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坝有了“自来水”
晨 农
西坝历史悠久,清代属清河县管辖,不足5平方公里,本来是蛮荒之地,因为清末淮盐集散地在西坝,盐运使其辉煌近200年。
当时被称为苏北的“小上海”的西坝,人口达到二万人。清末就有“清扬铁路”(运盐专用),通了电灯。西坝民居是沿着古淮河(废黄河)土堆两边临盐河南岸和古淮河北岸而居,太平街沿堆上一条土路从东到西逶迤五公里,东至淮海路西,西至延安路东。扬码街、茂盛街等街道从太平街北沿伸,形成南北街道。
西坝虽然清代末期就通了电灯铁路,但是居民吃水问题还是靠人力从废黄河、盐河抬水、担水解决。尤其盛夏,洗澡用水增多,通往河边的土路小道上抬水、担水的男女老少接踵而至,形成一道风景。一时还出现专门帮人担水的担水工,每担水3分钱,我们家西隔壁邻居龚三爷就靠帮人担水维持生活。我们从上小学起每天下午放学都和姐姐用扁担、木桶抬水装满水缸 ,记得我们家有两口水虹,一口盛河水供杂用,一口水供食用,从河里抬回来的水浑浊,含土杂质较多,洗澡还将就,做饭需要用明矾净水。
记得当时家中用根一米多长,直径五六公分粗的竹子,在竹节下方开个一方孔,将买的明矾块放在竹筒里面,在竹筒四周再用木工钻些不规则小孔。然后将竹筒插入缸里水中搅动数十圈,半小时后泥土自然下层,上面水比较纯净。没有条件买不起明巩的家庭只能用混浊的废黄河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西坝居民。
只到八十年代,准确是1985年,西坝人张起决定解决祖祖辈辈吃黄河(盐河)混水的问题,他主动联络东边潘二爷,西边的刘风爷去找淮阴自来水厂,申请给西坝安装自来水,厂方以没有计划推辞,多次商淡无果,最后张潘刘三位协商大家集资安装自来水,厂方又要求市县卫健委批文,不能用镀锌铁管铺设自来水管道,只能用PVC管子。为了批文他们三位三天两头(次)去县市卫健委,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批文终于下来了。当时他们三位都是奔七的老人,用皮尺从太平街东量到西,得到准确长度,决定了主管道为2寸半,分管道1寸,入户6分。
张起用毛笔在红纸上书写集资安装西坝自来水告示贴出,得到西坝百姓欢迎,大家勇跃报名出资,不到三天时间基本完成。三位又着手到五金市场购买各种水管、接头和水表等,万事具备,只等安装,这天终于来到,西坝男女老少齐上阵,沿太平街挖了60厘米深的管道地漕,三天时间主管道铺设好,再过一周各家各户水管水表安装完毕。
1985年夏季西坝人终于喝到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十年后三位老人相继去逝,但他们为西坝有自来水东奔西忙,西坝人没有忘记,时常提起三位老人。
2009年西坝大规模拆迁,存在二十多年的西坝自来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件事虽然离我们远去,但是家父他们为西坝人谋福利的精神常在我脑海闪现。
2024年元月2日于追月轩

作者简介: 张天龙,笔名晨农,民建会员,中国肖像印研究会会员,中国民协会员,金陵印社社员,江苏省篆刻研究会会员,淮安印社副社长,民建中央画院院士,江苏省美协会员,江苏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花鸟画研究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江苏民协会员,江苏民建书画院画师,清江浦区美协副主席,淮安市非遗“刻石肖像印技艺”代表性项目,政协淮安市文化文史委员会特聘文史委员。绘画治印四十年不辍。 致力于刻石肖像印、篆刻、国画研究和创作活动。作品在民建中央网站,《美术报》 《中国书画报》 《书法报》 《人民日报》 《工人日报》 《新华日报》 《文汇报》 香港《大公报》 ,台湾《国语日报》等300多家纸质媒体上发表。篆刻勒石昆仑关风景区天然巨石之上。曾获中书协、中美协主办书画大展优秀奖,文化部社会文化司主办书画大展金奖,文化部“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论文《浅淡齐白石花鸟画》 《中国的肖像印》 《边款拓片的价值》 ,在大学学报发表,江苏卫视国际频道播出【画家张天龙】 【方寸大象】电视纪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