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钱氏家训入非遗讲起(外一篇)
林居正(海雨天风)
《钱氏家训》是钱家先祖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中国至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的国家级家训非遗项目。《钱氏家训》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道德理想为宗旨,内容涵盖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方面,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思想行为做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
我们知道,一个王朝传承也不过三四百年,就算夏商周,最坚挺的王朝也不过是姬家八百年江山。然而,一千多年来,钱氏族人始终以家训为行为准则,践行着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的训言,英才辈出利国利民,为社会为国家建立了不世之功。《钱氏家训》不只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遗产。我们知道,在华夏历史长河之中,人才辈出而熠熠生辉的家族则是屈指可数的。
中国第一家族算是孔子家族,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两百年历史,不管是哪个皇帝在位,不管政权如何更迭,他们却被当权者奉为上宾,赐予很大的权利富贵。孔圣家族,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大家族。到20世纪90年代,曲阜当地的孔氏已传至八十代“佑”字辈,现在全世界的孔子后人已经达到了三百万人,已经繁衍了八十二代。而且孔氏家族的家谱非常完备,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是全球组织最为严密的家族。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家族的光环更多的是集中孔圣人身上。
除了孔圣人之外,另一位圣人王阳明、半个圣人曾国藩,以及民族英雄林则徐家族,仅仅几百年历史,依然说不上是千年望族。
中国宰相村裴氏家族也算一个,即是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是裴氏宗祠所在地。裴氏家族为三晋望族,以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著称于世,可谓“将相接候、公候一门”。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绝无仅有的名门望族。尽管裴氏家族至今依然人才辈出,但裴氏家族辉煌声势更多是集中在过去,因此裴氏家族算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望族。
事实上,裴氏家族在历史上频频入主相府,屡屡担任大将军,公侯倍出,官吏不断,其背后有深远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则千年传承的巨大根基。屡出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官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推崇孔孟儒学,教育子孙后代效仿前贤,这才是裴氏家族长盛不衰根本之所在。
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著称于世的范仲淹家族,也是千年望族!范仲淹是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范仲淹有很高文学素养,其《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范仲淹在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 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当时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要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而范仲淹则强调“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气节。范仲淹特别善于识人,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张载少年时,喜欢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二十一岁时谒见范仲淹,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作为将领实在屈才,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他读《中庸》,后来张载遍观释老,无所得反而求六经,后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一代大儒。富弼少年时,好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说:“王佐才也。”并把他的文章给王曾、晏殊看,晏殊把女儿嫁给富弼,后宋仁宗复制科,范仲淹告诉富弼说:“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从此进入官场,后成为一代名相。
我们知道,钱镠是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国王,他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奖励垦荒,发展农桑;平息藩镇战乱,维护两浙安宁。 第二代吴越国王为钱镠第七子钱元瓘,在位十年,他承继了父王朝奉中原、保境安民的国策,使两浙之地有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又发展了与日本、朝鲜半岛古国的友好交流。第三代吴越国王钱弘佐,为钱元瓘第六子,在位7年。其后的两个吴越王都是钱弘佐的弟弟,即钱弘倧,钱元瓘第七子。钱弘俶,钱元瓘第九子,吴越国的末代国王。公元947年,钱弘俶继承吴越国王位,继承了祖先留下来的繁荣,也继承了祖先留下的遗训,对中原诸王朝贡奉之勤,海内罕有其匹。这也是钱氏家族“三代五王”之由来。
但是,与其他千年望族相比,现代钱氏家族英才井喷现象,是其他千年望族所无法媲美的。真可谓千年钱氏之风浩荡,英杰辈出。钱氏后人的一长串名单是世人所熟知的:钱嘉徵、钱穆、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正英、钱李仁等名字赫然闪光。仅海盐钱氏一支,亦枝繁叶茂,星辰熠熠,明代嘉靖之后就有进士16人、举人40多人,钱氏宗祠的墙壁之上记载这功名无数。
千年望族不离道德,百世传承无非悲悯!与其他千年望族相比,除了钱氏家族千百年以来建功立业,特别是钱氏“三代五王”建立奇功,可以福荫了其百世子孙以外。我认为,能让其家族英才井喷的最重要原因在于《钱氏家训》。
《钱氏家训》全面超越,甚至碾压其他所有家族的家训,这也是《钱氏家训》成为中国至今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的国家级家训非遗项目的最重要原因!具体而言,《钱氏家训》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方面,而中国绝大部分家族的家训,包括其他千年望族顶多只有三个方面,即个人、家庭和社会,很少涉及国家方面。这是其一。其二,钱氏家族规范子孙后代的起点是“王侯之家”,钱镠老王爷不仅仅有家国情怀,更有极高的格局和器识,特别深受儒家思想思想的影响,因此才有这样的杰作。其三,钱镠老王爷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地践行“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为其子孙后代起到了很好地表率作用。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有个别人坚决认为并主张,要放弃中华传统文化。他们认为,学习包括儒释道在内中国传统文化,则不利于培养“高端、顶尖”的科技人才,不利于中国与西方国家人才的竞争。恰恰相反,钱氏家族以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为代表科学家、则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规范下培养、成长的结果。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特别擅长“阴谋诡计”、擅长“丛林法则”,并窃取江山的司马懿家族。最后,其家族自取被灭族的后果!
