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峄山等你
问渠
12月9日,《青年文学家》徐州分会联合丰县大风诗社、丰县梨花女子诗社、丰县飞龙湖文学社进行一次采风交流活动。我们一行九人(于世爱、李以亮、刘美霞、王兰芳、王俐、满立群、李红艳、史为先、渠慎涛),到亚圣故里邹城访友论诗。黎明还没走出黑夜的影子,我们便开始集结出发,全程高速,温梁祝故事,望缥缈远山。到达忆江南外婆菜的时候刚九点,在北院巩磊老师已等候多时,一番寒暄落座,与太白楼诗社的几位大咖诗人相见恨晚。我们一起聊诗歌,话桑麻,品陈酒,享美食。不得不说热情好客的山东人用精致的菜品、丰盛的菜量又一次征服全场。不得不说走进忆江南,如入仙境,亭台楼阁、廊桥栈道,山水相接。这是巩磊老师精挑细选的待客胜地。在此对他表示感谢。
下午巩磊老师全程陪同游孟府孟庙。牌坊高大,松柏苍翠,字迹斑驳的碑文雨打风吹去。看庄严的庙宇,圣洁的神像,一切都在无声中演绎有声的历史。徜徉在草木间,忆亚圣故事,孟母三迁、断机教子、浩然之气、一暴十寒、专心致志……那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再次浮现脑海,如沐春风。流连在一幅幅鲜活画面前,我们再次感受到润物无声。
游到尽兴,走出孟府,夜色已经淹没残阳。我们跟随巩磊老师到达东滩煤矿。盛教授早已等在大门口。在三楼会议室,满腹经纶的他侃侃而谈,大家洗耳恭听煤矿的故事,听一座矿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的蓝图。这里是邹城最大的煤矿,两万吨原煤日产量和有条不紊的运输能力。矿区干净整洁,内辅助设施一应俱全,有宾馆、学校、医院、俱乐部、饭店等等。晚上盛教授在蒙古包内设宴欢迎我们。酒过三巡,大家不再拘束,载歌载舞,谈笑风生。尤其火车头于队长的幽默诙谐,使大家顿时消除一天的疲惫与困倦。
在此感谢盛教授、几位队长和宾馆服务人员。
已是午夜,大家互道珍重,握手依依惜别,期待下次重逢。
第二天,我们再一次品尝大个头包子后,匆匆西行,急于领略峄山的鬼斧神工,急于探索一座山的秘密。我们在“我在峄山等你”的标识牌前合影留念后,大家兵分两路,约定山顶汇合(四人爬山,四人索道,史为先老师提前回丰)。
面对横七竖八的飞来巨石,我们一度揣摩它们的由来,感叹自然界的伟岸与人类的渺小,陡峭、奇绝和登顶后一览众山的辽阔,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当我们躺在一块巨石上听寒风呼啸,当我们在铁链上系上祈福的红丝带,当我们吟哦“登东山小鲁”的诗句,终于在峄山上等到了一场久违的“艳遇”,大家对此确信无疑。
2023年12月23日

邹城访友(组诗)
问渠(江苏)
@在东山脚下忆江南外婆菜小聚
廊桥、栈道、凉亭、房檐、假山
长青的芭蕉拼接在同一个拱顶下互为风景
寄养那些从江南打马归来之人
相城厅内围在桌旁的一个圈,完美无缺
亚圣府、太白楼到凤鸣塔咫尺的距离
让畅说欲言的诗人拥有相同的乡音
因为喜欢,我们取走五眼果的内核
因为厚道,下水之人追鹅心无旁骛
因为志同,千言万语冲破时间的阀门
偷光太阳的影子握手惜别
@短暂与永恒
—游邹城孟庙有感
柏树粗壮,愈加抵挡风寒
庙宇苍老,让那些逝去都没有逝去
与我同行的人群膜拜孟子
也膜拜这些配角
深院的士大夫们烟灭灰飞
用几句台词唤起世人的思念与崇拜
如今反客为主的配角招呼着信徒
收下膝盖与诺言
抚摸牌坊与石碑
入石文字诉说曾经的辉煌或者悲凉
我沿着老路越走越远,似乎找不回当初的起点
更找不回思量过的几段台阶、弄堂与踏而无痕的脚印
@夜访东滩煤矿
夜色随着车程七拐八拐
盛教授独自等候一群未曾谋面之人
每握一双手似乎离别的亲人再度归来
在三楼的会议室聆听一座矿的心声
生产与安全搀扶着砥砺前行
我们看千米之下的煤如何从天空落下
如何灌满等待片刻的货车
两端盛大的水流如何冲刷黑色的烙印
我们欢呼歌唱在没有草原的蒙古包内
火车头队长脱口而出那些团聚的诗句
拉近彼此的距离
每个人用时常重复的那句话告别今宵期待重逢
@峄山上,等待一场雪
张开的手臂合不拢孟庙的古槐
柏树长青,如人群络绎不绝
蒙古包内轻吟浅唱
翻经年旧词诵出新篇
激情煮酒
也煮相逢短暂
东滩煤矿的宾馆装满异乡温情
酝酿许久的雨雪
也许在峄山上都一一找回
@登东山小鲁
巨石叠加、侧卧、托举
如一群相互扶持的行者
艰难行走
溯本求源
品字石、降任石、断机石、八卦石、将军石、颜子石…
仍无法佐证一场居高临下的滚落
抬头凝望
原本的路障已成路标
无法逃避的相遇让我跟着随遇而安
一低再低,躺下更能凸显它们的高大
竖行改横行方能度过一线的缝隙
当横风袭来
我躬身爬过洞穴换取高处的空旷
微薄的衣衫承受不住高处的寒冷
在空旷处呐喊等待和我同样寒冷的回声
无论怎么虔诚地行走
我仍然在山的表面悬挂着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
那些习惯的遮挡与掩盖
让脚下夹缝中求生的微弱获得一丝喘息
@十二个便士
在半山腰,峄山的五菱台
一位进退两难的人诵读佛经
那些要隘迎面而来
急性肠胃炎也迎面而来
我们要在这个阴晦的天气里喊出太阳
过南天门,泰山行宫里有十二个便士也买不来的退烧药
说明缘由,怀揣道义的人拿出半路急需的解药
他们告诉我
仅有的几枚便士要装在口袋里
碰撞出清脆的响声
时刻提醒自己半途中的过往并非分文不值

作者简介:渠慎涛,笔名,问渠、黑瓦。江苏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徐州分会主席,丰县飞龙湖文学社社长。有诗文散见于《诗选刊》《诗歌月刊》《辽河》《青春》《参花》《散文诗世界》《绿风》《特区文学》《江河文学》《扬子晚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