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闪闪发光的团队
文/魏立平
我眼里的兰州石化银龄文学社,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团队,每个人都在闪光。每天,或诗文或美图,作品不断,文学群里一片阳光灿烂,一片诗情画意。
社长刘芸,真是不简单,每天都有新作,不管是摘抄的,还是自己创作的,一天也不落。一句话:潜龙(刘芸网名)天天都在水面上。队友石申、郭元禄、王春艳等人,也像他一样,每天坚持用图片或文字鼓励大家,就像一束束光,温暖着团队,晨光中有问候,问候中有故事,故事里有人间烟火。
刘芸是一个爱学习、爱读书、爱探寻的人。西南之行去贵州,他将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来龙去脉弄了个清清楚楚:“四渡”从哪里渡,为什么渡、渡的经过和结果、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等等,交代地明明白白,还在文学群里组织了讨论会。
今年是铁人王进喜诞辰一百周年,刘芸、石申、丁泉石三个队友,进行了一次西行之旅,去铁人故乡寻找铁人的足迹。回来后在文学社组织了铁人故事讲座,让文友们通过图片和讲座,也如同走进了“王进喜纪念馆”,了解了铁人的成长经历,以及父母家庭情况,还有铁人故乡玉门赤金镇的前世今生。
和家人的一趟西藏行,他抛出了一串串西藏的精华,勾起了大家都想去西藏的愿望。尤其是我,以前曾去过,只恨当年只顾玩,回来后没有写下一个字。从刘芸的文字里,文友们领略到了西藏的山,西藏的水,以及山水间的灵气,布达拉宫的神秘和西藏独特的宗教文化。
国庆节前他又去了北京,探究北京中轴线的来龙去脉,以及中南海里的风云录,写就了几十篇红色故事,让文友们眼界大开。其中中轴线的笔墨,以超丰富的想象力,从一条条线路、一段段历史,多角度地将中轴线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展现出来,让人们的视野从平面的中轴线,一下子矗立起来,有了一个立体的对比和感受。并且拓展延伸,从历史渊源到今天的现状,从历史人物的成败到世人的评论,一下子解开了中轴线的神秘,拉近了中轴线和人们的距离。中南海的红色故事,更是以独特档案袋的形式,将发生在中南海里的历史风云和领袖人物,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一串串地道来,亲切生动,感人至深。
兰州石化银龄文学社,学风浓浓,气场十足,一束光感染着另一束光,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侯廉老师宝刀未老,以独特的笔调,深入浅出的作品,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领略到生活的美好。风铃慧眼识珠,以身边人身边事为题材,讴歌时代,赞美石化。多次获奖的李仲清、郭和、刘世灵文友,笃学不倦,潜精积思。特别是川石老师的现代诗歌佳作,更是独具一格,文采斐然,下笔成章。为了让文友们的作品能得到发表展示,川石老师还学习兼做了都市头条平台编辑,搭建了诗苑撷英栏目,在文学社形成了一个“写诵联手,共同提高”的友好合作氛围。 
今年,文学社还杀出了几匹“黑马”:杨清亮、王云飞、赵明泉、杨开新、米兰等等,个个学富五车,操翰成章,独出机杼,进一步壮大了文学社的力量。每天,文学群里都是佳文满屏,让人目不暇接。
在文学社这个大家庭里,不管是老友还是新朋,问候和享受同乐,点赞和分享并存。每一篇作品,都闪烁着无尽的魅力,每一张图片,都彰显着召唤的力量,就像一束束温暖的光,感染和鼓励着文友们,在欣赏点赞中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