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九十岁人的2023
文/王业松
最近,中央媒体接连发表了2023年中国十大新闻、国际十大新闻。外国媒体也在总结2023。12月28日同一天的《参考消息》就报道了《2023年国际安全局势新动向》、《2023年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令人失望》和《2023年首次发生的科学事件》等5篇总结性的文章。
在我的意识中,每年过了12月27日,一年就算结束了,我在一年中做的事也就画上句号了。过去在职在位时,每年都有年终总结,同时展望新的一年工作。作为个人亦应如此。那么,九十岁的我,2023年我的足迹到了哪里?我的笔迹又到了哪里?值得回顾,俗话说,有钱难买回头看。
我这一年,是融入社会、融入大自然的一年,我的足迹遍布北京、江苏、陕西、河北、内蒙古等地。我用双脚丈量了祖国大地,我饱览了祖国大好河山。
2023年,是我不停笔的一年。我用心、用情、用力为我所处的时代发声。2023年的开篇之作是从写学习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新年贺词心得开始的,我写了《每个人都不容易》,后来又写了《每个人都了不起》。
在2023年里,我写了67篇(首)诗文,平均每5.5天有一篇(首)诗文问世。我写大事,如《确保台湾入版图——<民族英雄郑成功>阅读札记》、写《收复台湾郑成功》歌词、写《危机感与忧患意识》、写《冬奥余韵看崇礼》、写当代著名摄影家、企业家罗红、写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写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写《徐福故里说徐福》、写内蒙古乌兰察布大草原的壮美《当今走西口》、写人民作家《魏巍回来了》、写《观亚运悟人生》、写中国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铁凝《倾听铁凝拉家常》、写《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作者张纯如,写基辛格《在万米高空的呼唤》,也写司马迁《千秋太史公》、写北宋思想家教育家为天地立心的大儒张载《横渠四句永流传》,也写农村振兴的《在海脐村触摸时代的脉搏》等。但是,我也不惜笔墨地写小事小人物,如王克俭的军旅岁月、草根农民艺术家黄恒丰、《卖红薯的老人》、写毛主席当年的警卫战士暴学章等等,我还为海口市的一家一人开的小饭馆题词著文。
我写严肃悲壮的题材,如《清明时节读<死吻>》、《危机感与忧患意识》、《军号还在吹响》、《军队在备战我们怎么办》等,也写轻松愉快的诗文,如《泗阳过年民俗文化》、《泗阳人的文化生活》、《春天的歌》、《一杯咖啡到北京》、《一路骑行一路诗》、《平凡日子简单过》和《追 星》等。
我写别人,也写自己。《奋力写春秋——九十岁回眸》和《我的平凡人生》就是对我人生的回顾。
只要你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肩上有责任,只要你深入社会,与民同步,你就有写作灵感。我的《心到之处有灵感》说的就是这个理。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以“还能接着写”而自豪,比他早吃8年饭的我,因还能接着出书而自信。
我也该知足了,但我不满足,我还想接着写。我与“共和国文学之子”、“人民艺术家”王蒙同年同岁,他比我大两个月。他就是一位不满足的人。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学习他那“中国紧连着世界,世界注视着中国”、地球村的博大胸怀,继续走好自己文学创作的人生路。我用《海南日报》近日口号来勉励自己:做党的政策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回顾2023,我热情满腔,激情满怀,踌躇满志,不知老之将至。“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联)。
诗言志,用我今年秋天写的一首诗结尾,也表示迎接新的2024年的到来:
追梦路上不歇肩,
九十岁人也疾行。
老天眷顾赐余日,
回报国人在笔尖。
2023年12月29日于海南
文/王业松
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好了,九十岁的人很多。但是能有兴致到冬奥会举办地崇礼赏余韵的有几人?能够到冬奥会中国代表团驻地门前照个相的有几人?能够到张家口市接待冬奥会官员的五星级酒店住上一两晚的有几人?能够在海拔2000米的乌兰察布大草原黄花沟漫步的有几人?能够有体力在海拔1600米的缺氧的乌兰察布市内游泳馆连续游泳500米的有几人?能够多次在张北草原天路游览的有几人?能够在2023年一年内写出70篇散文的有几人?能够做寒暑两季常度假的候鸟人有几人?能够坚持游泳骑行的有几人?因此,我自信、自豪,我感谢老天爷的眷顾。我做人低调,我不骄傲。不管有几人,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是文明的生活方式,都应该被社会赞赏。
2023,12,29,于海南
作者王业松简介
王业松,男,1934年⽣,汉族,江苏省泗阳县⼈。南京⼤学中⽂系毕业。曾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任助理,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现为中国散⽂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在《⼈⺠⽇报》《⼈⺠论坛》⽹、《中华英才》半⽉刋、《亚洲财富国际交流》⽉刊,以及南⾮出版发⾏的《⾮洲时报》等报刊发表⽂章。已经岀版《呼应》等九卷散⽂集,计300万字。其中《⾬中送魏巍》、《我送荣毅仁副主席回家》和《我在中南海⼯作期间花絮》等散⽂在社会上⼴为流传。作者年已九旬,但仍在为时代发声。读者可从中听到⼈⺠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2023年,荣获联合国文化荣誉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