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23年岁末,在陕西师范大学(国家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课改班”,当同学们在班长祁兴春的带领下学完“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的7个视频和16篇文章后,就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度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应陕西师大教授、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秘书长宋永成先生邀请,陕西师大西部课堂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孟国泰先生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今选其内容,让大家一睹为快。

一、关于教师素质
刘家齐:孟先生,您认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或者说什么是最核心的素质。
孟国泰:家齐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有成为优秀教师的意识和潜质,我为你感到自豪和骄傲!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老师要具备“体、情、智、创、和”等五个方面的素质,具体来说就是:在“体”方面,要体质良好、体能旺盛、体重均衡、体态优雅;在“智”方面:要观察敏锐、记忆快准、思维灵动、想象宽广;在“情”方面:要志向远大、情感丰富、意志坚强、性格迷人、气质高雅;在“创”方面:要个性鲜活、人格独立、勤于实践、不断创新;在“和”方面:要和谐和睦、和平和气、和真和善、和畅和美。至于什么是优秀老师最核心的素质,我认为,优秀教师首先应该有理想。一个不想当教育家的老师,忙忙碌碌一辈子,可能就是一个教书匠而已。其次要有思想。如果优秀教师没有思想,充其量就是一个“知识搬运工”!第三要有爱心。一个优秀的老师要爱自己,爱家人,爱同仁,爱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爱学校,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爱天地万物……爱爱相扣,爱满天下!第四要有扎实的学科素养。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科素养”,优秀教师一定要把各自的学科素养倒背如流,融会贯通。第五要有课堂改革的举措和方法。优秀教师一定要学习最新的课堂改革成果,并把这些成果内化为自己的课堂风格。若有可能,根据“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理念与理论,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班级的课堂体系。
二、关于课程课堂改革
马丹冉:学生可能连老师讲课都不听,同学讲课能听得进去吗?
孟国泰:老师满堂灌、填鸭式的讲解,而且是用成人的视野和心智,没有针对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倒胃口的,当然听不进去啦!但学生讲给学生听,学生更懂学生,针对性强,当然能听进去。若想学生讲课让学生听进去,做好三点很有必要:第一,要建设“个体文化”,一定要把“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靠墙墙会倒,靠娘娘会老,只有靠自己,万事能办好”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心底。第二,要签订“对子教学协议书”,让那些自己学不会的内容由对子来教。第三,要做好“小组教学建设”,让那些对子教不会的内容,由小组长来教。第四,要做好“班级教学建设”,让那些小组教不会的内容,由全班会的同学来教,层层压实,同学教同学,没有听不进去的!
马丹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针对同一堂课每个学生没有均等的讲述机会,如何解决一节课的东西只有讲的那个同学琢磨透了而有的学生并未真正学懂的问题呢?
孟国泰:在“三标课堂”上,每个人都有均等的讲述机会的,因为“三标课堂”有“对子教学”。某一位“琢磨透了,真正学懂”的学生面对全班讲课,那是为“对子教学”做示范的。至于每一个人是否琢磨透了,并真正地学懂了,可以通过及时反馈、适时反馈和集中反馈来检验。
刘家齐:您提到的“个体出发新教育理念”是否过于理想化,而让一些内向、不积极的学生在学习中处于劣势?
孟国泰:家齐的意思是不是说“大一统,一刀切的教育”才不理想化吗?此外,从个体出发,也包括了那些一个个“内向的,不积极”的学生。至于面对这些学生该怎么办?要做具体学生具体分析,对症下药,不能一概而论!这也是“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精髓所在!
丁锐敏:孟先生,您认为在“三标课堂”中,教师应该如何平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以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
孟国泰:“三标课堂”有一句有名的话,叫做“个体不会对子帮,对子不会小组,小组不会全班帮,全班不会老师帮。”这句话就能平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以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
林佳欣:“三标课堂”是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的?
孟国泰:评价,是一个热词。如何评价?有三条。第一条,自我评价。因为世界上最好的评价是“自评”!只盼着别人的评价才活得好的人,仿佛是日光灯,别人充电,你才亮;别人不充电,你就黯然失色。人只有把自己变成发动机,才能不断点亮自己,照亮别人。第二条,对子评价。第三条,小组评价。第四条,班级评价。第五条,老师评价。评价的形式有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评价的内容有“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以及过程与方法”。评价的手段有“限时测评改”。
王思彤:孟先生,如果放手让学生自主出题,自主批改等?如何避免或缓和或解决学生评判标准不同产生的矛盾?
