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鸡蛋(微型小说)
文/周保松
李尧在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工作。开始他担任语文教学,后来调到了学校办公室。周末,李尧领着校长去乡下老家钓鱼。中午,留校长在老家吃了顿便饭。李尧的母亲做了几道家常菜。其中,有道香葱炒草鸡蛋,让校长赞不绝口:“我还是第一次吃到这样的鸡蛋,味道好极了!”
校长是正经八百城里人,平时很少能吃到真正意义上的草鸡蛋。虽然城里有许多商店宣称自己卖的是草鸡蛋,但基本上是挂羊头卖狗肉。那些味同爵蜡的冒牌货,怎能与李尧母亲家正宗的草鸡蛋相媲美?
临走时,李尧把家里剩下的鸡蛋全都装进校长的包里。校长像是得到什么宝贝似的,欣然笑纳。
此后,闲聊时校长经常提及李尧母亲家的草鸡蛋。在赞叹草鸡蛋味美的同时,他总是顺带着把洋鸡蛋诟病一番。
李尧的文笔在学校里是出类拔萃的,加上他工作勤奋,头脑灵活,所以,校长对他很器重。办公室主任王新即将调任,李尧就成了接替王新的最佳人选。虽然校长没有明确表态让谁接替王新,可李尧明显感到校长是倾向于他的。果不其然,一次,校长找李尧谈话 ,让他做好接替王新的思想准备。
中秋节快到了,李尧觉得有必要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校长送点小礼物。送什么呢?校长调到这里不过一年多时间,除了知道工作之余爱好钓鱼,李尧对校长的了解并不充分。李尧想,要是送礼不当,被校长逐出家门,岂不是适得其反?左思右想,李尧想到了校长钟爱的草鸡蛋。送点自家产的草鸡蛋,既谈不上贿赂,又能加深彼此的感情,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于是,李尧拨通了母亲的电话,让她攒二百个草鸡蛋。中秋节前一天,李尧让妻子去乡下取回了鸡蛋。
中秋节那天早晨,李尧拎着鸡蛋来到了校长家。
“从乡下老母亲那里带来的,正宗的草鸡蛋。”李尧告诉校长,脸上满是谦卑和恭敬。
“好东西!好东西!”校长高兴得眉开眼笑。他亲自给李尧泡了杯茶,说:“年轻人,好好干,前途无量啊!”
中秋三天假转眼就过去了。节后第一天上班,校长来得很早。李尧走进校长办公室,恭恭敬敬向校长问声好。可是,校长绷着脸,冷冰冰地“嗯”了声,就低下头再没和他说一句话。李尧想,校长平时不是这样啊,一定是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了,就知趣地退了出来。
渐渐地,李尧感到事情并不像他想得那么简单。以前,学校一些重要文件和材料的起草,校长都交由李尧来完成。现在,这些事校长全交给了坐李尧对面的小赵,把李尧晾在了一边。可李尧还是往好处想,觉得办公室主任非他莫属。
不久,王新正式调任新职,小赵出人意料地接替了办公室主任的职位 。这天, 李尧垂头丧气回到家里。妻子见他满脸沮丧的样子,就问他怎么了。李尧长叹一声,把没有当上办公室主任的事告诉了她。
“你不是说校长已经让你做好接替王新的思想准备了吗?怎么突然变卦了?”妻子疑惑地问。
“是啊,这煮熟的鸭子怎么就飞了呢?我也想不明白。”李尧挠着头说。
沉默了一会儿,妻子嗫嚅着说:“难道这事与那二百个鸡蛋有关?”
“什么意思?”在李尧的追问下,妻子吞吞吐吐地讲出了事情的真相。
那天,妻子去婆婆家取鸡蛋,婆婆把鸡蛋放在篮子里让她拎回来,可妻子嫌拎着篮子不雅观,就把鸡蛋放进塑料袋里。路上,由于塑料袋承受不了二百个鸡蛋的重量,拎带突然断了。恰好是一段斜坡路,鸡蛋摔在地上,没有剩下一个完好无损的。妻子只得从市场上买了二百个鸡蛋拎回家里。从外表看,妻子买的鸡蛋和婆婆家的鸡蛋并没有什么不同,加上怕李尧责怪自己,她也就没把实情告诉李尧。
听了妻子的话,李尧一句话也没说。他摇着头不停地傻笑。笑着笑着,就笑出了两眼泪水。

作者简介:周保松,教师,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安徽滁州人。作品散见于《安徽文学》《百花园》《小小说选刊》《金山》《黄海文学》《精短小说》《安徽日报农村版》《新安晚报》《安徽科技报》等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