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给孙子讲童年
作者:季志林
我的小孙子茁茁今年上三年级了,平时喜欢和我在一起聊天,而且会刨根问底的提出一系列问题。有一天,他突然问道:“爷爷,你小时候在哪儿上的幼儿园?你的玩具多吗?”
“爷爷小时候没有上过幼儿园,也没有你现在这么多的玩具,因为没有钱,买不起。”我如实回答道。
他听了之后不禁有些惊谔,然后又问:“这怎么可能,没有玩具你们怎么玩呀?”
“我们玩泥巴,玩弹球,滚铁环,跳绳,踢盖儿。这些都不用花钱。”
“什么叫踢盖儿?”
“就是在地上划出六个或九个方块,然后按一定的程序将一个小瓦片踢进各方块里边,小瓦片很像茶缸盖子,所以叫踢盖儿。”
“噢!那你小时候看过动画片吗?你吃过肯德基吗?”
“爷爷四、五岁的时候国家还很困难,又遇上了自然灾害,每天连饭都吃不上,哪里还有什么肯德基?”我苦笑着说。
“那你怎么不到餐馆去吃?咱们小区门前不全是餐馆么?”
“……”
我无语了。
这就是时代的反差!人们常说的代沟也许就是这样形成的。我突然觉得如果不对下一代讲述我们曾经的生活,这个代沟就会越来越大,到了一定程度会出现问题。我没有任何忆苦思甜的意思,既然孙子问起,我应该让他知道上一代人的生活经历,从而让他明白真正的生活除了肯德基冰激凌玩游戏看动画片之外,其实还有各种各样的坎坎坷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年,他们的爸爸妈妈曾被称为“中国的小皇帝”,如今,他们这一代人更是爷爷奶奶们的掌上明珠,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当他们逐步懂事的时候,不仅要满足他们日常的生活需求,同时也应让他们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记得我上小学时候,很喜欢唱巜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歌,歌词大概是这样的: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站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
然而,现在还有妈妈给孩子们讲过去的事情吗?
“爷爷,你小时候到底是怎么过来的?你继续给我讲啊!”茁茁是个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性格,仍然不住的追问,显然,他对我的童年很感兴趣。
其实用不着他催,儿时的苦与乐早已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我出生于一九五六年,彼时饱经战火洗礼的新中国尚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作为一个农业国,亿万农民勒紧裤带发展生产,支援国家建设,因而农村的确苦,农民实在穷。我四、五岁的时候,农业合作化已全面完成,生产队为了让大人们能安心干活,便把所有孩子们集中在一个大院里,指派育仁叔的媳妇赵桂英管护,桂英姨心底善良人又年轻,带孩子十分细心,除了教我们玩滚铁环、跳绳、丢手绢之类的游戏之外,每到夏收时,还领着我们捡麦穗。
那个年代割麦子全靠人工,收割、打梱、装车及运输过程中难免掉下不少麦穗,大人们忙于龙口夺食,捡麦穗便成了最能发挥孩子们作用的一件事。
桂英姨领着我们每天排着队唱着歌早早下地捡麦穗,每捡到一大把麦穗,便用青麦杆绑成一把放在小担笼里。我人小手上没劲绑不在一起,捡够一大把便跑到桂英姨跟前请她帮忙。桂英姨一边绑一边表扬我:“这娃灵醒得很!脚勤手快捡的多,让姨给你绑,顺便把姨手里的麦也给你添上。”听了桂英姨夸奖,我那幼小的心灵倍受鼓舞,因而满地奔跑捡的更欢,每到收工时,我的担笼都是满当当的。
就这样,我们一天三晌都去捡麦穗,回来后统一到打麦场交麦,生产队的保管员涵绪叔负责过称,并按重量发给每人一张小票,到了晩上记工分的时候,凭小票给大人的工分本记上捡麦的工分。所以我们从小就能给家里挣工分了。
捡麦穗的经历,不但使我从小就懂得一定要珍惜粮食,同时也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而拾棉花更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我们村是产棉区,每到秋季,田野里白茫茫一片,那硕大雪白的棉朵在绿叶陪衬下煞是好看。
桂英姨让我们一字儿排开,每人分摊两行,我们胸前戴一布兜,布兜装满后就返回地头将棉花倒入担笼。
我眼尖手快,只要看见左右两侧那些大棉朵,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拾了再说,桂英姨看见后笑着说:“你这碎人精手也太快了,可不能光在前面拾大朵朵,好好拾你那两行子。”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批评的话,也明白自己这样做是越界了。
拾棉花多少还有些技巧,如果单手去撕,棉壳里容易留下“尾巴”,所以必须双手配合,左手握住棉朵根部,右手将棉朵掏出,这样才能拾得干净。
每次收工后照例要过称记重,不过交棉花之前还有一道工序,要将棉花细细的拣一遍,择去棉花上的干叶片,保持棉花洁白干净。保管员涵绪叔每天都会把麦场扫得干干净净,让我们坐在场里慢慢的择。涵绪叔是一个爱说爱笑爱热闹的人,肚子里的故事极多,我们一边择棉花,一边听涵绪叔讲那些没边没沿的故事,讲到热闹处还七嘴八舌跟着议论一番。等他讲完了,也该过称发小票了。
桂英姨带了我们大概有两年多,上学后,拾麦穗便由老师统一组织了。除此之外,我还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打猪草,挑荠荠菜,搂柴禾,捡牛粪,但凡农村孩子能干的事,我们都干过,冬天手冻裂了,抹一点凡士林油继续干活。累是累点,然而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为大人分忧,自然乐在其中了。
我断断续续的将童年的这些故事给茁茁讲了几个星期,他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有时疑惑不解,有时追问不休,有时则若有所思。我不知道现在对他讲这些到底有没有作用,但我觉得有必要向他讲。
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孩子们再也不会像我过去那样挨饿受冻,也没有必要为生活中的困苦担忧发愁,他们是十分幸福的一代,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他们整天玩的是手机电脑,接触的是人工智能。对他们来说,祖辈的童年实在太遥远了。我时常在想,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多么进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绝对不能丢,只不过他们的继承方式会与时俱进,因此我写下了以上文字,等茁茁长大后,他必然更加明白。
2023.12.28日于咸阳渭滨苑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