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荣的读书札记:孟子眼中的"大丈夫"
高增荣
《孟子.滕文公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景春对孟子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妾妇之道。公孙衍、张仪这些人,虽然是权势炫赫,也不过是狐假虎威,揣摩国君之好恶而顺从其意而已。他们以三寸不烂之舌,图国君之好,煽风点火,借刀杀人,追求荣显,这是顺从国君的妾妇之道而已,是投机取巧,哪里是大丈夫之道呢?
大丈夫之道,是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孟子最后总结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应该是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标准。翻译成白话文: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古往今来,真正的大丈夫、男子汉,永远是令人崇敬、敬仰的。
然而,崇敬归崇敬,敬仰归敬仰,真正去做大丈夫的人,却凤毛麟角,这就使大丈夫永远是人类的稀缺物。非但如此,在社会上,在人们心中,看待和衡量大丈夫的眼光和标准,也十分混乱,极不统一。如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欣赏、羡慕,就很有市场。在许多人看来,会来事,能折腾,呼风唤雨,八面玲珑,能爬上高位、把事干大,成为人上人、享荣华富贵者,就是大丈夫、男子汉。这种崇尚权力、成者王侯败者寇的思想意识,其实是很落后腐朽的,应该抛弃。
而孟子关于"大丈夫"的标准,至今不但没有过时,还是君子和正派人的操守,可惜这些人在社会上不吃香,往往混得不好。这应该是社会的一个病态表现,常常令人唏嘘而无奈!
不管怎么说,今天的人们崇敬"大丈夫",呼唤"大丈夫",愿意跟"大丈夫"交往,这也是一个社会现实。这也说明人类还是向往真善美,厌恶假恶丑的。跟君子交往,人们起码有安全感;远离小人,人们心里才踏实无虞。
笔者读《孟子》,思之再三,对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标准,有了一点理解和心得,现就教于大方之家。
我先把我写的《有的人》这首劣诗与大家交流。
有的人虽然身单力薄,
手无缚鸡之力,
但他却勇敢、刚强!
因为他是君子,
有浩然正气!
有的人虽然个子矮小,
不够巍峨,
但他却挺拔、伟岸!
因为他有傲骨,
他永远站着,从不跪下!
有的人虽然职务不高,
人微言轻,
但他却不阿权贵,
不向高官和权威低头!
因为他把原则和人格,
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
历史上的皇帝和达官贵人,
享有高官厚禄、荣华富贵!
他们总是居高临下,高高在上,
把自己装扮得高大巍峨。
他们总是追求不朽,
为自己树碑立传。
可是到头来是: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据说乾隆皇帝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诗,
至今谁能背出他写的一句诗?
他们之中,
更多的是贪权如命,
杀人如麻的独夫,
没有几个大丈夫!
以笔者愚见,大丈夫是有浩然正气的君子,是有傲骨、永远站立、决不跪下的人杰,是有纯真的人格、不阿权贵的男子汉、女中英豪。大丈夫不一定干大事,但他一定有大善心、大格局、大胸怀,是一个大写的人!
作者简介

高增荣,陕西省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曾任咸阳彩虹学校副校长、咸阳彩虹中学执行校长、咸阳彩虹中学国际部执行校长、陕西省重点中学政治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咸阳市德育教育学会理事长、咸阳市文综教学研究基地专家组成员及基地学校负责人等职务;1995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政治教师之一,其先进事迹曾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政治教育》、《咸阳日报》等刊物报道。酷爱文学,数十年笔耕不辍,发表杂文、散文、随笔、论文、读书札记、诗歌1000余篇(首);撰写和发表论文、演讲稿50多篇,参与编写教学辅导资料13册;编著中学生校本读物《趣味哲学》,出版发行教育随笔集《会思考的芦苇》一书,主编并出版《咸阳彩虹学校志》。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在《秦商》杂志发表,并在咸阳市临帖展中获优秀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