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之行随感
周光华
2023第二届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暨杭州颁奖大会于12月25日在杭州G20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在2023“魅力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中,我的作品获得一等奖,当接过荣誉证书和奖杯的时候,手里感到沉甸甸的。这是激励,更是鞭策。
很多年未参赛了,今年参加《魅力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学梦。细细品味60岁之后人生第二阶段的坚持, 才发现如今得到的奖项的快乐,已然升华为收获努力的果实的快乐,比起当年获得国家级奖项、省部级奖项的快乐,有过之而无不及。2023“魅力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让我感到光荣和振奋。
人类优秀的文学,都是勇于记录时代的。作家和时代的关系,犹如浪花和大海。今天一大批作家正在用出色的作品呈现中国大地的历史与现实,梦想与荣光。 “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这段话来概括当代文艺工作者的角色和使命。虽然我比不上大作家,但作为中国作家文学联盟会员,我感觉这不仅是称呼,更是一份使命,一份责任。

扬州农村让我魂牵梦绕,那里是我爷爷奶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从我记事起只知道奶奶一人生活在乡下,少年时代,每逢暑假我都背着书包到奶奶家。在小伙伴们的簇拥下,打麦场上引吭高歌;伏着木杠光着脚蹬起转动的排水车;提着小竹篮徜徉在田埂旁挖野菜;坐着大澡盆荡漾在河面采菱角……哦,我的三四十年前的处女作《家乡小河》,就是流经奶奶村庄的一条长长的河流。很多年过去了,记忆中的家乡小河仍旧以多种方式影响着我。

作者简介
周光华,女,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行业报编辑、记者(现已退休)。在职时,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撰写了不少文学作品,先后发表在《人民日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国际商报》《中国口岸》《中国商检》《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报》《中国国门时报》《法制日报》《婚姻与家庭》《作家文摘》等报刊,人民网、中国作家网等多家网站转载,其中有些作品获国家级奖项、省部级奖项;有些作品收入歌集、诗集及《共和国丰碑》一书;有些作品收入语文教材。撰写电视音乐专题片《商神之歌》文学本,由江苏电视台拍制成片。个人专著《星光下的絮语》由新华社出版。退休后,依然把读书和文学写作当成一种追求,依然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