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白云洞记
宋文东
我与驴友辰桑一起爬山时,他跟我说起济南西南远郊有个蛮子村,村南山上有眼姑嫂泉,还有座姑嫂庙和姑嫂塔,都值得一看。但村民说山上还有个神秘的白云洞,他却没有找到,一直不甘心。辰桑建议我安排个时间,带着驴友们一起去找找白云洞。我对这泉、庙、塔都有一看的愿望,尤其是那个白云洞,不知道比西营丁家峪山上的这个白云洞如何?佛峪附近的白云山上的那个呢?因此就更有兴趣了。
2023年12月31日早晨7点半,我与辰桑、君哥在燕山立交桥南头一起上了豌豆花开的车,直奔市立第五医院附近的集合点。8点15分,驴友们集合齐了,便向着目的地方向出发。
那天的最低气温在零下6°,最高5°,晴,是二九的第一天,也算很不错的天气了。但市区里的雾霾较往日多了一点,令人生厌。及至我们的车上了二环西高架路上,雾霾更大了,能见度不到二十米,安全比较令人担忧。恰好我们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处拐弯下了高架路,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导航一会儿就把我们带到了蛮子村村委会门前。门前站了几位村民在拉呱,辰桑下车向村民询问白云洞的位置,我也跟着下了车。村民很热情,不仅告诉了我们白云洞在南山的那面,还告诉我们村南的山上还有个羊洞比白云洞更大一些,也更值得一看。辰桑这一问,又问出个羊洞来,也算是个意外的收获了。我们谢了村民,驱车出村往南,走不远就到了山下。
大家沿着小路上山,先寻找村民所说的那个距村较近的羊洞。山野里的雾霾更大,几乎十几米之内不辨人脸,我们本来就不熟悉这里的地理,现在又遇到这样大的雾霾就更加不辨东西南北了。还好,大家沿着上山的路一直走,发现路边的树上有户外群系的红布条路标,说明有户外群已经到访过了。我们跟着路标几乎没费多大的周折就找到了位于半山靠下一点的羊洞。

羊洞口前不知道什么人用几根椽子一般粗的木头架了一座简易门,木头上还刷了蓝油漆,像一座土匪占据的山寨门似的。好梦让大家排队进门,她录视频。书亭哼着鬼子进村的曲子摇头晃脑地行走,笑得我不轻。大家颇有仪式感地通过了寨门进了羊洞。

羊洞高四五米,宽八九米,深十几米,洞内形状犬牙交错,凹凸不一,颇不规范。感觉羊洞与仲宫东路家村北山上的牛鼻子洞有点类似,也是一个石灰岩自然洞穴。不过羊洞地面坎坎坷坷,高低不平,没有牛鼻子洞那么平坦规矩。西边靠洞口一块阜地上有人供了一尊瓷观音像,还有香炉、酒瓶子等贡品,好像有人来拜谒过。羊洞内洞中之洞比较多,洞壁上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洞穴呈网状分布,形状不一,比较奇特。洞的右面石壁上有人用红油漆写了“羊洞”两个大字。关于洞名的由来,当地村民告诉我们说,以前放羊的人在山上遇到下雨就进洞内避雨,因此人们就给这洞起了这么个名字。这与多数景点根据象形命名的潜规则也没什么两样。不过我观察这洞,根本就没有什么象形可言,因此根据动物或者某一器官起名还真的不大好办。我在洞内转了个遍,也拍了一些照片,觉得这洞还不错,准备撤出。

梦醒大哥指着洞右侧对我说,老牛,那边有两个小洞,里面黑漆漆的,可能挺深。其实我刚才在那里转悠过,却没注意到那两个小洞有多深,于是再次过去探看。这一看,着实让我惊了一下,好奇心促使我进洞看个究竟。两个小洞,相距有几米远,洞口差不多大,都有半人高,1米多宽,像个怪物的两只眼睛似的。但洞穴有点矮,我背着双肩包,进了洞根本站不起身,只能弓着背勉强进入。愈往里走,里面光线愈暗。我打开手电,照了照洞壁,发现洞壁上有个像蟋蟀的虫子趴在洞壁上,一动不动,我猜它大概是在冬眠吧?待我手电光柱移开,打开手机,准备拍照时,那昆虫欻地一声蹦得不知所踪,让我大失所望。我尝试着继续深入,已经钻进去有四五米深了。洞里面万籁无声,空气仿佛停止了流动一般,静得有点瘆人。我用手电照照,见洞穴深不可测,而且洞径愈来愈小,前进更为艰难,再说我一个人,也怕出现意外,乃退出。

洞口外有几棵树,其中2棵树上都分别有一个鸟窝,大概是喜鹊窝吧,我估计擎着登山杖就能够到。这是冬天山野里常见的一景。但是现在山野里的喜鹊窝也好,老鸹窝也罢,都喜欢垒在不高的树杈上,这与过去的鸟巢都垒在很高的树梢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大家在洞口处合个影儿,然后离去。

我们原路返回一段,接着再往西南方向的山脚下走去。辰桑说,姑嫂庙就在那边山下,咱们先过去看看,然后再登山去寻找白云洞吧。我说,今天你领队,你往那里走大家就跟到那里。路边的枯黄野草一丛一丛的,尤其是那些狗尾巴草,都顶着漂亮的霜花,高昂着头,鹤立鸡群一般,也成为了冬天山野里的一道风景。这让我很容易想起小时候的冬天上山拾草的情景。那时候我们乡下的孩子放了学都要上山拾草,可是山上到处都光秃秃的,像个和尚的光头,根本就没有野草可拾;现在山上的野草到处都长得有半人多高,却又无人问津了。其实很多事物都是如此,在你需要的时候没有,而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反而有了。

