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格局
-----《道德经》启示录之十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10章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ci:一声)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e:二声),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10章译文: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能永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达到柔和,能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吗?洗尽思想上的尘垢.能让心地宽广得如一尘不染的明镜吗?热爱百姓,按照道的法则来治国,能保持“无为”的境地吗?口鼻自然地开闭,呼吸吐纳,能绵绵细静地雌守吗?通达四方,能不玩弄权术和心智吗?生养抚育了万物,却并不据为已有,为世间立下了卓越功勋,但并不自恃有功,滋养了万物但并不居于主宰地位,这就是最高深的“德”。
思绪流萤:
老子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是说天地滋生万物却不据为己有,人立了功勋却不自持有功,是谓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格局。
同样,如人的认知低下,不遵循客观规律,自以为是地只顾按自己理解和想象去做事,既是盲目,也是“妄念”下的徒劳;所以,人应有认知的格局,识时务、知进退。
有人说:“格局决定命运”;这是指人的眼界越开阔,胸怀越宽广,格局就越大;而眼界开阔了,便不易被琐事蒙蔽、困顿;胸怀宽广了,就能容得下烂事,规避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狭隘偏见;比如,历史上的齐桓公,任用刺杀过自己的管仲为相,结果终成霸业,就是典型的胸怀宽广之人。
古人云:“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意指格局大的人说话迟缓,却是从容之态;而浮躁的人,常常嘴巴比脑子还快,心里有点事就脱口而出,直到伤害了别人时,才会有所醒悟:看来“祸从口出”,没有格局的冲动,必招惹麻烦;例如,杨修从曹操的口令“鸡肋”中,猜出曹操要撤军,就告知了众人,结果曹操以杨修“惑乱君心”为由,将其斩首;再如,有人一听到别人与自己观点不同,就立马否定,可当别人“把话说全”后,才知自己过急的否定,显得幼稚浅薄;这说明,三思而后行,“让子弹飞一会儿”,既是正确判断的前提,也是格局大小的标志。
格局大的人,多是性格柔软。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说最高级的善,如水一般,善于让万物得到好处,却不争,而处于众人所未至的地方,所以更接近于规律,而一个人若依靠实力去欺凌他人,既使能一时得逞,也会给自己留下祸患;事实上,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例,一个人破败时的狼狈不堪,往往是由于风光时的飞扬跋扈,不给他人留余地等原因造成;反之,失败亦能软着陆的人,却往往是由于风光时“善利万物”,为自己积累了太多的福报。
《孙子兵法》中提到“围师必阙”,意指“围困敌人时,不可步步紧逼,须给对方留下活路”,这样对方才能看到生存的希望,不作殊死抵抗;可见,守弱方可长久,太过强硬,只能得意一时;再者,古代强调人应“德厚”,也是指格局大的另一特征;人们常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是谓有些人自认为聪明,肆意钻空子,攫取利益,成功时沾沾自喜,甚至背后嘲笑别人愚蠢,忘了别人仅是“不想揭穿自己”而已,如此执拗下去,最后只能走向陌路。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也知晓天道的运行规律,所以心存敬畏,晓知厚德可以载物;而“贪了人世的便宜,就会吃天道的亏”;曾国藩说:“成大事者,首重格局”;如一个人在小事上过分精明,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就必然难成大事;如此看来,只有不给自己设限,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进而使自己的人生获得更多的边界拓展;人的一生,昨天是过去,今天是现在,明天是未来;再好的过去,都是历史;再差的现在,也要珍惜;再远的未来,仍须努力;沉溺昨天的人,是糊涂;挥霍现在的人,是愚蠢;畏惧明天的人,是懦弱……聪明的人,不会怨天尤人,虚度光阴和困顿昨天;相反,更会竭力经营今天和追求明天。
