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适度
-----《道德经》启示录之九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9章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9章译文:保持着盈满的状态,不如适可而止;捶打得既尖又利的铁器,就不能长久保持锋利;纵然金玉堆满房屋,谁也不能长久守住;富贵而又骄纵,定会给自己带来祸害;功成名就之时,要含藏收敛,急流勇退,这才符合自然运行的规律。
思绪流萤: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是说一个人如始终保持一种不知对错的念头或做事的盈满状态,却不如适可而止,更易于为人处世的回旋;而这个“适可而止”,便是时刻把握好“适度”的分寸。
“适度”,是指事物在一定范围内,相互渗透、转化和统一的程度,也是人认识事物量和质的渐变过程,难点在于实践中适时把握和保持事物量和质的转换分寸、方法和限度,以防止"过份"或"不及"的偏激所为,进而使事情的处理趋于“得体”状态。
现实生活中,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应遵循适度的原则,把握好“量体裁衣”、“量力而行”或“恰到好处”的“度”,才会避免诸如批评过火、打击过分、整治过重,或软弱无能、隔靴搔痒、失得其反、得不偿失、无足轻重等偏离“适度”的现象发生。
于是,人们在生活或工作之中,把握事物的量和质、多和少、快和慢、严和松、深和浅、软和硬、轻和重等一系列相互间的矛盾转化关系,也就成了随时需要面对的课题。那么,先看量和质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量”是数量的变化,而“质”是性质的变化,“量”有多少、快慢、深浅、高低、宽窄和厚薄等表现;“质”有好坏、真假、善恶、美丑、优劣、成败和正误等状态;人们做事时,都想把事情做正确、做优秀或做成功,这是愿望,也是想要把一定的“量”,逐渐转化为“质”的良好结果。
正因为此,人们做事欲取得“质”的预期效果,就依赖于把握事情适度“量化”的进程来决定;比如,开汽车需要适度,如过快,就可能发生车祸;厨师抄菜放盐要适度,如放多了,菜就无法吃;学生考试做题时,如速度过慢,就答不完试卷内容……都体现了“量”和“质”之间的因果矛盾关系;“量”的适度,“质”的效果就好;反之,如“量”的递增或减少,不够适度,就又会随时转化为“质”的不良结果,这是“量”和“质”既对立又统一的依存、转化关系,也是客观事物动态演进的规律。
并且,许多事情都涉及“量”的多与少,比如人力、物力或财力的投放多少,工资、奖金或福利可给多少,办企业的成本、收入或利润是多少等现象,无处不在,如解决不好,所做的事情便会偏离预想的效果;可见,多和少也涉及“适度”的分寸把握,须根据实际情况去决定,有的需要多多益善或适当多一点,有的需要越少越好或适当少一些,有的则需要按比例、规定、能力或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同时,还有快和慢的掌控,有些事情需要速度越快越好,有些事却需要速度越慢越好,而有的事则需要不快不慢,才是恰到好处;如此,为了把事情做好,该快的就要快,该慢的就要慢,该不快不慢的,就要把握好“适度”。
而严与松,也是管理工作中的矛盾,有人认为“严是爱,松是害”,越严越不容易出问题;于是,个别人在抓下属团队管理时,只要一发现下属员工在思想、语言或行为上稍有缺点,就会给予严厉的批评或严肃的处理,结果却造成了干群之间的矛盾丛生,这就是没有正确把握好事情性质,乱施作为的结果;事实上,有些事情莫不如仅在方向、原则或根本性的问题上,施以严格要求,而对一般性的肢解问题,则应采取“适度”的引导,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还有深和浅的问题,比如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深与浅”的处理,如不能正确把握,过“深”或“过浅”,就会出现担搁时间或消耗不必要精力的问题,甚至有可能还会起到负作用;比如学习,通常情况下,是重要学习内容,可要求深入学习一些,而一般的学习内容,则可要求学习浅一些;再比如调研,重要的课题,可调查深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就可调查浅一些,这样就能解决“深与浅”的程度把握了。
再有,人们都想把事情做好,也需要解决好“软和硬”的问题;“软”是柔软度,“硬”是硬度,“软”和“硬”都是“量”的概念;生活或工作中,需要一定的“软”技巧;比如,遇到凶猛或厉害的强大对手时,可用后退、不争、吃亏、装傻、示弱、隐藏、诱导等“软”的表现方式,以故意示弱的策略,或机智、灵活的做法,回避与对方的正面交锋,但同时也不放弃“硬”的手段,像过去中国革命的斗争,既有对敌的正面武力打击、防御、游击和迂回,也有敌占区的“软性”渗透工作等措施。
需要提到的是,既便采取“硬”的手段,也应适时运用刚柔相济的“软”技巧,否则就会出现施“硬”过程中的过激现象;比如,过去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就是没有掌握好“软与硬”的适度问题,“硬”得过了火,造成“十年内乱”;可见,把握“软”和“硬”,既要坚持软硬并用,刚柔相济,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又要尽量先“软”后“硬”,即先礼后兵、后发制人;这样,处理事情时,就可做到有礼节、有道理、有理智和有策略,而且还应利用好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敏锐的眼光、灵活的头脑、果敢的判断和高明、高超、机智、策略、灵活等能力,借助好的思想、理念、观点和创意,使用文明、进步、科学、正确的“软硬”措施,去把握“软”和“硬”的程度,就会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人们在任何一个单位,都会遇到领导者经常批评人、处理人或惩治人的现象,这也涉及“重一些”还是“轻一些”的把握,须根据实际情况、有关规定和各种因素来决定,不能仅凭自己的性格、猜测、习惯或职权,而想“重”就“重”,或想“轻”就“轻”,否则不仅收不到效果,而且还会产生负作用;还有,人际交往中,也处处存在“距离合适,产生美;距离过近,易决裂”的问题;家里做饭,也有“水多了粘、水少了硬”;洗衣服,洗衣粉放多放少都不行;养花水浇多浇少都不可;喂金鱼,喂多喂少都不可等现象,皆说明“适度”把握界定好“量”的重要性。
统而观之,“适度”是一个量和质的结合体;“适”是质,指适合在当前发展中一个优质的事物体;“度”是量,指事物适合当前向前发展所需要一定优质“量”的推进,也是进退、快慢、好坏等现象是否恰当的一把标尺;而且,把握“适度”,更是儒家倡导的“中庸”驾驭能力,推及每个人思想的不偏不倚、交往的不离不弃、状态的不卑不亢、心情的不悲不喜等,均符合事物不同发展阶段所涉及的进退适宜把握。
世间的一切事物,必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因为都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顺应了合适的存在条件;同样,人的做事,畏首畏尾、停滞不前,或蛮横冒进、与趋势逆行,都是偏激的不可取。
如此,顺应潮流,适时调整自己,既有所追求,又不贪婪无度,把握好前进的尺度,不过分放任自己,也不极度施压自己,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与这个世界的客观事物相处相融,就会行舟顺畅,逐渐驶向人生的远海。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