司马懿家族被灭族主要三点原因:一是,司马懿杀伐太过和滥杀无辜。司马懿几十年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甚至于称病装傻一直装孙子打下的司马江山,然而司马懿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就灰飞烟灭了。殊不知世事皆有因果,也许是他杀伐太过和滥杀无辜损了阴德。比如,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立为王起兵反叛,司马懿带兵平乱,一年多就将公孙渊灭了。按常理,平叛后杀鸡儆猴把主要参与者斩首示众就可以了,但是,司马懿直接将公孙渊手下的几千人全部斩首,并将他们的尸体筑成“京观”。同时他还大肆屠杀百姓,辽东、带方、乐浪、玄菟这四地所经之处哀鸿遍野,几无炊烟形同鬼城,一时间辽东地区的人口大幅度缩减。二是,司马家族篡夺了魏国的帝位,建立了晋朝,这本身就是一个不义之举。他们没有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而是遭到了百姓的反感和抵制。晋朝时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对司马家族怨声载道,甚至有人诅咒说:“天下之祸皆由司马氏起。”因此,在晋朝内乱中,百姓往往不会支持司马家族,而是倒向其他势力。三是,司马家族掌握了魏国和晋朝的最高权力,他们对其他贵族采取了排斥和打压的政策。他们不让其他贵族参与政治决策,也不给他们足够的封地和财富。他们甚至还对其他贵族进行了残酷的清洗和镇压。
孟子说: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一个统治者,之所以会丢掉天下,是因为他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由于他的统治不得民心。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就是晋国存续百余年最真实的写照。司马氏自上位那一刻起,就上失天道,下失民心,既得不到宗族的有力相助,也得不到百姓的支持,这样的人即便能得到天下,国运又怎能长远呢?常言道: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恶不可做尽,但余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可见,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另类的一个朝代,也是完全被自己人作死的一个朝代。
《钱氏家训》原文
一、个人篇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曾子之三省勿忘, 程子之四箴宜佩。
持躬不可不谨严 ,临财不可不廉介。
处事不可不决断, 存心不可不宽厚。
尽前行者地步窄 ,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
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 ,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读经传则根柢深 ,看史鉴则议论伟。
能文章则称述多, 蓄道德则福报厚。
二、家庭篇
欲造优美之家庭 ,须立良好之规则。
内外六闾整洁, 尊卑次序谨严。
父母伯叔孝敬欢愉, 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祖宗虽远,祭祀宜诚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三、社会篇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
恤寡矜孤,敬老怀幼。
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修桥路以利从行,造河船以济众渡。
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
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
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
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四、国家篇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
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
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
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务本节用则国富;
进贤使能则国强;
兴学育才则国盛;
交邻有道则国安。
《钱氏家训》不只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学习的成长训言。

参观林则徐纪念园随想
林则徐是福建望族林氏之九牧分支,而九牧林氏以“忠孝”传家。我十分有幸与林则徐先生同是九牧林氏。这次我赴广州参加广东省参事决策咨询会和广东省金融智库联合会报告会,入住广东省珠岛宾馆,用餐与闲暇散步之时,多次路过广州林则徐纪念园,尤其是看到耸立在广州沿江东路上林则徐纪念园牌坊和园中的林则徐像。一种崇高敬意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提起手机拍摄牌坊,之后走进纪念园。
林则徐(1785年8月-1850年11月),字元抚,又字少穆等,福建福州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林则徐20岁中举人,27岁中进士,历任翰林编修、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在江苏整顿吏治、平反冤狱、兴修水利、救灾办赈。在湖广大力开展禁烟运动。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该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战争爆发后,令广东军民严阵以待,使英军在粤无法得逞。不久后被构陷革职,遣戍伊犁。期间曾奉命赴浙江镇海协防,并留开封襄办黄河决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获起用,历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加太子太保。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再任钦差大臣,奉命镇压拜上帝会起事,途中病逝于潮州普宁。获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忠”。
