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文化:辛弃疾词的灵感之源与精神土壤
作者:辛朝阳,辛鑫鑫
(黄河交通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智能工程学院,河南 武陟 454950)
摘要:本文探讨了黄河文化对宋代词人辛弃疾词创作的重要影响。通过分析辛弃疾的词作,发现黄河文化不仅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更成为其艺术灵感的源泉。黄河的奔腾不息、豪迈壮阔与辛弃疾词中的英雄气概、激昂情感相得益彰。同时,黄河文化中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也为辛弃疾的词作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为辛弃疾的词创作提供了独特的精神土壤,使其词作更加深沉、感人,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通过深入研究黄河文化与辛弃疾词作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黄河文化;辛弃疾词;创作灵感;精神土壤
0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历史悠久、流域绵长,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典章制度、礼仪信仰、生产水平、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精神面貌、价值取向,等等。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也滋养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他们以黄河文化为灵感源泉,以诗词、画作、音乐等形式,创作出了千古绝世的作品。辛弃疾,作为南宋词坛的杰出代表,其词作深受家庭背景、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及黄河文化的影响。
1 黄河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1.1 黄河文化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黄河文化的定义尚未形成权威统一的结论。但普遍的共识认为,一是黄河文化的地理与行政界限应该包括黄河流域以及黄河支流覆盖的区域,包括青海的湟水、四川的白河、黑河,甘肃的洮河,宁夏的清水河,内蒙古的大黑河、窟野河,山西的汾河、沁河,陕西的无定河、渭河,河南的洛河、金堤河,山东的大汶河等。行政区划上讲,主要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此外,还应包括历史上黄河曾经流经的河北、天津、江苏、安徽。二是黄河文化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各种文化的总和,包含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器物层面等,其以农耕生产为基础,由原始宗教信仰、历史传说、民间艺术等构成。黄河文化作为一种深邃博大、涵盖广泛的多层次、多维度、多样性的文化复合体,其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经济成就、哲学思想等方面,也包括思维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即民间信仰、道德规范和社会生活习俗等方面。
1.2 黄河文化的特点
黄河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源远流长,绵延不断:黄河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传承,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丰富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成果,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演变。
2.多元一体,包容会通:黄河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周边地区及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使得黄河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以人为本,重德尚义:黄河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等社会美德。同时,黄河文化也崇尚正义和公平,注重社会公正和道义精神。
4.开放创新,与时俱进:黄河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它不断吸收新的思想、新的技术,与时俱进地推动自身的发展。这种开放创新的精神也是黄河文化能够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之一。
5.根脉意识,家国情怀:黄河文化强调对家族、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源泉。这种根脉意识和家国情怀也是黄河文化能够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2 辛弃疾与黄河文化的渊源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的祖上是古陇西狄道辛氏,为西汉镇关名将,名门望族之后。辛姓起源最早源于姒姓,由莘氏所改。据《元和姓纂》记载,“姒姓,夏后启别封支子于莘,子孙去草为辛,遂为辛氏”。 辛姓人才济济,从周朝开始即有辛姓名人入载史册,《左传》记载“周太史辛甲、辛俞美,为昭王友。秦有将军辛腾,家中山苦陉。曾孙蒲,汉有辛武贤,陇西……”。辛姓陇西郡望由秦汉之际初具规模,下传至五代十国依旧长盛不衰,而且高官不断。陇西辛氏可从汉代名将辛武贤开始追溯,《汉书》记载:“辛武贤自羌军还后七年,复为破羌将军,征乌孙至敦煌”。 据辛启泰编《辛稼轩年谱》和《济南辛氏族谱》记载,辛弃疾世家始祖辛维叶曾任大理评事,由陇西郡狄道县(甘肃临洮)迁居济南府。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曾任朝散大夫,陇西郡开国男,开封府知府。父辛文郁,曾任中散大夫。辛弃疾出生时期,中原已为金兵所占,幼年时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成人。辛弃疾在祖父身边长大,深谙祖先为国奉献的历史,自幼博览群书,遍游名山大川,每每登高之时,祖父常遥指北方,教育孙儿,勿忘靖康之耻,收复大宋疆土,誓雪亡国之恨。在祖父的教养之下,辛弃疾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早已扎根于心。成年后,辛弃疾在北方亲自参加抗金战斗,奋勇杀敌,屡建奇功。其后南归朝廷,满怀收复中原的报国之志,上奏《美芹十论》、《九议》等抗金北伐的建议,但遭南宋议和派排挤打击而壮志难酬,始终不受朝迋重用,甚至多时赋闲在家。这些经历都化为沉雄悲壮的豪迈词风,有志难成的不平之情,呈现于词中,形成了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特色。
可见,不管是古莘国封地,还是古陇西狄道,还是济南历城,其所处的地域均处于黄河流域及其辐射区,辛弃疾自幼深受黄河文化的熏陶,其家族背景、成长环境以及所受的教育都深受黄河文化的影响,也影响辛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豪放派风格的形成。
3 黄河文化对辛弃疾词创作的影响
3.1 黄河文化对辛弃疾词创作的思想影响
