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元旦是春之首,是重要的时间节点。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年。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元旦”一词是真正的中国“土产”, 已经沿用4000多年,有着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元,谓之首;旦,即日的意思;“元旦”最早出自于《晋书》:“颛(zhuān)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 ”这里的颛帝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xū)。他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了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国学大师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汉以前人相信轩辕黄帝、颛顼、帝喾(kù)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
南梁文学家、史家、书法家萧子云的《介雅》诗有句:“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说明我国很早就有“元旦”这个概念。1960年大汶口时期陵阳河遗址出土灰陶上便发现了“旦”字。传说颛顼帝发明了历法,规定一年从元旦这天开始。大汶口遗址发现的陶器上,这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雾缭绕的图画,被专家制作成刻符拓片研究后认为,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也出现了被简化的 “旦” 的象形字。这个“旦” 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 下面的 “一” 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这或许就是“旦”字的起源。
我国古代元旦就有了贴春联的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的《已酉元旦》诗:“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宋代诗人宋伯仁《岁旦》诗云:“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禳。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这里的“桃符”“桃板”都指的是春联,描写了那时人们悠然自足,随遇而安,即便是过大年,也不失一颗平常心的无忧无虑,淡然心境。相比如今过年过节境况,真的很羡慕古人的生活。
今年的元旦前,家乡晋南下了几场雪。尽管不是小时记忆中的“鹅毛大雪”,但也是久盼的雪,竟一连下了三场,这从天而落的纷飞雪花,把巍峨的中条山染白了,把九曲的母亲河黄河也换了容颜,天地间任凭这细细碎碎、密密麻麻的雪粒,无声而纷乱的搅动着,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添了几分魅力。过了元旦便是春节。“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明代诗人陈献章的《元旦试笔》,如一幅新春的图画。“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清人张维屏的《新雷》诗句,增添了喜迎新春的欢喜之情,那种祈盼美好春天的心愿更是溢于言表。读着这样的诗句,也许因了这瑞雪的抚慰,心情更加朗润开来。元旦来了,阳历年过了,那个叫春节的农历年,伴着悄然生长的春天,正在不远处朝我们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