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老家
作者/翟穆峰
江苏很久没有回到老家了,午饭后我依旧喜欢坐在阳台的躺椅上,享受冬日温暖的阳光,也是这个角度,两种心境,转眼9年过去了。那时我们小孩在外地上学,相聚很少,工作的劳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有时拼搏得太累总觉得有所收获。也是在那种境况下,写了一篇《享受阳光》,每次回到家中,总想着就此停下,可又不想半途而废,那种纠结有时让我不能抉择。
我在那篇散文中写道:“冬天的季节,外面的天气格外寒冷,坐在家中,北侧窗户那怕留有一丝缝隙,室内温度也会立刻降低了许多,同时更感受到寒风嗖嗖,浑身寒颤不止。关好窗户,来到西侧房间的阳台,外面的太阳光线通过洁净的玻璃照射到阳台上,给人阳春三月般温暖。”
短暂的舒适,总想放弃奋斗,那天下午爱人上班后,我就一直坐在阳台的椅子上,直到太阳落山,路灯亮起,我才将这种思绪慢慢理清。

今天可没有9年前寒冷,而北方听同学说刚刚下完一场小雪,坐在椅子上,阳光下的尘埃发生洁白的光亮,像精灵一样自由飞舞,轻轻地合闭上眼睛,红彤彤得像一片红海,又像一片血色的残阳,对面楼顶上也没有洁白的鸽子,只是外墙的涂料驳落不少,远处偶尔有一些机械噪声,加掺一些交通噪声,但小城市没有大城市那种高分贝值的喧嚣,小城市的宁静对逐渐进入晚年的人们尤为独爱。
记得从北海搬迁至新华园,那是2000年,转眼23年,那时东侧还是很多农田,也没有高大的建筑物,晚上文游路上的汽车噪声清晰地传到我的耳朵,也影响晚上的休息,但随着房地产进程加快,高楼大厦很快就填满了空旷地带,交通噪声也渐渐被淹没。人对居住场所欲望也是一天天随着生活条件变化而变化,刚刚结婚那年,我们居住在北海小区,只有36平米,尽管狭小,但有自己生活居所,能在城里有自己的家也是兴奋不已。
一晃9年,也是全市第一个商品住宅区,我们通过各种方法总算交上预付款,购到85平米的房屋,2000年我们搬迁到新房屋,那时给我们的感觉,房屋真大,宽敞,明亮,女儿也很高兴,对什么都感兴趣,一个抽水马桶,开水放水玩弄得爱不释手,随着时光的推移我,家里的东西也渐渐多起来,给我的感觉,房屋好像变得越来越小。

住在新华小区,我们的楼梯道老师、医生、警察、机关工作人员偏多,大家素质高,相处也和谐,但北海小区都贫民区,吵架是家常便饭,家庭不和睦,邻里矛盾多,这就是贫民窟的写照。所以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生活条件好了,我们才能有更美好的环境。
今天回到老家,没有过去的纠结,也没有太多的烦心的事,女儿已结婚成家,他们有他们的世界,放手也是让他们更好地成长。今天的忙碌完全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依据自己心境,为了自己梦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