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东源县黄村崇伊中学确认为第十一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近日,中国侨联发布《中国侨联关于确认第十一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通知》,确认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等69家机构和单位为第十一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作为此次广东省入选的6家单位之一,黄村镇崇伊中学获此殊荣。
走进崇伊中学操场,一个个整齐的方阵正在进行跑步训练。他们身着统一的校服,步伐整齐,口号响亮,气势磅礴。走进学生宿舍,“豆腐块”折叠的被子,整齐摆放的生活用品,让人仿佛置身军营。近三年来,崇伊中学推行半军事化教育的办学方向,学校的各项工作蓬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在进步,达到全县的中上水平。
“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军备三件套,日常教官也会训练我们,让我们有更好的体质。”崇伊中学七年级二班程海微说。
“我们崇伊中学创办于晚清,当时是崇伊学堂,1927年扩大规模成了崇伊中学,1940年成立了原河源县崇伊中学党支部,它是广东省最早的四所侨校之一,是一所百年红色侨校,100多年以来,华侨一直大力支持我们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红色人才。”崇伊中学德育处主任程海彬说道。
据崇伊中学有关红史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前,该校先后走上革命和抗日道路的红史人物超过400人,不少成长为九连地区和东江地区的革命骨干,县团级以上干部有70多人。崇伊中学是全省乃至全国最早建立党组织的侨校之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国家和民族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为民族谋生存、谋独立、谋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崇伊中学被誉为“百年红色侨校”。
黄村镇有侨乡之称,崇伊中学是广东省早期四大著名侨校之一,也是一所享誉东江地区乃至华南、东南亚地区的红色百年侨校。改革开放以来,侨胞、归侨、侨眷一如既往,为崇伊中学捐助大量资金,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从1981年1月至2023年3月,一代代华侨、归侨、侨眷和港澳台胞捐款合计达2000万元,帮助崇伊中学全面完成了“普九工程”“改薄工程”“爱心工程”“创强工程”等,为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奉献了绵长的爱心。
“我的感受是非常激动,因为我看见侨胞们捐赠的教学楼、宿舍楼,让我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我今后会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像侨胞们一样,尽自已最大的努力,回报家乡。”崇伊中学七年级二班程海微说道。
学校设立“华侨之家”和“华侨接待联络处”,为加强与海外华侨的联谊和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长期以来,崇伊中学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华侨来访参观,发挥着凝聚侨力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弘扬海内外华侨文化的重要载体。
“每年华侨回乡省亲的时候,都会回来学校和师生进行茶话会,他们很关心学校的发展,如果学校遇到困难,他们也会给予大量的支持。这次入选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殊荣,使教职工备受鼓舞,催人奋进,感谢国家、侨胞、归侨、侨眷、乡贤,我们要发扬华侨的热爱祖国、情系乡梓、勤奋拼搏、热心教育的大爱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教育教学中去,让崇伊中学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名片更靓丽、更出彩。”崇伊中学德育处主任程海彬说道。
黄村镇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红色资源和华侨资源,是东源县重点侨乡,有归侨侨眷、海外侨胞和港、澳、台胞1万多人。近年来,黄村镇以温泉资源为基础,红侨资源为依托,全力打造“温泉康养侨乡”。
黄村镇宣传委员缪科亦表示:“接下来,我镇将充分发挥崇伊中学作为‘中国华侨文化国际交流基地’的平台作用和资源优势,让崇伊中学成为重要的侨文化活动与交流载体,凝聚侨胞侨眷和乡贤力量,吸引更多的海外侨胞走进黄村、了解黄村。同时,依托红侨文化资源、温泉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旅游业,擦亮‘红’‘侨’名片、温泉名片,以建设‘绿美黄村’为契机发展山楂产业,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