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杨世华

弥陀新农村 (杨世华摄)
踏入弥陀这方土地,“狮子岩”及其“杨氏始祖坟”的传说与故事,真的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狮子岩在弥陀码头往西不到一华里的地方。以狮子岩为起点,一条小山脉顺长江而下,延伸到弥陀下游几公里的神臂城大桥南端,嘎然而止。这条小山脉上,依次有几个小山头特别引人注目,它们叫大头山、箢篼山、孔家山、水口寺、磨子岭、罗岩、狮子岩。这七个山头,坐南向北,面向长江对岸的神臂城(当地人叫“老泸州”)。前人传说,这些山头,是七头坐地公狮,它们与对岸的两只卧地母狮相呼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向神臂城叩拜,象是在祈祷与祝福!从堪舆学的眼光看,是典型的狮子型地。
狮子岩这条小山脉南端,从纳溪鼓楼山,蜿蜒而至弥陀长江边。
当你站在狮子岩下镇子上和尚土(小地名)这个位置上凝视狮子岩时,就会发现,它宛然一头笑容可掬的雄狮,在向你点头打招呼。山顶是狮头,前额两边的岩石,是它的耳朵。额下有眼,有鼻,有口。口之下的坡地上的树和草,极像雄狮的胡须。更绝的是,狮子顶部的石岩上,原有一个天然的石洞,人们称其为“天心窝”,恰似海螺,一遇起风,便会发岀悦耳的"呜哦,呜哦” 的声音,妙不可言的天籁之音,让人陶醉不已。
更神奇的是,镇子上离狮子岩最近的那块叫“和尚土”的地方,每当夜晚,有阵阵锣鼓声响起,次日就会发现,那土里的蔬菜准会东倒西歪,甚至有的被踩、抓得破破烂烂。民间传说,那是“和尚打锣戏狮舞”的结果。
上山原是羊肠小道。而今,村民捐资修筑了一条水泥便道,从山下直达“狮子之口”,供人们登高赏景抒怀。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魚米香……”,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触景生情而哼岀的一腔唱词,很能表达此时登山者的心情。
眼前,我们站在狮子岩上,放眼四望,大好河山,美不胜收,让人心潮澎湃,豪情勃发。

狮子岩上鸟瞰镇子上 (杨世华摄)
你看,那是长江,它平静而温顺地自西北方向而来,从我们眼前缓缓流过,在弥陀岩与神臂嘴之间,突然大转弯,如狂怒的脱缰之马,奔腾咆哮而东去。
曾经,江面上,风帆点点,船只穿梭往来。但见船工们面朝前方,双手划浆,仿佛是他们在向狮子们拱手致意。
正前方,是神臂城。史上,这里曾经是南宋抗元时的泸州治所,因此,人们至今仍称其为“老泸州”。左前方,一座座小山丘与平地连成一片,波澜壮阔,平畴沃野。仔细看,从西往北再至东,依次是黄舣、中兴、焦滩、神臂城、弥陀。山水之间,风光秀丽,沃野千顷,好一片膏腴之地啊!
可以想象,夜晚到来,又是万家灯火闪亮,好一派星光灿烂的不夜天!
再近看,我们从“狮子口”右转向东行,一个巨大的岩腔呈现眼前。再往前十数米的拐弯处,当地人称“炮台石”,高高的岩石上,四个石刻大字映入眼帘:“俨然西竺”。

狮子岩摩崖石刻 (蓝集明摄)
妙,真妙,妙绝世人,妙绝时代!在这人迹罕至,僻静一隅,居然有古人的石刻!于是,攀、爬、滚、跳而近其前,认真看,仔细瞧,拍照留存。
只是,始终找不到这石刻是古代何时何人何意而留下!这千古之谜,“俨然西竺”,何其妙哉!
西竺,即天竺,即西天(印度古称天竺,在我国西南方),或称极乐世界,佛经中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国土。佛教徒认为,居住在这个地方,就可获得光明、清静和快乐,摆脱人间一切烦恼。
原来如此。我们在狮子岩下和岩上所见所闻的美景与传说,莫非就是那留下“俨然西竺”石刻者的真实创意乎?

