里含着泪花,激动的心情有如风中旗、潮时水。宣读来自异国他乡的贺信,简短地介绍自己,师生代表讲话……当两位同学代表着大家上台拉开红绸,将“师恩难忘”的大镜匾显而亮之时,全场掌声雷动!而一位已成为书法家的同学,则将自己精心写就裱好的三幅墨宝,郑重地敬赠给老师们!……

“是的,当年风华正茂又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如今已两鬓染霜了”,我在代表筹备组的发言中说,“岁月已把几多沧桑镌刻在我们的脸上,也把丰富的感受存盘在我们的心里。寒来暑往,春花秋月,我们都有了许许多多的变化,不少同学已担负起国家赋予我们这代人的一份重任,然而,不管身居何位,也不管成就大小,功业如何,求真向善、积极有为、敬业报国的基本理念没有变,我们对老师、对母系、母校的敬爱没有变,我们150多个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没有变,辽阔的时空交叉着我们彼此关注的目光,那感情,有如陈年老酒,时间越久远,味道越醇厚,越香甜!……今天,春风浩荡、春意融融的今天,我们又回到了母校,汇聚在这里,这是我们欢乐的日子、幸福的日子,也必将成为终生难忘的日子!”
接下来的会餐不用我多写了,其热烈感人的场面你可以想象得来,反正是过后都说不知道吃了些啥。下午,同学们参观校园和当年的政教系现在的政治经济学院,照相、座谈,自然是说不完、道不尽。晚饭我们有意安排在学子食府,为的是体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第二天,大家去了杨凌科技示范区,看了克隆羊、昆虫博物馆、室内模拟降雨和设施农业。第三天上午,同学们在蒙蒙春雨中游览了未央湖,下午,在潇潇雨声中挥手告别……都说这次聚会太珍贵,都说时间短促,意犹未尽,于是两个动议获得通过:一是编辑出版一部题为《岁月如歌》的文集,把同学们高考前后、在校期间、毕业以来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所求所获,以散文、随笔及诗歌、小说的形式,以真切感人、生动多姿的笔调写出来,这可是经过岁月过滤、锤炼、升华了的精神琥珀、情感切片、奋斗跫音和由衷之声啊,相信它不仅会提供给我们一份怀念,也会给我们的后代以启示,并随着时光的绵延而“升值”呢;二是到2008年,我们相识30年的日子,大家再聚会!
要说明的是,这次聚会来了76位同学,在母系、母校的同学聚会史上是空前的。但还有一半同学未能到会,他们或因事,或因病,还有若干位地址不明,怎么也联络不到。更有7位同学已经作古,长眠在青山绿水间,永远不能来了,我们深切地怀念他们!
上述文字是对那次聚会的简要记述。之后再未有过类似的大型聚会,《岁月如歌》的文集也未编辑出版,尽管大家都践行着、体会着、感慨着“岁月如歌”。如今,时间又过去了22 年,当年属于“老三届”的同学,如今年龄已接近80岁;我们这些入学时20岁左右者,如今年龄也都奔70了。参加那次聚会的老师们,我不知道还有几位健在,而同学中“挥手从兹去”者,已非个位数。今后,同学之间,小规模的聚会估计还会有,而全系性的大型聚会显然不会再有了。人世间的事情同我们的生命历程一样,都是一次性的。面对这样的一次性,我们除了珍惜和怀念,还能怎么样?

(2024年1月4日于加拿大枫华阁)
作者简介: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已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庞进文集》等著作四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