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玩水中的多重审美体验
——张泽新记新疆之旅的四篇散文试析
作者:周中林
在我国,旅游审美古已有之。骚人墨客们在他们的诗文中,留下了各自独特的旅游体验和审美印记。同是游庐山,李白的《观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表达的是朦胧之美和雄壮之美;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现的是诗思妙运的哲理之美。同是吟咏秋天,诗人笔下诗词表达的审美体验却迥然相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抒发的是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楚之情,透出的是苍凉之美;“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山行》表现的是诗人的高怀逸兴和对深秋山林景色的赞美之情,展现出的是色彩斑斓、和谐统一的山林秋色之美。
而同一个审美主体在不同的旅游环境中,会产生迥异的审美体验吗?答案是肯定的。张泽新近期记新疆之旅的四篇散文,就证明了这一点。他在新疆博斯腾湖、在喀什、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胡杨林、在核基地马兰,分别获得了不同的旅游体验,留下了不同的审美印记。这四篇散文透出的审美体验是多重的、递进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看作是由情感线串联起来的一个系列。其情感“温度”是由“温”到“热”,其情感深度是由浅入深的。
感受风景的旖旎美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和感受险峻的大山、奔腾的河流、蜿蜒的小溪、浩瀚的大海、静谧的湖泊、广袤的草原、无垠的大漠所带来的自然景观之美,让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这可能是每一个旅游者不可移易的目的,张泽新当然也是如此。他是以惊喜的心情扑向博斯腾湖的怀抱的:“不曾想,在新疆这个离海最远的地方,意外地见到了远衔天山、浩无涯际、水天一色、鸥鸟翔集的大片瀚海,养眼、养肺又养心,好生惊喜。”
张泽新用他那善于发现美的双眼在巡游。在博斯腾湖,他见识了被誉为“水中睡美”“水中雪莲”的8万亩睡莲:“白莲粉妆玉砌,红莲妩媚妖娆,黄莲富贵宝气,紫莲艳若晚霞”以及“那极其罕见的鹅黄粉红双色睡莲‘万维莎’”;看到了“翩翩起舞的白鹭、沙鸥、野鸭、天鹅等等”,感叹“这里是鸟类的天堂。”他描述并赞美道:“成片的睡莲与连绵的芦苇交相呼应,莲花海、青纱帐、湖上鸟、水中鱼、船里人,铺陈着天地人自然和谐的和美画卷,展现出大美新疆莲海秋苇的靓丽风光,俨然一幅浓墨重彩的江南山水画境。”游览这恢宏大气,有魄力,有活力,有魅力,摄人魂魄的博斯腾湖,或许会让张泽新改变他下半辈子的人生规划,他在文末写道:“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必须尽量迈开丈量诗和远方的脚步;你抵达的地方有多少,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倾心边城的古朴美
新疆之所以让张泽新流连忘返,不仅仅在于其地域辽阔,风景迷人,更在于新疆这个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异域”风情、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张泽新写喀什之行的那篇散文,题目就叫《一个值得心灵安放的地方》。边城喀什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值得张泽新如此倾心,竟然要将自己的心灵安放于此?谜底就在这篇近万字的散文里。
张泽新首先简要回顾了喀什老城的悠久历史,他毫不掩饰对这个地方的偏爱:“喀什古城最迷人之处,在于她将千百年来居住在此的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承载和留存了下来,是古丝绸之路上唯一还活着的古城,一个最新疆的地方,既是喀什的灵魂,又是南疆的精神地标。”“它拥有21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充满着历史韵味和独特魅力,四大文明都在这里留下了印迹,是喀什噶尔和维吾尔文化最经典的代表,代表了喀什古老的过去,是新疆风土人情的代名词, 被誉为‘丝绸之路的活体记忆’。”接下来,张泽新描述了沧桑厚重,有着“遗址公园”和“活态博物馆”之称,被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的高台民居,介绍了喀什古城独具魅力的建筑风貌:“古城房屋独具民族特色,多以纯手工制作的砖雕墙面装饰,罗马立柱、波斯木刻、印度石膏雕、俄罗斯风格落地窗随处可见,是四大文明交汇下的产物。无论宽街窄巷,艺术品、鲜花与建筑物廊柱、木雕、挑檐上的各色花饰交相辉映的同时,错落有致,幽静清新。”他的一支笔如摄像机的镜头,扫过了“喀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地,文化和生活融为一体”,被“花盆巴扎、坎土曼巴扎、木器加工巴扎、维吾尔医药巴扎、花帽巴扎、丝巾巴扎充盈着的喧闹的街巷”所吸引。还有那古老街巷里百年茶馆,这里“座无虚席,生意红火,茶客们盘腿围坐在土炕上,随意地聊天、喝茶,空气中弥漫着叶尔羌红茶的酽香;有人在拨弄‘弹拨尔’,弹奏着《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的旋律;有人静坐在僻静的阳台上,任阳光暖暖洒落,尽情享受着悠闲时光。百年茶馆不仅是喀什老城人喝茶打发时光的最佳去处,也是寻找老城记忆的不二选择。一壶茶,一友人,一支曲,再好不过!”