林则徐一生为官清廉正直,不辞劳苦,勤恤民隐,为人们所称颂,又因力主严禁鸦片、积极抵御外来侵略、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从而深受全世界华人的敬仰。当然,鸦片战争爆发后,因遭到投降派诬陷被朝廷革职,在赴戌途中他仍然忧国忧民,不因个人得失而气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其诗名《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林则徐是一位十分有气节、有大格局的官员。我们可以这些诗句、名言中,看到林则徐格局和器识:
岂能尽如⼈意,
但求⽆愧我⼼。
海到⽆边天作岸;
⼭登绝顶我为峰。
海纳百川有容乃⼤;
壁⽴千仞⽆欲则刚。
虽然,林则徐在两广抗击西方入侵,但他十分具有国际化视野,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由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国际法》等,以及嘱托魏源编译《海国图志》,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他被历史学家范文澜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一言以蔽之,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林则徐是福建九牧林氏后裔,而九牧林氏自唐始素以诗礼传家,人文彪炳,代出英杰。唐朝林藻,林蕴各以文名、忠烈名著唐史。宋朝有祖姑林默—天后娘娘,是家喻户晓的神圣。她不仅为台湾第一宗教信仰,全世界更有超过3亿铁杆多粉丝信仰者。明朝有永乐状元林环、刑部尚书林俊、”铁面御史” 林润、”三教先生”林兆恩等,均为名垂青史的九牧名贤。从小就接受“诗礼”与“忠孝”的教育与熏陶的林则徐,自然塑造了其卓尔不凡的格局与器识。
我两次在福建省委党校中青班交流时都是这样开头:信任就是责任,信任必须感恩,信任必有回响!你们是福建省机关最优秀的代表,前程远大而光明。不过,就我所学所知所悟,一个人最终成取决于他的格局和器识!
传说,当年毛泽东发表“沁园春.雪”之后,蒋介石马上组织一批文人墨客创作诗词,希望超越、盖过毛泽东的光芒!可是,蒋介石想过没有,连自己都无法超越、无能为力,一些文人墨客何德何能?!在福建,特别是在福州,有两句名言,值得我们感悟: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轻年人,无论你资质有多好,学历有多高,能力有多强,背景有多厚,都应当怀有平等、敬畏、感恩和慈悲之心,应当有骨气、志气、义气,不应有傲气!
当你站着时候
我不想坐着
当你坐着时候
我也不想站着
因为我
既不想仰视你
更不想俯视你
我要平视众生
但是我
还是要俯视人生
我们知道,福建九牧林氏可谓人才辈出,忠孝贤良,这都与家族严格的家训家规分不开的。九牧林氏族范:
凡林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尊幼有序,礼义廉耻,兼修四维,士农工商,各守一业。气必正,心必厚,事必公,用必俭,学必勤,动必端,言必谨。事君必忠,居官必廉慎,乡里必和平。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勿富而骄,勿贫而滥,勿信妇言伤骨肉,勿言人过长薄风,勿忌妒贤能伤人害物,勿出入公府营私召怨,勿奸盗谲诈饮博斗讼,勿满盈不戒妙微不谨,勿坏名丧节灾己辱先。善者嘉之,贫难死伤疾病周恤之,不善劝悔之,不改兴众弃之,不许入祠,以共绵诗礼仁厚之泽。敬之戒之勿忽。
我们知道,林则徐有《林文忠公政书》等作品传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林则徐在50多岁的时候,专门写了一个“十无益”家训。
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
二、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三、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五、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六、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七、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八、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九、不惜元气,医药无益。
十、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看似简简单单的十无益,林则徐则用心良苦。他将⼀些常被⼈们喜欢或者有益的东西,分别做了界定。换言之,如果不满⾜某种条件,⼀些看来有益的事情就根本没有益处,或者说根本不能如愿。由此可见,世上没有绝对之物,任何事物的效能都是有条件的。这“⼗⽆益”既是林则徐⾃⼰的修⾏标准,也是他教育子孙后代的原则。
除了十无益家训之外,林则徐有一句十分通透且发人深省的名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也就是说,如果子孙是卓异之人,那么,我就没必要留钱给他,贤能却拥有过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斗志。如果子孙是平庸之辈,那么,我也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会增加他的过失。
我们知道,早在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从此以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成为千百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梦寐以求的一种永恒的价值追求。但是历史上真正能够做到“三不朽”者寥若星辰。一般认为,只有孔子、王阳明够格,而曾国藩算半个。当然,孔子立信、立德方面,无可挑剔,但立功还谈不上。王阳明立言、立德、立功都可以,但立功却不如曾国藩。
事实上,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质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曾国藩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无疑是一个成功者。他以近乎完美的道德品行、举世瞩目的卓著功勋、精辟独到的论说言辞,博得了后人的一片称赞。所以,人们把曾国藩称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
同样地,林则徐在立德、立言、立功三个方面都表现出了他卓越的品质和才华。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改革者,他的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深受后人敬仰。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以三不朽而言,林则徐也可算屈指可数的人物:
在立德方面,林则徐始终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始终保持着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尊重传统文化,注重礼仪道德,以身作则,成为社会的楷模。他一生清廉自守,不贪图权力和金钱,尽职尽责地为国家和民族服务。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改革者,一生致力于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始终坚守着爱国、正义、廉洁的价值观,其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深受后人敬仰。
在立言方面,林则徐有着独特的贡献。他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言论和著作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言论以爱国、正义、廉洁为主题,强调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反对贪污腐败和卖国求荣的行为。他的著作《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介绍了西方文化和科技知识,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立功方面,林则徐有着卓越的表现。他一生致力于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在禁烟运动中,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等一系列行动,沉重打击了英国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利益。此外,他还主持了多项改革措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说实在的,虎门销烟不仅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利益,而且是救积贫积弱的民族民族于水火,销毁鸦片,消除吸鸦片流毒,强壮国民身体和精神!就此而言,林则徐的功绩可以说是远在曾国藩先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上!而曾国藩被称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的重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他能提升清军的作战能力。在曾国藩的提议下,清政府让曾国藩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以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并且还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以提高海军作战能力。由他一手建立的湘军经过他的训练,最后成了拯救清王朝的大救星,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权威。另一方面,在于曾国藩手握军权,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还军权于朝廷,以大忠昭示天下,成就了他“中华千古第一完人”的荣光!
如果林则徐加以天年一纪,或许没有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什么事了。我们知道,1850年,林则徐再任钦差大臣,奉命镇压拜上帝会起事,病逝途中于潮州。而1862年,曾国藩用3万湘军历时46天,在南京雨花台击溃80万太平军,终结了太平天国运动,挽救了大清王朝。
我们知道,拜上帝会的首领是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前身。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曾从传教士手中接过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他第四次科举考试落第后,创立“拜上帝会”,声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四处传教,招立信徒。当时广西地瘠民贫,连年灾荒,饥民处处,“拜上帝会”在当地吸纳了大批信徒。公元1851年初,“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反清起事,建号“太平天国”,参与的信徒约一万人。
当然,早在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就提出了一个很明确的目的——推翻清朝统治。而林则徐之死,其奉命镇压拜上帝会的使命就此终结。不过,林则徐的死因有多种说法:一是身体大亏,其中原因可能是途中生病所致, 或者是积劳成疾。二是洋商买通厨子下毒害死,但这一说法缺乏确凿的证据。三是身体羸弱加 上长途跋涉和疾病,最终导致病情加重去世。四是林则徐不顾自己的病情, 只顾赶路,加重病情,大夫本应先医脾胃虚弱,但颠倒顺序开出参桂重剂,导致病情持续加重而去世。 尽管林则徐的死因无法确定,但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因为造化和使命的原因,林则徐无需完成镇压和消灭太平天国运动。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清朝两位重臣林则徐、曾国藩一样清廉,其子孙后代也一样人才辈出。他们的家族谱写并初步应证了“千年望族不离道德,百世传承无非善良”的真理!
当下,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林则徐的精神品质和道德风范,坚持爱国、正义、廉洁的价值观,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

作者简介
林居正,笔名:海雨天风,福建福州人。从2022年9月起,业余在《国际文艺家》《中国精英文艺》《普希金国际文学艺术》等发表文章40多篇,其中,代表作《东海钟山赋》获“2022年十大年度桂冠精英奖”、《重阳节登宝胜山遐想》获2023全国第九届“重阳节”文学笔会征文“金奖(第一名)”、《在民族脊梁之上》获第二届孔子杯文学大赛三等奖,以及《钟鼎论道》获2023“魅力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的“十大作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