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与金华》之十八
《程咬金与金华酥饼》
金华古称婺州,水陆交通发达,人文墨客云集,曾有“小邹鲁”之称。便利的水陆交通,形成南北文化交汇和脍炙人口的美食,流传下来名誉中华的美食琳琅滿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美食就是金华火腿和金华酥饼。

金华酥饼,是金华的一种传统小吃,是闻名遐迩的馈赠亲朋好友的传统地方特产,是食品糕点行业的一朵奇葩。金华酥饼有三绝:一绝是制作工艺独特,须经12道工序;二绝是主材独特,一只上好酥饼除须有头等面粉外,还须有乌黑发亮的上好梅干菜和金华独特家猪品种“两头乌”(雅称熊猫猪)的肥膘;三绝是须经两次长达12小时的复烤烘焙,使水份控制在5%左右,从而使之有较长时间的保质期。经最后一道工序烘焙出炉后,一眼看去,金华酥饼的外形,仿佛像一只刚出锅不久的大螃蟹的蟹壳,色泽金黄,一口咬去,层酥分明,香气四溢,肥而不腻,口感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改革开放后的今天,金华酥饼已由过去的一人一面板一烤炉的手工小作坊,发展成为标准化生产的现代自动化工厂。金华现在不但亇体手工作坊在城乡星罗棋布,而自动化、标准化生产(每只重量32-35克,面层须8层)的较大规模的公司也有好几家,特别是近一些年来电商经营的兴起,通过线上拓展客户,酥饼销售已远达海内外,一只仅三十三四克重的小小酥饼,年产值已超过5亇多亿,成为一个常盛不衰的传统食品产业。

为了探寻金华酥饼的前世今生,笔者专程去金华市酥饼协会拜访了张建林秘书长。发现金华酥饼与唐朝名将程咬金有着绕不开的一段历史故事。据张秘书长介绍,其96岁的老父亲在世时曾告诉过他,金华酥饼的祖师爷是程咬金。解放前,不少酥饼作坊的墙上都贴有程咬金的画象。今已古稀之年的张秘书长也还依稀记得,他七八岁时也还曾在家里的中堂,看到过挂在上面的程咬金的半身画像。
程咬金是北方山东人,怎么能成为江南重镇金华酥饼的祖师爷呢?原来,这里有一个与程咬金有关的以“孝”文化为主线的美丽传说。
程咬金(589-665),济州东阿(今山东东阿南)人。唐代开国名将,因屡立战功被唐太宗封为宿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相传,程咬金未上瓦岗寨之前,曾以贩卖私盐为生,可历代以来食盐都是实行官府专卖制度。一天,官府一帮盐巡官员伙计上街查稽食盐走私,刚巧查到了程咬金。程咬金三言两语不合,当场争吵、顶撞起来,官府岂肯软让?当即要没收程咬金谋生的全部家当。程咬金的火爆脾气,哪里受得了这般窝囊气?于是怒从心生,三拳两脚就把其中的一位打死了。程咬金见自己闯了大祸,为了躲避官府缉拿,只得连亱携母逃难,以讨饭为生一路南下。经数月艰难跋涉,流落到古称婺州的金华。
为了生计,程咬金在街头巷尾摆起了一个卖炊饼的小摊。金华与北方人的饮食习惯有差异,炊饼在山东是一种百姓日常食品,但因饼中无馅料,口感欠佳,在金华不受待见,因而生意并不好,一天也卖不了多少。一旦遇到刮风下雨天,行人大减,生意更差,有时一炉炊饼一亇也卖不出去。后来,程咬金动起了脑子,想到金华百姓歺桌上常有的一碗梅干莱肉,香味四溢,很是下饭。心想,若把梅干菜肉作馅料,炊饼必能大受欢迎。于是,说干就干,生意果然很有起色。
一个夏日午后,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突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行人纷纷避雨,大街小巷空无一人。程咬金刚刚把一炉炊饼贴上炉壁不久,见大雨越下越大,既愁炊饼难以出售,更牵挂着租住的破房子是否漏雨,惦记已经双目失明的老母亲是否安全,程咬金惶惶不安,心急如焚,索性用铁夹把炊饼炉桶里大块的炭火夹出来,封好炉门,桶口盖上大盖,急匆匆地赶回家去看望老母亲。
此时,其母也正在担忧儿子的安危,摸着墙壁想到门口倚门而立,盼望儿子早点安全回家,无奈屋漏地滑摔倒在地,浑身湿透。程咬金赶回家中,见状一把抱起老娘,更衣洗涮,生火做饭,陪老母亲吃饭。饭间,老母亲问起当天炊饼生意如何,程咬金猛然想起炉子里的炊饼,心想坏了,炊饼很可能已经烤焦烤糊了!急忙扔下饭碗,安顿好老母亲,疾步赶回店里。

来到铺前,看见有许多人围着他的炉桶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程咬金不知出了何事,急忙上前看个究竟。谁知众人见到程咬金,纷纷掏出钱来要买炉桶里的饼子。原来,炉中的炊饼经过余温的烘焙,滿街飘香,众人闻香而来。一顾客买后张口一咬,只觉酥松香脆,肥而不腻,赞不绝口!众人问程咬金,你卖的饼这么好吃叫什么饼啊?程咬金憨厚一笑,不知作何回答。有人就说:这种饼酥层分明,入口酥香,就叫酥饼如何?从此,金华酥饼就这样叫开了。

程咬金做酥饼出名后,婺州城和下辖八县有不少人慕名而至前来拜师学艺。经过漫长的历史沿革,师徒相传,金华酥饼渐渐成为闻名遐迩的地方特产。
2024.01.04于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