“炮台石”局部
“狮子口中”,有一个土坟。有五砣石头,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将坟堆围住,似警卫,更象是坟主的后人在打躬作揖。
这座坟茔,就是史上“湖广填四川”时,插占弥陀的杨氏始祖妣刘氏之墓。
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岀现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一一朝迋下令,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百姓,迁往四川,以应对因长期战乱和灾荒所致的满目疮痍、四野荒芜、人口寥寥的四川现状。这就是史称的“湖广填四川”。据史料记载,明初入川者,多为湖北麻城孝感人,而清前、中期入川者,主要来自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及少数浙江、江苏人。
在这场迁徙中,有陕西西安府华阴人氏杨一正。他率家人由湖广麻城孝感(今湖北考感市)填川,最终插占四川合江县北乡盐井支,三迁而定居弥陀干坝子。据说,一正祖客死迁徙途中,葬于贵州桐梓狮子山。这是杨氏族人、乡人口口相传之说。

狮子岩古墓 (杨世华摄)
荆棘丛生入川路,血泪悲歌大迁徙。不消说,先人们在“湖广填四川”的进程中,苦难、艰辛、曲折和凶险,是难以想象和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到了弥陀干坝子,其时,两子嗣仅三、五岁。吃尽苦头,尝够人间艰辛的杨氏先祖妣刘氏,最终被干坝子陈姓大户人家收留,在此做了“嫚嫚”(弥陀一带对保姆、乳娘、奶妈等的俗称)。从此,母子仨才有了“立锥之地”,也乞得了有一口饭吃而活下去的境遇。
奇巧的是,杨氏先祖妣刘氏母子仨,在这里遇上了比“天书”上那些诱人故事还传奇的事。
过去的人们信仰风水之说,总想寻找一块风水宝地做宅基,或做坟地,以求人丁兴旺,家业兴盛,发财发富,富贵双全,并泽被后人。陈姓人家也不例外,请了阴阳先生(风水师)寻找“风水宝地”,许诺事成如意,定予重酬。
风水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踏勘、走访、比对等等工作后,成竹在胸,理想的“风水宝地”已然心里有数。风水师在暗地里观察主人的为人行事,认为主人待他不好,于是与陈家主人有了裂痕,起了二心,另打了“小算盘”。
一日,他寻到一个机会,问刘氏:你们想不想转运?想不想发财?
这一问犹如惊天炸雷,将刘氏轰得目瞪口呆,久久醒不过来。半晌,刘氏答话:做梦都想日子好起来,可我们命苦命薄,何能转运发财啊?
随即,风水师将他的“小九九”,向刘氏和盘托出,并相互发誓:永世不得漏出半点风声。风水师究竟说了什么,且看下文。
寒来暑往,刘氏茹苦含辛,已越发老去。她的两个儿子,也在苦难与摔打中,渐渐可以做抬水、拿柴、割草、扫地等一类家务事。他们忠心耿耿为陈家效劳,任劳任怨地听任主人使唤,很讨陈家人喜欢。
时机成熟,刘氏十分虔诚地向陈家提出了她唯一一次,也是她人生最后一次乞讨:她死后,向主人乞讨狮子岩上一小块“不食之地”埋其尸骨。
陈家经过长久的思考与商议之后,一日,叫刘氏一道去到现场,查看、指定讨地事宜。
刘氏乞讨的“狮子口中”之不食之地,是一块长满杂草,枸橘(当地人叫枸橘,又名枳柑刺)丛生,似巴掌大的一块荒地。而且,遍地是积水,潮湿而润泽,好象是地下往上浸水不止。
陈家哪料到,这是风水师“导演”的重头戏:他叫刘氏母子时不时去狮子岩顶石缝浸水的地方,挑或抬来水把那块地坚持泼湿、积水,造成此处浸水的假相。切忌任何人知道,必须夜深人静、鸡不叫狗不咬时去做。而且,现场不能留任何痕迹,比如脚印、桶印,等等。如此这般之后,当陈氏主人去现场看时,确实巴掌大一块荒地,荆棘丛生,荒无可用,还浸水不止。若顺应佣人乞讨,算是天大善行,这顺水人情,既积功德,又留美名,何乐而不为焉?!
讨地事敲定后不久,刘氏一命归西,其时,长子约12岁,小儿子10岁。其子与族人,用草席裹刘氏葬于那乞讨而来的“不食之地”。据说,出丧当日,他们一行人刚到墓地,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刘氏后人族人,只得草草将其入土掩埋,逃也似的急急离开了现场。
荒乱中草草而成的刘氏坟茔,不久便有人发现坟旁有石头。不几年,陆续有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头五砣。那五砣石头也似在随时日增长,变大。民间传说五石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刘氏归西后不久,弥陀场上有生意人主动找到刘氏之子,告诉他俩:场上的门店交由他们打理(自己要去外地做更大的生意),以后有了钱再还。特别提到,万一亏了也不用赔,让他们放手做生意……是梦,还是现实?好事,还是陷阱?活生生的人与事,又呈现在刘氏之后面前。这从天而降的“香车宝马”,确实让刘氏子嗣惊愕了好久好久。
弟兄俩从惊愕中醒来,发奋图强就成了他们的坚定信念。从此,他们跨入生意场中,并带动着整个弥陀地区杨氏一族,一老一实地同奔治富之路,其中一大批人因此而成了富人。
在弥陀,上了年纪的人都听过和熟悉一顺口溜,这就是:“金龟岩的谷子,大滩头的银子,镇子上的顶子”。这俗语揭示的内容,既生动,又形象;既真实,还贴切。它告诉人们:在杨氏一族集中居住的地方一一金龟岩、大滩头、镇子上这些地方,杨氏一族真的是富贵利达了!
去到金龟岩,放眼望去,到处是金灿灿的稻谷,好一派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的景象。金龟岩一带,据说家家富有,甚至富得流油一一连水沟流的水里都呈现了油珠子。
再看大滩头,这里的富人成堆,说“银子要用撮箕撮”,富人、名人一抓一大把。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知名绅士杨百骈先生。
综合多方面资料可证,杨百骈与当时的政界、军界及社会名流的交往甚深甚广。
朱德与高觐光、杨既明等,为东华诗社诗友。朱之夫人肖菊芳去世,高觐光替朱写祭妻文。这能不算“铁哥”?杨百骈三十岁生日,高觐光撰《杨百骈三十初度赠言》。
高觐光在《杨百骈三十初度赠言》中,对杨的“功绩”作了全面总结,并予以极高评价。