孟国泰:通过“小老师大学”,把老师(专家)的命题要求和作业(试卷)批改标准告诉学生,并学会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命题、自主批改,同时做好相关的跟踪与辅导工作。
王思彤:孟先生,您是如何做到课堂上删繁就简的?
孟国泰:这个问题问得好!“大道至简”“简洁为智慧之母”。记住并深刻理解这句话就能做到“删繁就简”:最简单的教育是自育,最简单的教学是自学,最简单的管理是自理,最简单的评价是自评。
赵庞程:从“传统教育”到“三标课堂”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您认为对于一名已经习惯“传统教育”的学生而言,接受并参与“三标课堂”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孟国泰:少则5天,多则21天。(因为重复做一个动作,21天就能形成习惯。编者注)。
王 梦:如何理解“课程大世界”?如何理解“处处是课程,时时有课程,人人开课程”?
孟国泰:先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我认为,课程是活动,是学校、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既然如此,就会有“处处是课程,时时有课程”啦!至于“人人开课程”,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系统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不同的人肯定就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优点、不同的兴趣爱好,让每一个人把自己的特点、优点、兴趣爱好开成课程,就能实现“人人开课程”了!再说,人人都有表现欲,尤其是学生。让每个人都来开课程,能满足人的表现欲。还有,学十遍不如教一遍。通过人人开课程,就能把自己要学的内容弄深、弄透。关于你的第一个问题,我认为,“课程”是由“个体课程、对子课程、小组课程、班级课程、年级课程、学校课程、家庭课程、社区课程、县域(区域)课程、省域课程、国家课程、人类课程、星际课程、宇宙课程”组成的,把这些课程都开起来了,不就是一个“课程大世界”了吗?
英 措:课改实施以来,教师们如何“用”教材教?
孟国泰:你这个问题问不错!会教书的人,用教材教;不会教书的人,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如何用教材教呢?我主张:第一,熟悉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尽量做到滚瓜烂熟、运用自如。第二,找到一门学科的特征、规律、逻辑、原理。第三,要专门培训学生的“思维、思考、思路、思想”,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一通百通!
三、关于学生素养
王思彤:孟先生,您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程要求的?需要提前一段时间专门培训吗?
孟国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主。第二,要教会他们自主学习的方向、方式和方法。第三,要调动学生生教生、生帮生、生考生、生评生。不需要提前一段时间专门培训。在战斗中学会战斗,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自主中学会自主!
丁锐敏:孟先生,您认为在“三标课堂”中,除了小组合作之外,教师还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中的各种挑战?
孟国泰:只要开展“三标课堂”的小组合作,就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因为“三标课堂”是融“做人、做事、做学问”为一体的课堂;是综合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监督能力、评价能力)的课堂。
丁锐敏:孟先生,您认为在“三标课堂”中,教师应该如何在上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孟国泰:学生首先不要盲从,要有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只学不问,必然变笨。第二,要培养学生“于不疑处生疑”的品质。小疑小创,大疑大创,不疑无创。要经常引导学生质疑:“课本上说的,就对吗?”“权威说的,就对吗?”“名人说的,就对吗?”“历来如此,就对吗?”至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要鼓励学生打通学校与社会、生活、科技、时政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此外,要注重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教中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 梦:如何理解“学生学生,学会生存;不会生存,枉为学生”?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生存技巧”?
孟国泰:一个学生只会坐等靠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穿衣吃饭都不能自理,甚至连自己都养不活自己,还能叫学生吗?第二个问题,你问的是:“生存技巧”有哪些?生存技巧,因人而异。盲人有盲人的生存技巧,瘸子有瘸子的生存技巧。与其讲“生存技巧”,还不如讲一讲“生存之道”。人生在世,生存之道有很多,但我认为,以下五条值得借鉴:一、学会保护自己,远离黄赌毒,避开危险的地方;二、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自食其力;三、学会挣钱,越多越好;四、学会穿衣做饭,学会节约,不铺张浪费;五、扩大人际关系,学会借力、借势。
英 措:“三标课堂”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什么精神为主?
孟国泰:以培养学生的“自、新”精神为主。学生能自主自觉自动自发地进入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状态,并保持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劲头,是“三标课堂”不懈的追求。
统稿:唐盛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