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探寻习近平福建足迹(十四)
1997年,习近平同志在南平市调研时,发现传统农业原有优势逐步削弱,“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他敏锐地察觉: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必须把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一)
南平素有“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美誉,
其经济总量一度雄踞全省的首位。
但粗放型小农经济长期以种粮为主,
不免导致其农业发展缓慢乃至停滞。
如何摆脱困境振兴乡村经济?
习近平认为必须优先发展科技,
同时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下派科技特派员成为突破急需!
于是“科特派”制度应运而生,
闽北乡野间涌现一批“明星““活宝”:
他们带着任务和责任长驻农村,
面对面提供科技服务,手把手传授农业技巧。
科技特派员詹某指导锥粟的种植,
教农民花最少钱投资赚最多钞票。
短短几年间种植面积达60余万亩,
总产6万多吨,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顺昌洋墩乡种植大户组成柑桔协会,
打造柑桔营销联合舰队从事营销,
成功地销售柑桔186车皮800万斤,
赢得桔农们一片叫好,开心欢笑……
同时该市还下派村支书、流通助理,
深入农户田间知百姓难解百姓忧;
帮助农民创办龙头企业,搞活市场流通,
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二)
习近平多次就“三农”问题下乡调研,
多次论及科技导入农村的重要性:
“现代农业就是科技农业,
发展必须进行农业科技革命。”
他反复强调“三农”工作的战略地位,
及时提出必须创新其工作机制。
肯定“科特派”制度是一项创新举措,
对福建乃至全国农村具有指导意义!
十多年间,“科特派”在创新中前行,
特派员已与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
他们变被动激励为主动利益联结,
产生并收获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
各地区较快地缩小了贫富差距,
“科特派”制度彰显无穷魅力,成为:
“三农”政策宣传队,农业科技传播者,
科技创新领头羊,脱贫致富好领队!
(维我中华2023年12月31日晚欣然命笔,敬请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