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宁晋县城城南的一条小街巷,这条街有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名字,叫“文庙前街”。古时的文庙为了纪念至圣先师孔夫子而修,同时祭祀着诸如蔡叆、曹鼐等等为国家和宁晋做出贡献的贤达名仕,她的功能便是教化育人。这里曾有宁晋最早的高等学府“儒学”,听老辈人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残存有木牌坊等遗迹。时过镜迁,文庙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宁晋的父老乡亲仍对它津津乐道,还在旧址上建设了“宁晋中学”,赓续和发扬崇德好学的历史文脉。打我记事起,每天清晨除了邻居家那只大公鸡的鸣声,便是宁中早课的钟声了,那隐隐传来的钟声幽远而深邃,半个宁晋县城都能听得到。
宁中曾是小伙伴们的乐园,我和兄弟小波、小涛是这里的常客,我们常常溜进宁中的校园玩耍。
可以在排排校舍间捉迷藏,荡秋千,用没有胶皮的乒乓球拍打球,也可以坐在操场边石碑上,识读着上面的文字。认字不多的我们有时还要为一个字念什么吵得面红耳赤,校园里的一切对我们来说有莫大的吸引力。当然,最盼望的还是每年元旦的到来,因为在元旦这天晚上我们能看到高中年级学生们开的联欢会,每到这个时候我们会相约早早来到学校,等待着联欢会的开始。联欢会的节目都是学生们自编自演的,有歌曲、诗朗诵、相声等等,《我的中国心》《万里长城永不倒》那些烩炙人口的歌曲在校园回荡,这些对小孩子们来说无疑再新鲜不过了,常常是看着这个班的节目,还想看看那个班的。我们几个编外观众与学生们的心情是一样的兴奋,尽管只能扒着教室窗户。碰到有精彩的节目,也会跟着他们鼓掌喝彩,直到联欢会结束,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家,边走边讨论着节目里欢乐的片段。
何其有幸,从上初中起,我如愿以偿考入孩童时代向往的宁中学习,直到高中毕业。校园里高大影壁上“拼搏、奋进”的题字,低矮的瓦房,朴实无华的红砖教学楼,还有楼顶那口发出悠扬声音的铁钟已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中。操场上富有年代感的单双杠、水泥乒乓球台、篮球架等体育器材陪伴了一届又一届宁中学子,四周散落着的硕大石碑见证着这所校园的前世今生。记得,教学楼南边三排低矮的瓦房是初中的教室,虽然这些房子看上去有点破旧,但是采光却很好,这是它独特的地方:前后的窗户都很高,据老师说,这些校舍建于向苏联老大哥全面学习的时代,窗户的设计就有苏联建筑的影子。学校的西南角还有一个隐蔽的角落,那是老师们的宿舍,需要穿过一条狭长的小胡同儿才能进去。这里的房子比教室低矮很多,个子高的学生都能够得着房顶,屋子里空间狭小,甚至有些阴暗潮湿。有的墙面糊着报纸,有的老师是大人孩子挤在这样的一间屋子,这里既有家什用具,也有学生们的作业试卷,老师们白天上课,晚上就在宿舍昏暗的灯光下为学生们批改作业。不知有多少学生在这里聆听过老师的教诲,开启了求学之路,从这个小县城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曾经恩师的教诲,犹在耳边。
教我们初中物理的是李凤山老师,他的物理课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枯燥的公式和推理在他的讲授下变得生动而有趣,尤其他写的板书极其方正,刚劲有力,没有一笔是随意而为。校园生活紧张而充实,那时遇到期中、期末或统测等重要的考试,偌大的操场就被当做考场,同学们需要在操场上集合,每两米一个人排列,自己平时坐的板凳就是考桌,蹲在地上答卷。有一次数学考试,我碰到一个难题,绞尽脑汁也答不上来,怎么办啊?我偷偷地环顾四周,邻近的赵磊已在检查卷子准备交卷了,我快速的从验算纸上撕下一角,把那道题写在上面,悄悄地扔到赵磊脚下。这时可怕的事发生了,不知道监考老师从哪出现在赵磊旁边,没等赵磊反应,他已不紧不慢地将我扔在地上的纸条拾起。不可名状的罪恶感在我心里升腾,脸上火辣辣的,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疾风暴雨。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监考老师把纸条放进他的口袋,静静地向我走来,他站在我身旁,欲言又止,用责备的眼神看着我,好像在说,“作弊可耻,知识靠抄袭能够得来吗?”
在高中时,同学们都喜欢上实验课,不管是生物,还是化学、物理,都是抽象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课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有一堂王焕老师的生物实验课“解剖蚯蚓”。需要先准备蚯蚓,于是我们每个人就各显其能,到树下地里捉了不少蚯蚓,这却得到了老师的批评。王焕老师说“蚯蚓虽小但它也是生命,这些小小的生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们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它们,用不完的一定要让它们回归自然。”解剖实验是一个细致活,考验的是同学们的耐心和细致,在实验之前老师为我们做了详细的示范和讲解。有的同学一次就把实验做的很好,解剖后的蚯蚓外壁与肠道分离清晰,工作台上干净整洁,有的同学却把一条完完整整的蚯蚓给折磨的血肉模糊,回想起来真是有点残忍啊。感谢敬爱的老师,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默默奉献,拼搏奋斗,他们授予我们知识,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感谢母校,她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的建设者,为宁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自宁中毕业已近30余年了,宁中原址也已改为实验初中,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拔地而起,电铃和动听的课间音乐代替了钟声,只剩下南面的围墙还留有当年校园的痕迹。每当我从家门前的小街走过,看到斑驳的灰砖墙面,就不免回想起难忘的宁中岁月,偶尔翻看发黄的旧照片,又回想起老师们亲切的话语,回想起那一张张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母校是一艘航船,她载着莘莘学子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起航,她为放飞的雏鹰插上了理想的翅膀,相信宁中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宁晋读书人读书,写字,看电影。不虚张,不造作,不做标题党,追求一种干净的、阳光的、充实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