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条溪水
文/刘家胜
故乡的那条溪水常常在我心里流淌。那是我的乡愁,是心里沉甸甸的行囊;那是思乡的情怀,是对家乡多年的印象;那是溪水泛起涟漪,一次次在心中飘荡。
当年行走在山间小溪旁,经过我家门前那条堰渠,涓涓细流,陪我走向学堂。在棕溪小学里,从二年级就当班长,如饥似渴地学习,燃烧着求知的欲望。行走在放学路上,走在小河边,挖点野菜,或在水里捉鱼,或到山上拾掇柴禾,看到柴火灶台冒起袅袅炊烟,望望妈妈的泪光,心情总会忐忑不安,那时充滿了无限惆怅和憧憬,那就是岁月之殇啊!
在我年轻时记忆中,总会有出人意料之事,那是1967年冬天,有人异想天开,炸毁燕尾子碥道崖石,堵住河流,填平这个水涡潭天然游泳池,修个小小水电站。由于峡谷之巅,水流湍急,在沒有机械电器设施情况下,全凭人力开挖,谈何容易!从全公社抽调农民义务工,征集地富反坏四类分子无倘出工,将棕溪区粮管所宋主任打成“走资派”担任水坝总指挥,将此项目定为“水面军”反动组织,从而进行监控和专政。他们把一根根木桩钉在河床上,拉起铁丝网,抬起一堆堆石头,夹在木桩铁丝网中。当时没有钢筋水泥建材,一直蛮干盲目行事,没有工程监理和科学依据,其结果劳民伤财。时隔半年,1968年夏天几场洪水冲毁了水坝,山沟沟空白一片片苍茫。
那时起,棕溪小河洪水常常泛滥,冲垮了古老堰渠,冲垮了街道坎边,从燕尾头到卫生院到供销社至粮管所门前,长约500多米,宽约6米多左右的街面受损,洪峰席卷着木材杂物滚滚东去,河堤上一切建筑物付之东流,街将不街,十分凄凉。尤其1983年8月31日汉江洪峰,水漫到棕溪小学(龙王庙)东西两条沟,洪荒之力要爆发难以阻挡,洪水无情人有情,在特大洪涝灾害面前,棕溪人不畏艰险,紧急转移和搬迁,抢救人民财产。
上善若水,水是有灵性,违背水的流动规律,背水一战违章行事,必然会造成水患。吸取68年棕溪洪水和83年汉江洪水波及的教训,棕溪集镇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心。当时棕溪区委出台了“群众集一点,各机关企事业摊一点,地方财政出一点”办法,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此,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上下同心,众志成城,修起棕溪下街河堤工程和连接一街两岸的几个桥梁,棕溪集镇建设初具规模。棕溪区卫生院自垫资金,率先建成门前防洪堤坝,为街道民房重建奠定了基础。紧挨上头卫生院河堤,我家庄基请棕溪村袁明贵师傅所修,袁师砌墙技术高超,质量坚固,很多新建户在区委统一规划下,河堤工程全面铺开,不断向前延伸。棕溪工商联合会组织市民义务清理河边拉圾和污渍,溪水清澈见底流入汉江。我和街友邻居们携手共进,为故乡建设挥洒汗水,凝聚力量,那怎能忘!
溪水长流,水善而行,科学利用水资源,保护好水生态环境,绿化乡村,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创造美好家园,这是我们的共同的愿望。
蜀河汉江电站蓄水期间,棕溪镇几届政府真抓实干,巧用机运,规划建设棕溪新蓝图,开创新业绩,积极动员移民拆迁和拆迁户安置。从棕溪口到龙脖湾,几个河湾相连,开辟关山碥,移民新区建。棕溪中学整体翻新改观,由四川省广元市建筑公司承建,由武汉汉江监理工程监管,棕溪中学校园建设与棕溪街河堤工程同步进行,建设工地如火如荼,热火朝天的。经过几年奋战,如今的街道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新的活力,增添着新的能量。
棕溪镇政府为市民解决生活用水问题,从马营山上兴修惠民渠水管道,清净的自来水管流进家家户户,细水长流,水润棕溪,融进市民心心所向,众望所归。
如今的棕溪汉江大桥胜利通车,乡村振兴上了新台阶,经济建设腾飞插上了翅膀,昔日苍穹大山換了新装,家乡人盼到了多年的盼望。
生我养我的故乡,那里有我儿时的记忆,浓浓的乡愁,走回家乡,情不自禁地到处望望,当走向棕溪汉江大桥,当漫步在街道河堤上,山峦叠翠,溪水缠绵,沿着街道边的溪水潺潺流淌,那是流进心里的甘甜一样,乡音温馨,笑语暖暖,其乐融融,那才使我们看到的新家乡。
作者简介:
刘家胜,中共党员,旬阳市棕溪镇人,蜀河中学六六级老三届,下过乡上过襄渝铁路建设,曾在旬阳县棕溪区综合厂工作。现在是旬阳太极城文化研究会会员,《旬阳人网》特邀作家,个人公众号(春意刘家胜),美篇会员,90多篇作品40多万阅读量,在(旬阳乡土文学)等各种平台发表近百篇20余万字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