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词家李清照与辛弃疾行走在金华
李宗益
金华位于浙江省中部,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金华,古称婺州。自古至今都是交通要道,往来商旅,南调北遣必经之地,也是文人辈出的地方 。
宋代婉约与豪放派代表人物、济南著名词家李清照、辛弃疾曾先后行走于金华,并且写下了流芳千古的诗篇,与这方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提起才女李清照,不得不说这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才华卓越的诗词家的家庭和经历。出生于官宦人家的她,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深受父亲李格非和母亲王氏的影响与熏陶,喜诗善词。十几岁出诗作词崭露头角,深得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赞赏。她十六岁(1099年)来到汴京(开封)做礼部员外郎的父亲身边,两年后与同为山东藉的当朝尚书左丞赵挺之的三公子赵明诚结为秦晋之好。
青年才俊赵明诚,酷爱金石,为收藏不惜变卖家产,著有《金石录》问世。二十一岁便被授鸿胪少卿四品,协助掌管典礼司仪官,相当于现在的礼宾司,比正厅级干部还高。
后李格非、赵挺之遭诬陷,相继罢官归乡,李清照随夫回到青州。二十年后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赵明诚任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相当于如今的江宁市市长兼警备区副司令。四十四岁的李清照历尽艰险随后抵达江宁。两年后(1129年)赵明诚在奉召赴建康(南京)朝见高宗的路上患病亡故。那时金兵入犯,李清照为追赶高宗御船逃奔于台州、明州、温州、三山(福州),泉州,等地,先后居越州(绍兴)、衢州和临安(杭州)。

绍兴四年(1133年)八月,五十一岁孑身飘泊,无儿无女的李清照,为躲避战乱,不得不投靠了当时在金华也就是婺州任太守的赵明诚之妹夫李擢,居住于金华古城之西名人聚集的酒坊巷陈氏第,至绍兴八年(1135年)十一月。
婺州八咏楼前双溪水涨水落,六朝山下菊园花谢花开,赤松宫内慈善为怀,北山南麓的竹林幽洞,渔火闪烁的江边码头,都曾留下李清照踯躅徘徊的足迹。触发了她的诗词灵感。 第二年春,她登上始建于公元494年的八咏楼,写下了《题八咏楼》七言绝句:“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其思绪如天马行空,气势可排山倒海.把这座兵家必争的千年古城刻画得如此凝练、如此磅礴。叫人击掌称绝!
暮春,她又徜徉在八咏楼畔,面临逶迤而来的旖旎双溪(义乌、武义两江汇合,今称金华江),情不自禁,曾经的风花雪月,眼下的辗转漂泊、国破家亡,无家可归的悲惨命运,还有对爱情、对人生、对未来的追思、苦闷、迷茫一起涌上心头,于是一首《武陵春》词从笔端涌出:“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历经战乱之苦而得安身之所,李清照对当地风土人情和热情好客在《晓梦》一诗中更表露无遗: “晓梦随疏钟,飘然跻云霞;因缘安期生,遍逅萼绿华。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翩翩垂发女,貌妍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烹新茶。虽乏上元术,游乐亦莫涯;人生以如此,何必归故家?起来敛衣坐,掩身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从诗中可以看出,她对金华富庶丰饶颇为欣赏,对肥嫩如船的白藕和硕大如瓜的枣子十分惊喜。把长发飘飘,面容姣好,轻声侬语的看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来欣赏。
在这座宁静的江南小城,短短两年时间除《题八咏楼》、《武陵春》、《晓梦》之外,她先后还创作出《打马图》、《打马赋》五首不朽之作。
李清照一生创作并流传的诗词不过六十首 ,金华就占了五首。而生她养她的济南却惜字如金,仅仅一首。而且既没写家乡的山湖,也没说古城八景,千古历下亭。家居于名泉咫尺的趵突泉、百脉泉视而不见。只写了区区三十三个字的溪亭之游《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是珍珠泉?大明湖?还是白云湖?害得专家学者们思来想去,至今无法定论。还有,同样客居了二十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临安,却也只字未提西湖的美景。是不想写或未流传下来,不得而知?但传颂金华的五道首诗词足可以印证李清照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偏爱和青睐,以及齐鲁人重情尚义,慷慨大方的品质。

