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福华·
2023年4月下旬的一天,在女儿的陪伴下,向着巍巍太行、绵延千里,盘卧在华北广袤平原的河南省林县红旗渠进发。我们在一条悬崖峭壁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慢慢行走,一路攀缘,那万仞高山,如棋的阡陌,如画的青山绿水和百草野花,尽收眼底。前有导游的引领,顺着一条又长又窄的甬道,在山之中,天之下,缓缓前进。不见水形,但闻水声。沿石级台阶而上,登上山坡,一条靓丽蓝色小河,显现在眼前,如黄龙游弋,如彩绸飘动,从绿色的树林中奔腾而来。在山腰间穿越中流向远方。这就是当年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河架枧,苦战十年,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道,架设152个渡槽,在悬崖峭壁上,修成全长1500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从此,红旗渠举世闻名,成为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一面旗织。这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吸引了五大洲,119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前来参观访问,被誉为“人工天河”、“中国水域长城”、“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下午,我们走进了红旗渠水利风景园。园门两边耸立着习·近·平主席2022年10月28日考察红旗渠的题词:“红旗渠精神永存”和“红旗渠就是纪念碑”大幅红色宣传牌。园内树木葱茏,繁花似锦,芬芳四溢,曲径通幽。一条弯曲的石子路,直达红旗渠大闸门。伫立在闸门的护栏前,瞭望这蜿延曲折的红旗渠,潺潺的流水,感慨万千。这时,导游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修建这个伟大工程红旗渠的故事。
自明朝正统之年起到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500多年中,林县这一方土地上,500多个大小村庄,有300多个严重缺水,有的村庄连一口储水井都没有,有的村庄虽然有井,但也是井深水浅。全县有一半以上的人,常年翻山越岭,跑到几十里外的地方挑水吃。缺水,找水,挑水,艰难困苦一言难尽。
山下村里,有一位叫桑林茂的老汉,为了全家除夕晚上能吃上一顿饺子,不等天亮就到离家十多里外的黄崖村去挑水,由于人多水少,等了一天,才接满一担水。他家刚进门的新媳妇,等着公公担水回家煮饺子,天黑还不见人影。新媳妇便出门去找,谁知公公年岁大,山路又滑,一不小心,连水带人滚到了山脚下,公公再也没有回来……
解放初期,在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水利是农业生命”的号召下,林县人民虽然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但由于林县境内水源严重不足,遇到干旱年景,渠道断流、水库无水。要彻底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在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县委一班人作出决定:要用大禹治水、李冰修建都江堰的精神,引漳入林,逼水上山,解决全县人民吃水、用水、农田灌溉的大问题。
1960年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不等、不靠、不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愚公精神,拉开了修建红旗渠的序幕。全县十万男女劳动力,高举红旗,浩浩荡荡开上太行山。没有生产工具,大家纷纷把家里的铁锤、铁钎、锄头、扁担、小推车捐出来,送上山岗;没有建筑材料,就土法上马,创造了“无窑堆石烧灰法”,解决了工地每天用灰量大的困难。还节约了建设资金。没有技术,能者为师,群策群力,克服了施工中的种种困难,
在工地,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地方睡觉,天当铺盖,地当床,撑起几块油布,就是工地帐篷房。在悬崖上作业,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共产党员任羊成腰系绳索,飞身天堑,撬石打洞,一马当先,哪里有艰险,那里就有他的身影。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每天坚持在一线工地,勘测设计、出图、翻山越岭,马不停蹄。一次,王家庄隧洞出现裂缝,掉土严重。吴祖太知道后,立即赶往现场,察看险情。谁知洞顶突然坍塌,巨石夺走了年仅27岁的生命。
青年洞是修建红旗渠的咽喉工程,洞内崖石十分坚硬,钢钎消耗快速,往往连一个炮眼都打不了,就得换新的。由300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提出:太行山就是一块铁,我们也要凿出一个窟窿。秋去冬来,洞外雪花飞舞,悬崖百丈冰。青年突击队员们毫不动摇,坚持每天挖洞不止,奋斗了一年零5个月,终于将长616米,宽6.2米,高5米的青年洞打通了。其中的铁姑娘队,坚持和男同志一起并肩战斗,手掌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肩膀擦破皮,忍着疼痛,一声不吭,轻伤不下火线,真正做到了妇女也能顶起半边天。
……
林县人民就是这样,凭着一种精神,坚守一种信仰,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奇迹!
返回时,眺望着那滔滔不绝的渠水,流向村庄,流向沃野千里,我为林县人民锲而不舍、以生命的坚韧击破崖石的坚硬而赞叹!为他们的明天更美好而祝福!
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