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石川,1970年生于广东省揭西县,自幼跟随祖父林逸先生学习绘画。
「一帘春风」入选第二届全国书画院,第二届徐悲鸿美术奖,第二届全国书画院百佳优秀奬;
「书香世家」获广东省世纪星光金奖;
「风里浪里」获广东省大地彩虹金奬;
「汶川纪事」获第十三届全国人口文化奖优秀奖;
「有喜」获中日第十四届水墨展金奬。
2017年4月,应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大使馆邀请在东京举办“中日国交正常化四十五周年纪念”个人画展;
2018年4月,在深圳大学参加第14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个人展;
2018年7月,应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大使馆邀请在东京举办纪念“中日平和友好条约缔结四十周年纪念”个人展;
2021年12月,参加第26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展览并获艺术传承奖。
2023年7月,「境源於心」林石川中國画個人展在揭陽市展出。
岀版「林石川写生集」、「林石川中国画作品集」、中日国交正常化四十五周年「林石川作品集」、中日平和友好条约缔结四十周年「林石川作品集」个人画册共4册。
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揭阳中国画院副院长。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读林石川先生中国作品有感
文|张廷波
近日,有幸得阅林石川先生作品。由于在进京读博士与做博士后之前,我在广州美术学院完成了本科与硕士阶段的学习,因此当看到石川先生的作品后,甚觉亲切,亦感耳目一新。认为其在岭南这片拥有着丰厚文化积淀与传承有序的人文语境之下,作品已呈现出极为深厚与独特的笔墨个性与风格语汇。整体而言,石川先生成长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潮汕地区,在拥有着众多优秀艺术家的岭南中国画坛展现出不俗的创作能力与笔墨辨识度。若非看其简历,我甚至不敢相信石川先生竟然是70后艺术家。其绘画形态与图式语言所呈现出的娴熟笔墨驾驭能力与风格成熟度,使我深信这一定是一位拥有着极好学养与机缘的艺术家。于是,我便尝试深入细致的了解并研究石川先生的艺术发展脉络与风格形成原因。

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所言,“ 远放歌声分白纻,知传家学与青箱”;又如南宋豪放派词人刘克庄所言,“家学有渊源,传之于艾轩。”林石川生于书画世家,早年跟随祖父林逸先生学习绘画。从小便打下扎实的笔墨基础,这为其日后成长为岭南优秀的艺术家铺垫了良好的艺术基石。而当我们深入细致分析石川先生形式多样的书画作品时,则会发现其作品整体呈现出:笔墨语言丰富多样;以书入画自然贴切;题材贴近生活且情感丰富细腻;笔墨功底深厚且传承有序等特点。

由于我在岭南学习生活多年,因而对于岭南中国画创作风格特征与笔墨形态颇为了解。岭南画派扎根于宋画,秉持“笔墨塑形,因心造境”的同时,追求笔墨形态的生活化与多样性,这在石川先生的作品中有着极好体现。其作品仍旧是立足宋画“格物致知,循理求真”的艺术准则,追求笔墨语言丰富性的同时探索时代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如其作品《故土》、《家园》、《精打细算》、《看庭前花开花落》、《情旧》等,均呈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细腻感知力与真挚表现力,使观者油然而生一种内心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而其《读书品茗》、《过门都是客》、《生生不息》等作品,则又呈现出浓郁的文人心境与超脱情怀,令观者心生超然静逸之感。

倘若我们从笔墨语言的传承性与表现力角度探讨,在继承五代两宋时期的严谨细腻与尊重生活基础上,元人的逸气清雅与明清时期的自由舒展又同时呈现于石川先生题材丰富而又形式多样的图式中。使观者立于其画作前,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笔墨生机。然而,被清末明初重要画家石涛奉为圭臬的“笔墨当随时代”,又极好的体现在林石川的中国画创作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林石川先生不仅有着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力,同时其作品又是具有明确的时代感与拓展度。其作品无疑具备现代美学层面的审美意趣与图像张力,呈现出传统图式所不具备的构成感与形式之美。

欣赏林石川先生作品,给予我的另一感受便是东坡先生所说的“书画同源”在其创作中得以完美体现。他真正做到了“书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书法与绘画能够以题材各异的形式有机结合于同一画面,更为重要的是石川先生的笔墨语汇与张力体现出书法与绘画相得益彰的韵味与美感。而其画面布局也恰恰体现出传统中国画在借鉴书法布局与行文时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此前,林石川先生多次应邀在日本举办个人画展,其笔墨也得到了日本友人的连连称赞,其艺术修行可谓高深。

苏步青激励晚年时的自己说:“丹心未泯创新愿,白发犹残求是辉。”而作为70后艺术家的林石川先生,在传统语言与现代笔墨的浩瀚海洋中乘风破浪,已然开拓出独属于其个人的风格特征与个性魅力。这已经令人可喜可贺,且颇为难得。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他正处于一位优秀艺术家最为黄金的创作年龄段,其艺术探索之路充满着无限可能与别样风采。扬州八怪中颇具知名度的郑板桥,常激励自己要不断标新立异突破自我,他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因而,我坚信有着极高家学修养,并对传统笔墨与东方美学有着深刻理解的石川先生,绝不会满足于已有艺术成就,进而为我们呈现出更为精彩的艺术硕果。
作者:张廷波,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