高觐光《杨百骈三十初度》 (节录自《茈湖馀碧录》)
杨百骈团练,保一方平安,致弥陀、黄舣、永兴、中兴一带社会安宁,盗、匪等不敢来犯,镇子上一带“屹然为泸合间长城”。他还助力四邻,“岀其余力,助攻江北之凤仪上白沙股匪而走之”。人皆曰“其人民殷实,款易筹,丁易练,识者则多,归功杨君百骈”。高觐光还把杨百骈与曾国藩类比,“治团者,又无君强毅之力,以坚持之。故也,君尝谓予曰,清一代伟人,实惟曾文正公。中兴清室之勲,实以湘乡一隅团练剿贼始。臻甚敬慕之。予亦以文正之治团期诸君。君其益励厥志,坚持其毅力,使此一隅,永永獲安,无匪萌焉。则功不以一隅囿矣。”
杨百骈与朱德先生之关系,弥陀、黄舣和中兴等地的老百姓口口相传,盛赞不绝。
杨百骈赠马和大洋给朱德事,民间一直有传说。具体时间、经过等,因当事人(或同时代人)离世,正史中也未查到确切的记载。
近日获一信息:当年杨百骈曾用自己长期包(租)用的船只为朱先生多次送过财物。为防途中被匪患抢劫,他们曾将大洋用布匹、杂物伪装包裹,混在船底舱货物中。船主也曾亲自目睹过朱德先生……只不过这是船主之后人转述前辈提到的事,待考。
朱德在川南一带活动频繁,他几进几出泸城,与高觐光、杨百骈等社会名流结为挚友,往来频繁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杨为朱德的革命活动捐资、筹款助力,当是顺理成章之事。笔者以为,无论是杨百骈主动捐赠,还是朱德因活动之需筹款,皆是正常、平凡之事也。具体情节及时间等史实,有待进一步查考。
的确,杨家人自跨入生意场后,有了原始积累,一是滚雪球,生意越做越大,门类越扩越广,财源广进。家大业大之后,他们也不忘恩惠乡里,力办善事,修桥补路,修缮弥陀场,有弥陀杨半场之说。二是有了资金,又置业买地,大量购置田土,再将土地岀租,收取租金,扩展产业。
大滩人杨潜芸,民国时期四川大学外语系高材生。抗战时期,曾任教于镇子上泸男中学。他曾说:“据说狮子口中埋的就是从湖广省来的我的祖先。”“阴阳家”说,这所坟埋的很好,但偏了一点,后人主“富”不主“贵”。所以,一提到弥陀场这一方姓“杨”的,都被认为是有钱人。
镜头再转向镇子上,这里更是人杰地灵,走岀官员一批批。清道光咸丰年间,镇子上杨氏一门三举人而震惊世人。
三举人并族人,修古桥,建宅院,更使镇子上名声大噪。三宅院对社会的贡献功垂竹帛,万世不杇:抗战时期,为重庆高工(大专)、泸县男中、泸县女中三所大中学校4000余人提供生活、学习场地数年;为新中国粮食部门做粮库近五十年;为新中国办泸县八中等中小学近五十年。特别是抗战时,冯玉祥将军也来到镇子上,向三校师生作抗日捐款动员,获得了较大数额捐款。而今,在断壁残垣上,还留有“抗战必胜”等标语(口号),警醒后人“勿忘历史”!