喀什古城悠久的历史、多元文化元素交融的建筑和工艺品、独特的风土人情、人们安宁的心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这一切,无不透出一种古朴之美,在古朴之中,又显出一种久违的宁静与闲适。难怪张泽新要大发感慨:“宠辱不惊,随遇而安,深邃古朴,宽厚豁达,这样平凡的生活才是喀什的精髓。在我们的世界里,拥挤着欲望、喧嚣、浮躁、焦灼、孤独和困境。喀什古城,在当地人是生活的自然延续,而对我来说则是精神世界的向往和治愈。”
礼赞胡杨的奇崛美
在中国文化中,被人们尤其是士人阶层赞美最多的植物,大约是有“四君子”之誉的梅兰竹菊。几千年来,人们无不以最美好的词句,赞美“四君子”的高尚品格。其实,还有一种植物,其超凡的品格不为很多人所熟悉,它就是“在漫漫黄沙中绝世而立的胡杨”。张泽新的新疆之旅中就有一段跨过塔里木河看胡杨的行程。
透过张泽新笔下的文字,我们初识了胡杨这一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2500万年的古老物种。
张泽新不吝以华美的语言、赋体的句式,描绘了胡杨的形象气质:“在天地苍茫间展现奇崛,于日月峥嵘中铸就雄浑。有的似苍龙,腾越沙漠;有的似金蛇,虬蟠狂舞;有的似猛虎,威慑乾坤。簇筋拗骨,突枝凌兢,鳞皴朴拙,格清貌古,挺干霄之质,蓄不拔之志,雄立于狼行之野,威加于罴卧之荒。尊严无价,气节永恒。真乃沙漠之脊梁,生命之颂歌。”
通过张泽新拟人化的描述,我们认识了胡杨的品格:
胡杨具有独特的生存智慧。“胡杨十分聪明,懂得在盐分不足时吸收,盐碱浓度过高时通过‘泌盐’作用,利用叶、茎表面的泌腺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一棵成年胡杨树每年能排出数十千克的盐碱......胡杨这种排除体内有害物质以利于自身生长,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所以在地下水含盐量很高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依然枝繁叶茂。”
胡杨具有卓越的适应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在新疆辽阔的塔里木盆地,处处可见傲然挺立、片片成荫的胡杨;也正是因为失去了绿洲的庇护,生长于大漠深处,用整个生命与风沙、干旱抗争。肆虐的风沙不能将其击败,贫瘠的土地不能让其退缩。”在“上亿年的演变轮回里,胡杨练就了耐旱坚硬的钢铁之躯。至精不灭,罡气无双。胡杨是地质学家眼中的活化石,是艺术家心中的艺术之美,是旅游者眼中的绿洲希望。”
张泽新将胡杨的精神品质,上升到了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相联系的高度。他说,胡杨“生千年而不死,死千年而不倒,倒千年而不朽,演绎着轮回的生命,诠释着亘古的沧桑。胡杨树性情独具,品格独芳,这种精神品质,不正体现着中华儿女坚毅刚强、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吗?!”
讴歌英雄的崇高美
在世间所有美的范畴中,我以为境界最高的应当是崇高美。古罗马修辞学家朗吉诺斯最早提出了崇高的概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里所说的崇高,是精神上的伟大雄浑,令人震惊、崇敬、神往的审美形态。儒家以“大”这一概念指代崇高。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精神的崇高是人在为进步事业而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胸怀、坚强意志、非凡才能和勇敢行为等伟大的思想、品格、行为及其所创造的辉煌业绩,使人信服、赞叹、神往、感奋。
张泽新的《追寻马兰魂》一文,讲述了马兰这个地名的来历,浓墨重彩地描述了“马兰人”这个英雄群体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他们在“不蒸(争)馒头争口气,拼命攻克核难题”的征程中所创造的丰功伟绩,以及他们“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品格。
这里“冬日如刀,呵气成霜、滴水成冰;夏日如烧,地表温度有时超过60℃,一会儿是烈日炎炎酷热难耐,一会儿又是狂风大作冷雨凄凄。”这里“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冬刮到冬”。从将军到科技工作者,到普通士兵,他们“住帐篷,睡地窖,吃干菜,喝苦水,舍家为国,奋斗在这片荒芜的戈壁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挖土方、盖试验室、建公路,同时开荒种地、饲养牛羊。战胜天灾人祸、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能够完成多种方式不同当量试验任务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的核试验基地,成功地进行了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核试验,成就了一番伟业。”
张泽新写道:“马兰是中国工程科技史上一颗璀璨的星辰,作为我国“两弹一星”诞生地之一,从这里走出了共和国‘两弹一星’功臣、功勋院士程开甲,还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吕敏、杨裕生、钱绍钧、乔登江、陈达、邱爱慈、林俊德、刘国治和29位将军,11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组建起了中国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
马兰革命烈士陵园,是核试验创业者精神的“宿营地”。这里,将军与士兵同在,男兵与女兵相守,干部与军工共眠。在413座坟茔里,有将军,有士兵,更有无名无姓的英烈。每一块墓碑背后,都是一部传奇。“他们以血肉之躯铸就了一种精神,一种光照千秋的‘爱国奉献、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大力协同’的马兰精神。”
张泽新以满腔的激情,讴歌了马兰花、马兰人和马兰魂:“马兰花,是献给大地母亲的礼物;马兰人,是坚守理想、至死不渝的追梦人;马兰魂,是淡泊名利、顽强奋斗、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高贵品格。”马兰花、马兰人和马兰魂是最美的。这种美,是中华民族子子孙孙应当恒久继承的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是惊天地,泣鬼神,令所有中国人世世代代敬仰的崇高美!
【作者简介】
周中林,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仙桃市孔子研究会副会长,文学评论家,曾任仙桃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