人生一边是忘记,把遗憾留在昨天;一边是珍惜,把努力用在今天;一边是求索,把希望播撒明天……任何人都有不顺心,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参与的过程,即活好今天、忘记昨天、拥抱明天;并且,感激昨天、过好当下、加油明天,才能不负人生;世界很大,人心很杂,红尘很深,人世浮华,身边的人应多珍惜,因为每个世人的时间越來越少,最终都要互相分离;而争执、斗气,不好好说话,只能加重心绪的负荷,活得越来越累;所以,“百事从心起,一笑解千愁”,不斤斤计较,戒怒火攻心,好心态才是一生的最好伴侣,且能让人愉悦健康;并且,那些已做到“少气多闲、身忙心闲”的人,才是心的真正富有。
现在,市面上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乐也一天,人生短短几十年,遇事不钻牛角尖,心里自舒坦;活着是胜利,挣钱是游戏,健康是目的,快乐是真谛”,这便是平民“随遇而安、自我安慰”的生存总结,客观上也道出了一定的生存之理;当然,人们虽知平淡是真,可多数人还是想活得轰轰烈烈,这也没错,只是若无格局,就无法去“正向”地活出“轰轰烈烈”,而拥有格局,又须相信“心想事成”的“引力效应”,因为生活中,许多人发现和确认了一种现象后,如在“无论如何都要成功”的意念下去努力,结果就一定会成功;反之,如心里一直有“可能不行,也许会失败”的执念,推进的努力,就一定难逃失败;这说明,内心没有呼唤过的东西,是不会自动来到身边,而自己周围发生的所有现象,不过都是自己内心的反映;所以,做事情的人,心里绝不可有愤怒、憎恨、嫉妒、猜疑等念头,也不应在心里经常描绘带有否定和阴暗的内容,而应心里持续怀有梦想,描绘积极、美好的事物和前景;只要这样,实际的人生才会逐渐变得好起来。
换言之,这就是“心态决定人生”,因为“人生是心境的反映,万物由心生,万法由心造”,这既是佛教思想,更是其他宗教类似的教义;以此推及,从另一方面看,思维方式、足够热情和辅及的能力,当是乘积人生和工作结果的三要素,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思维方式”;一个人的心境、心态、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都会在人生路上折映出“心路历程”,是谓“心想事成”的催发图谱;佛教教义中有“因果报应”之说,实践中就是“思念造业”和因果报应里的“因”;有因必有果,一个人的良性想法和思维,是行动辅及做事的基础,且不可心生恶念自相扰,这亦是释迦牟尼向世人开示的真啼;中国有句老话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便是“常做善事、积阴德的家庭,势必会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而人们常说的“德”,也就是“心怀利他之心”,以慈悲之怀体谅和帮助他人,便是有德之人;因此,“拥有品格高尚的思想”,虽非道德致上者的必要条件,却是坚持人一生“有所作为”的基本素质。
实践中,历经验证和公认的“万物由心生、万法由心造”,强调了心念的重要性,可心念常常并非能立即显现,正因为此,虽然都知“心想事成”是宇宙的法则,可许多人仍然难以接受和理解。可事实上,由于恶念和善念都并非立即出现结果,人们也就往往怀疑“因果报应”的说法;但是,如我们以30年左右的时间跨度去考量,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比如,年长者回顾自己从年轻到晚年的人生轨迹,以及别人过去和现在的境况,就会得出合理的结论。
历史长河中,有的人幼时命途多舛、中途命运好转、晚年又落魄潦倒;有的人从小家境富裕、生活幸福,可在毕业走入社会后,却整日辛劳、吃尽苦头……虽然每个人的人生千差万别,但只要以10年至30年的时间跨度去认定,就会发现,心态与结果往往相符。
可见,“正向”积极的“心想事成”,并非唯心论,而是真实不虚的硬道理,也是引导人们正确理解“怀什么心态、走什么路;持什么眼量、看什么事;打什么基础、结什么果”的人生预判路径,更是人生步步登高和奠定大格局的内因;如此,我们酒有理由确信:一个人,如能不断地去自觉拓宽自己的见识、修炼自己的格局,且以积极的正向心态,付诸十年为一役的人生追求,亦必然可收获“景色宜人”金秋。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