抗战时镇子上杨家大院(泸女中墙上标语(杨世华摄)
杨家转运,杨家发迹,很快传遍了弥陀的角角落落。
最关注杨家发财、走运的,自然是陈家。陈家人很快做出了公开反应。一帮老者老妪岀面吵吵闹闹,说杨家的今天是陈家给的,是杨家勾结风水师骗去了陈家风水宝地……。事情发展到后来,陈家有人用了最粗野也是最愚笨的办法一一向刘氏坟茔泼粪水屎尿。为首的是一个叫陈铁牛的小伙子。这人1米8多的个子,长得粗壮蛮横,力大如牛。据说,他能赤手空拳将牛的两脚抓揑一起并拖提一段路程。泼粪事件发生后,杨家众人当即将其抓住并扭送官府。然后,又用钱财消灾……
官府经过调查,调解,裁定:走秦晋之盟的道路,即杨陈两大家族打亲家,从当年起,杨、陈每一代都要有一对青年男女结婚成亲,连续维持十四代以上。如此杨陈之好,就是百年之好。杨家也可名正言顺地从经济上帮扶陈家,让陈家人也走上致富之路。
后来,有人统计,杨陈两大家族成亲者维持了七代。遇社会变革,原官府裁决,新政不认,原有裁定,自然失去法律效力。只是,杨陈秦晋之盟后,双方再也没有了纷争,从此和睦相处,时代安好!
补记:
1、刘氏妣坟茔周围的几砣石头,在90年代末狮子岩上因修公路岀现塌方,政府从安全计,已予清除。
2、本文故事提供者陈x南(2021年96岁时病卒)、陈x远(现年72岁)、杨x贵(现年75岁)。在此,顺致谢忱!
3、新中国建立前,弥陀部分区域今金华村(从泸合公路起,直至长江边河湾头),今来龙山村(1社,即烟坝头靠弥陀码头一小部分除外),今泸弥村、群利村(方碑以下)、黄舣永兴村、石绵村全部,今金岗村部分经界牌至三台村、跃进村、蟠龙村属合江县管辖,全部区域约10余平方公里。
2023年12月29日杨世华于龙马潭南光路
责任编辑 蓝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