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爱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它来自于沧州人冯道的诗,道出了人生的顶级智慧。
冯道,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一说沧县相国庄)人,历仕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有说五朝十一帝),先后任本院巡官、霸府从事、省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尚书左仆射、匡国军节度使、司空、司徒、宰相、太尉、中书令、太师等职。人称官场“不倒翁”。 他安贫乐道,助人为乐。豁达宽厚,随遇而安,73岁而终。
冯道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他主持雕版印刷了包括诗经在内的“九经”,改变了我国图书手写本的主流形式, 这也是文化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文化盛事。
冯道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以唐代开成石经为底本,主持国子监对《九经》进行刻板印刷,雕印儒家《九经》,前后共历时二十二年。在乱世中首度大规模以官方财力印刷套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传承、推广做了一件不可磨灭的贡献。
冯道生活俭朴。带兵出征中,与下属官兵一致,俸禄同享,自己睡在草铺上。在老家为守父孝时,因为年景不好,就用俸禄赈救乡里,并为乡亲耕作砍柴,自己却居住茅屋。他不贪女色,把下属献给的美女安置好,再送回其家。
所以冯道在个人品行上是很完美的。毁誉最大的是他的为政。被正方说成真士大夫、人臣楷模,被反方说成无廉耻者、奸臣之尤。
欧阳修认为冯道丧失做人的气节,“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司马光认为他只是苟活于世,乃“奸臣之尤”“滑稽多智,浮沉取容”。康熙说他:自后晋至周,皆以簒得国。冯道历臣其比肩,事主之人其俯仰愧怍不识,当何若矣?乃犹著长乐老叙以自述,其荣遇当时,反以徳量称之,四维不张于兹为甚。无惑乎其乱亡接踵也。
宋代首任宰相范质却称赞他:“厚德稽古, 宏才伟量, 虽朝代迁贸, 人无间言, 屹若巨山, 不可转也。”;苏轼说冯道是活佛,王安石说冯道是大菩萨!
冯道则评价自己“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无论何时,都以这“三不欺”为根本。对于别人的褒贬,他表示并不在意。
其实在冯道的诗中,充分表达了他的为官的心境。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在中国最为动荡混乱时期之一的五代十国,风云变幻莫测,与狼虎为伴,冯道并没有狼狈为奸,为虎作伥,而是运用胆识、智慧与谋略,让狼虎尽可能减少对生灵涂炭;运用卓越的决策能力,保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就像在在日伪时期做个好的维持会长,一方面要与敌周旋,另一方面尽可能为百姓做好事,也许都是一种无奈之举。
能得到这么多君王的青睐,也说明冯道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管理水平。他曾多次尽“进谏”义务,让君王亲民爱民,也曾一言而救活十万晋军俘虏。特别是包括改革税收制度、加强边疆防御和处理外交事务中,也取得了杰出的政治成就。
除此之外,冯道喜好读书,精于写作,著有文集六卷、《河间集》五卷、《诗集》十卷等。
(文——常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