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观电影《我本是高山》有感
十一月末,应战友之邀,我走进了久违了的电影院,观看了电影《我本是高山》。这部由海清领衔主演的电影,是根据“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的真实事迹改编的,讲述了她以“教书救人”为己任,引领大山深处的女孩们热烈生长,打破命运牢笼的动人故事。这是一部令人感动、引人深思的电影。
张桂梅老师,生活和工作在西南边陲的小县城——华坪县,这里地处金沙江腹地,大多是山区,三分之二的大山在海拔一千五百米以上,散居着多个少数民族,自然条件艰苦,道路崎岖陡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千百年来,贫穷、落后带来的人口低素质,在这里循环往复。
重男轻女的封建残余思想,在山区根深蒂固,女孩们几乎被剥夺了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不仅限制了女性的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这使张桂梅老师深感震撼。这也是她萌生了“创办一所学校,让贫困山区的女孩免费接受高中教育”的想法。为此,她不遗余力,四处奔波筹措资金,要努力把这一梦想变为现实。
经过张桂梅老师多年不懈的努力,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下,2008年9月,由张桂梅老师担任校长、全国第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并开学。
创建一所学校不易,办好一所学校更难,这对于张桂梅老师来说是莫大的挑战。但她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开拓奋进,逐梦前行,用生命捍卫着这个校园。
我看到了,看到了张桂梅老师胸前佩戴的最美胸花——党徽。心中有爱党旗红,践行初心担使命。戴着党徽的她,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进偏远贫困的山区,给女孩们带来无限的憧憬和希望;她更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在一代又一代山区女孩心间流淌。
我看到了,看到了张桂梅老师一双贴满膏药的手,步履蹒跚的脚步。她,不惧病魔,不畏艰险,为了贫困山区的女孩能走出大山,拼了命了。十多年来,她走过十一万多公里的家访路,相当于绕地球近三圈,给贫困山区的女孩送去温暖和希望,用爱心和行动点亮了她们的人生梦想。
我听到了,听到了小喇叭里张桂梅老师那嘶哑而亲切的声音,犹如一把催人奋进的号角,鼓舞着女孩们,用汗水挥洒青春,用拼搏诠释梦想。校园一首《红梅赞》,一片丹心向阳开。它既是对红梅这一美丽花卉的歌颂和赞美,更是对坚韧不拔、追求梦想的人们的鼓励和鞭策。
我听到了,听到了“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令人震撼、豪情万丈的誓词。这既是女孩们对自己、对母校、对未来坚定而有力的承诺,也是她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立志改变命运,创造辉煌的铮铮誓言。
就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张桂梅老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了万千山区女孩的梦想。“苦尽甘来终有时,一路向阳待花开”。经过她和她的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女孩们发奋学习、刻苦攻读,到了2020年7月,花坪女高连续九届学生高考综合上线率百分之百,综合排名居丽江市第一。
如今,有更多走出大山的女孩,从花坪女高圆梦大学,毕业后走向全国各地,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实现人生价值。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在这里遍地开花,梦想成真。
伟人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张桂梅老师,四十多年如一日,扎根贫困山区教育,坚持教书育人,教书救人,真是难能可贵。她的事迹,不只是她个人光辉的写照,更是对党的教育事业的一次次颂扬,因为她,我们看到了拼搏和奉献,她的光辉,犹如一束灿烂的阳光,照耀在党的教育事业道路上。
张桂梅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信念,恪尽职守,竭诚奉献,努力奋斗,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做人、做事、做教育都需要一种韧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同时,也给我们以启示:教育乃国之根本,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需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投入其中。
张桂梅老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为民,用心用情,对党忠诚的优秀品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崇高境界;热爱生活,艰苦朴素,乐观向上的优良作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高尚品德,不就是我们要始终学习和发扬的吗?
正如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桂梅老师的颁奖词所说:“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了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张桂梅老师是我国教育战线上的一代师表,当之无愧。她先后获得过四十多项荣誉,不少是国家级的,这就是党、国家和人民对她最大的褒奖。
作者简介
王银学(装甲人),陕西省澄城县人,一九五七年出生,一九七六年二月入伍,曾经的战士、学员、教员,直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