还有一种叫不上名字的植物,高高的茎秆上挂了一层薄霜,不多的几片锯齿状的长叶子镶着银边,真美。路旁有几个塑料大棚,不知道农民在里面种的什么。

远远地看见山跟下有座不大的房子,辰桑说那就是姑嫂庙、姑嫂塔。大家说话间就进了院子。小院内有两座高矮大小基本相同的石塔,都是石块简易垒砌成的,极其朴实。右面那座塔门楣上方刻有“青云姑坟”四个红字,左边一座塔相同位置上刻有“红云嫂墓”四个红字。石塔长宽各有2米多,高3米多,外形有点像柳埠四门塔的样子。塔内部均供奉有牌位。两塔中间位置上还有一个较大的石头香炉,炉边上刻有“积德行善”四个大字,可能是后加的,不像是古物。

小庙三间,黑瓦红窗,全石构造,与墓塔正对着。庙门楣上方有“姑嫂庙”三个黑底白字的牌子。门口有副对联“悠久宝刹聚众善,塔古有仙一方安”,横批“功德无量”。庙内没有塑像,也没有牌位,仅有个香炉,供案。

我们沿庙后的石阶上山。

不远处有眼泉,名姑嫂泉。泉水被一石头砌的泉洞圈起来了,高不到2米,宽不过1米,深3米左右,内有一马蹄状石凹,已经蓄满了一汪清水。旁边放有塑料水瓢、水漏斗,可能有人来打水时使用。泉洞外有一通济南市名泉办立的石碑,记载了泉名的由来:宋代时期,有宋姓姑嫂二人,为生活所迫逃难来到此山中。时值盛夏,气候干旱,此地方圆几十里不见人烟。姑嫂二人正在渴得嗓子冒烟时,忽然发现有一牛蹄子石印内有一点清水,却仅够一人解渴。姑嫂二人虽然都饥渴难耐,但谁也没有去争抢这点救命水,而是互相礼让起来。最后二人谁也不肯饮用,双双渴死在牛蹄子印边。姑嫂二人的事迹让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就在牛蹄子印边凿了一眼泉,取名淑让泉。后人为纪念姑嫂二人相互礼让的美德又称之为姑嫂泉,并流传至今。

看了泉,大家沿着泉边一条小路继续上山。爬上山顶,我发现一棵松树上系有一缕红布条路标,却不知道啥原因再也找不到第二缕红布条了,这让我们暂时迷失了方向。我与辰桑分别下山找洞,让其余驴友留在山顶等待。我们二人都下到了山半腰,也不见白云洞的踪影。就在我情绪低落,甚至有点泄气的时候,辰桑忽然从距离我有四五十米远的山坡上喊道:都下来吧,我看见洞了。

白云洞位置比较偏僻,隐蔽性极强,不大容易寻找。洞口前面左右两侧各有一座石屋,却早已坍毁废弃。右面那座石屋外墙上红油漆写有“白云居士”四个大字,我比较纳闷,难道这里曾经有人隐居过?洞口外面地上有半截石碑,字迹多数已经看不清了,仅在中间有一行字勉强可以辨认出来:岁次甲辰李春上完榖……却让人一头雾水。石碑周边还雕有图案,其精美依稀可见。至于落款,则是一点痕迹也认不出来了。

洞位于半山,高3米左右,宽五六米,深四五米,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是较为普通的一个石灰岩洞穴,比较令人失望。右面洞壁上有人写了“白云洞”三个油漆红字,下面落款UFO。好梦说,我在南部山区见过几个景点,落款处都有这个UFO,也不知道这几个字母是什么意思。有驴友说这可能是外星人留下的记号吧?也有驴友说,根本不可能是什么外星人,可能就是一个好事者而已。

站在洞口,俯瞰山下,只见山谷深不见底,且崖壁峻峭,根本不知道来洞的路在何方。老丁指着洞口左侧的树丛说,这里倒有一条像是下山的小路。我看了看,但见下面悬崖陡壁,我们又不知底细,担心发生危险,因此犹豫不决。大家要求原路返回。我们驴友爬山一般是不走回头路的。辰桑说我去前面探探,看是否有路。二分钟后,辰桑传回话来:都过来吧,这里可以上山。
上山根本就没有路,而且山坡也很陡峭,还有大量的冰雪尚未融化,好处是距离山顶好像不太高了,而且林木茂密,安全上应该没有问题。大家踏着积雪,揽树拽藤,克服了雪滑的困难,仅用了十几分钟功夫就陆续地跻身山顶。
这时已经快晌午了,大雾尚未完全散去。站在山顶,太阳高悬,远眺山野,仍然一片朦胧,但也透着一种虚幻之美。大家顺着山脊下山。
下到水泥路上,我们又遇到几位当地村民。村民知道我们去探了白云洞,说,去那洞可不容易,你们真行。村民又告诉我说,羊洞与白云洞是相通的,曾经有人在羊洞里点把火,在白云洞里就能冒出烟来呢。听村民这么一说,我倒是觉得这白云洞有点神奇了,难道这一道山岭下面都是空的吗?我目测了一下两洞之间的直线距离至少也有一公里之远,如果两洞之间是沿着山岭蜿蜒相通的,那就更远了。
2024年1月2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