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忠诚、勇敢、正义等价值观念对辛弃疾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辛弃疾的词中充满了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这与黄河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是一致的。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民族精神的颂扬。这种思想影响使得辛弃疾的词作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他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贺新郎·送杜叔高》等词表达了他不能忍受祖国分裂的局面和对中原故土和父老怀念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他的《水龙吟·秦韩南涧》、《贺新郎·和陈亮词》表明了他肩起恢复祖国河山的雄心,词中怀念“长安父老”,感叹“神州离合”而统治阶层中无人忧民报国,把“平戎万里”、“整顿乾坤”、“试手补天裂”的希望,寄予同仁并自勉。《永遇乐》“千古江山”“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那种驰骋疆场、气吞万里的英雄气慨和英雄业绩,足以激励人们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而战斗。《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通过登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不甘学张翰辞官回乡,贪恋口腹的做法,不愿“求田问舍”,而要仗剑从伍、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
3.2.黄河文化对辛弃疾词创作的素材影响
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见证了无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这些素材成为辛弃疾词中的重要内容。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同时,辛弃疾的词中也经常出现与黄河文化相关的典故和象征,这些典故和象征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也使得辛弃疾的词更加具有历史感和文化底蕴。辛弃疾的词中经常引用历史典故,这些典故大多与黄河文化相关。例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提到了“封狼居胥”的典故,这个典故就与黄河有关。辛弃疾通过运用这些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来展现那种与黄河精神相契合的英勇、豪迈与气魄。如《八声甘州》“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这句词描绘了李广在射虎山英勇射虎的场景。《永遇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这句词形象地描绘了刘裕率领军队北伐的壮观场面。《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这句词描绘了孙权年轻时就已统率千军万马,割据东南一方,连年抗击北敌的英勇形象。《永遇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喻,把他和廉颇的处境相对照,抒发了作者受投降派毁谤陷害、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表达了他老当益壮的抗战斗志。
3.3 黄河文化对辛弃疾词创作的风格影响
黄河的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也对辛弃疾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影响。他的词以豪放派著称,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这种豪放、奔放的风格与黄河的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相呼应,使得辛弃疾的词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同时,黄河文化中的浪漫主义元素也影响了辛弃疾的创作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辛弃疾总是以炽烈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雄视人生,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词常常显示出武将的英雄气慨,像《水调歌头》“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贺新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在《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辛弃疾通过运用与月亮相关的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和月中的桂树,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他巧妙地结合这些神话元素,表达了自己对于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菩萨蛮·金陵赏心亭》“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一时来”,真可谓落想不凡,笔飞墨舞。词人采用动荡的形象意态来描写静止的山峰,使它们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俨然是奔腾驰骋的马群,大有千军万马之威,洋溢着势不可挡的豪迈气概。《破
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词人以夸张的笔墨,描写了战马的疾驰,弓弦的鸣响,突出了军事行动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绘制了一个稳操胜券的激战场面。英雄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既昭雪了国耻,又赢得了美名千古。然而“可怜白发生”一个反跌,理想与现实形成尖锐的对立,千钧万霆之势顿时化为一声深沉的悲叹,倾吐了词人的全部感慨,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千万爱国志士的愤懑和不平。
4 结论
通过对辛弃疾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黄河文化对辛弃疾创作的深远影响。黄河不仅为辛弃疾提供了创作的灵感,更成为他精神的土壤,孕育了他的家国情怀、民族自豪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辛弃疾的词作在继承和发扬黄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璀璨瑰宝。研究黄河文化对辛弃疾词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李立新.深刻理解黄河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9.21
[2]师永伟.从黄河文化特性理解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N].中原策,2023.8.9
[3]刘益令.黄河文化界定的初步思考[J].史志学刊,2020(05):4-7.
[4]王力武.试论民族斗争对辛弃疾豪放词创作的影响[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7):20.
[5]庄平.浅议辛弃疾词的风格特点[J].文学教育(上), 2011, (10): 75.
[6]马虹.试论辛弃疾词的浪漫主义精神[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3(03):51-52.

作者简介:辛朝阳,河南省沁阳市人,研究生学历,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空军航空兵部队退役,现任黄河交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飞行器制造教学和科研工作,喜爱摄影和写作。
辛鑫鑫,女,研究生学历,现任黄河交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