李请照驻足金华六十年后,济南又有一位后辈同乡也来到这里,此人便是出生于济南小清河畔,文武双全的辛弃疾。他与李请照经历不同,他是奉京令江南聚众抗金,因结识此地的挚友而在金华来来往往。
辛弃疾先后在江阴、建康、滁州、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为官。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他“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收复失地。在湖南时曾建起了一支雄震一方的飞虎军,在抗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现存存词六百多首,词风慷慨悲壮,有不可一世之慨。宋淳熙五年(1178年),辛弃疾在临安做大理少卿,相当于法院副院长时,经著名理学家吕祖谦的介绍认识了金华的陈亮。
陈亮,原名陈同父、字同甫,号龙川。南宋思想家、文学家。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问世。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曾两次被诬入狱。相同的遭遇,相同的思想,相似的年龄成了志同道合的密友。辛弃疾多次说过南方人打仗不行,独对陈亮赞赏有加。
辛弃疾赋闲时,两人经常你来我往。淳熙九年(1182年),据辛记述,按现在话就是,陈亮自浙江省东阳县(金华)来会见我,留居十日。我俩同游鹅湖(江西铅山县境内),后又同赴紫溪等候与朱熹(文学家)会晤,而朱没来。陈亮明天就要飘然东归,我十分恋恋不舍,追送他一程。走到鹭鸶林,遇雪深泥滑,我难以前进,与他分别。便独自在方村饮酒惆怅了许久,恨自己挽留不住好友。我于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甚悲,便写下了《贺新郎》寄托情思。过了五天,陈亮来信索取此词,我俩千里相隔而心思相同,料想彼此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写了《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陈亮和诗相赠。辛弃疾喜欢金华的山水和乡村田园生活,陈亮陪他走遍八婺大地。踏大盘山、会稽山,观双溪 ,访八咏楼、五峰书院等人文胜迹。以至于留下了千古名词,精妙的描写像珠玑一般,在他的词里面到处闪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节候风物,描摹细腻之中满是喜悦珍惜之情。《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淳熙十五年(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相约鹅湖山。此时四十九岁的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前来。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
别离后 辛弃疾写了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瓢泉共酌,鹅湖同游,成为了文坛佳话
李清照、辛弃疾两位济南词人为金华留下了经典绝诗和千古佳话,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浓重的一笔,金华人以此自豪和骄傲。特在具有一千五百多年,楼高数丈的八咏楼为李清照修建了纪念堂。庭院中,屹立着头挽青丝、手持黄花、眉目清矍端庄的李清照塑像。顺便提及的是,在这个纪念堂内的李清照生平纪年中,还独家展示词人晚年再婚离婚的经历。是还原历史的真实?还是彰显她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驱?不得而知。有也好无也罢,千百年来,人们都以怱略不及。提起金华的历史名人吕祖谦、陈亮,金华人自然会想到词盖千秋,文武双全的辛弃疾。他虽未塑像建祠,但他的精妙名诗千百年在金华人的心中流淌。依然赢得许多喝彩和掌声。
两位济南著名词家先后都长眠于江南这片沃土上。一个仙逝大约七十三,一个享年六十八岁,在当时属于高寿之人。有人说李清照终老金华,有人说逝于临安,都无定论。遗憾的是至今不知逝于何年何月,墓地又在何方?好在辛弃疾墓在江西铅山县永平镇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现为江西省重点保护文物。
李清照、辛弃疾蜚声词坛,千古流芳,是济南与齐鲁人人的骄傲 ,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李宗益文学简介
李宗益,字静轩,济南人。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麒麟读书会与作家联盟副会长、普利诗书画艺联谊会副会长,偶有作品散见于作家报、散文选刊、济南日报、山东工人报、齐鲁晚报、人民日报等报刊与网络谋体,多件作品获得各级奖项。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