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人的胸怀
憨子(刘彦强)
一.多灾多难中不断变迁的咸阳人
说到咸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秦国都城,想到的是秦以咸阳为指挥中心,以关中为根据地,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最终一统华夏,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想到的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秦国战士与妻子生死不渝的爱情。“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桑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锋!”一曲《大秦帝国》的主题曲,唱的人热血沸腾,壮志昂扬。
然而且慢,虽然咸阳的地理位置没变,冬冷夏热,春旱秋淋的气候未变,但今日的咸阳已非秦汉之咸阳,今日之咸阳人亦菲秦汉之咸阳人。
有人以秦兵马俑的将士相貌与今天的咸阳人作比较,说历经两千年相貌未变。但要知道,秦兵马俑是秦的将士形象,不是咸阳人的形象,因为秦的将士来自北方,甚至也包括北方少数民族的形象。
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经过汉末战乱,五胡十六国乱华,秦汉时期的咸阳人十不存一,大批北方少数民族定居关中,先后融入汉民族,成为隋唐宋元咸阳人的主体。再经后来的唐末战乱,五代更替,辽金元与宋的战争,明末的农民战争以及满清入关的屠戮,隋唐时期的咸阳人又十不存一,根据清代《咸阳县志》,同治回乱前的咸阳回民占比约三分之一。1860年开始的同治回乱,回军白彦虎部以咸阳东郊渭城为指挥部,将咸阳城外各村府寨的汉人几乎屠杀殆尽。后湘军多隆阿部入陕剿回,又对咸阳回民尽数屠戮,没有被屠杀的也都跟着白彦虎逃往甘肃、新疆,最后流落成为中亚的东干人。经此回乱,隋唐宋明时期的咸阳人后裔今天也难觅踪迹。现在随便问一个咸阳老人其祖上来自哪里?回答多是山西大槐树移民,或者同治回乱后河南、山东、安徽来的移民,再不就是抗战时期花园口决堤与河南饥荒逃来的河南人。说老先人是咸阳的原住民的恐怕也已十不存几了。
咸阳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曾经辉煌的秦汉宫阙现在也瓦砾难寻,但咸阳原上的“摩挲高冢卧麒麟”没有变,伴随苍凉的“摩挲高冢”的,是苍凉粗犷的秦腔汉声没有变,是昂扬奋发包容万方的大唐风韵没有变。而尽管这这吼着秦声,唱着唐韵的,除了代代传承的汉唐咸阳人后裔外,更多的却可能是融入汉人的匈奴、鲜卑、羌、氐、沙陀、契丹等原少数民族后裔,还有从河南、山东、安徽以及所谓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但是,在咸阳市区的东偏北的二道原上有一个数千人聚集的大村,因村庄建于上头道原的坡地,又以刘姓为主,故名坡刘村。根据《坡刘村志》对坡刘村古迹和代代口耳相传的祖源相互印证,以及用现代科学对坡刘村与南杜村刘姓人基因的检测,该村是至少建于中唐时期的古老村庄,村中刘姓人也极可能是独孤氏改姓而来的刘姓后人。这坡刘村刘姓人家是现在咸阳极少见唐人孓遗,足可以作为咸阳人的典型代表。
根据北宋初年成书的《元和郡县志》和稍晚的北宋人宋敏求所著《长安志》记载,坡刘村位于唐宋咸阳城东8里,唐代丝绸之路从村南经过,从北地到咸阳的古驿道在村西与丝绸之路交汇。村西侧戚山上有汉高祖戚妃冢和戚妃祠,再向西就是唐玄宗西逃四川和重回陕西都曾驻跸的望贤宫,村东数里就是唐人把酒送别的渭城驿。大约因为此,这坡刘村人还确实有些汉唐遗风,既昂扬奋发,又博大包容。试说几例。
二.进而不忘黎庶,退亦济世救民的传奇家庭。
江苏《溧水县志》录有咸阳坡刘村人刘企向的一首诗,名《巢云庵看桂限香字》:
振衣千仞俯遐荒,四望山光与水光。
水际孤帆如点墨,山头乱石类群羊。
老僧磬引云巢路,丛桂花传月殿香。
独喜村村香稻熟,何妨人笑使君狂。
全诗通过描写登高远眺所见之景的不同与寻路途中所闻香气的差异,表达了自己的取向喜好,抒发了自己关切民生,对自由的向往之情。桂花的花香是人们都喜欢津津乐道的,但诗人并不喜欢,因为他觉得丛丛桂花香是“月殿”神仙们享受的香味,他“独喜”的是“村村香稻熟”,为此“何妨人笑使君狂”,怎么竟和大家不一样?诗人表示只喜欢村村稻花香稻米熟,实则爱的是人民衣食饱暖,生活和美幸福。
诗言志,写此诗时,刘企向正在溧水县令任上,以此表达他与其他官员的不同。大概正是这心系百姓生活疾苦,民生艰难的佛心,才使他后来弃官从医,悬壶济世。忧民爱民的心天地可鉴。
刘企向的思想代表的是明末清初坡刘村的一个传奇家庭优良传统:进而不忘黎庶,退亦济世救民。
1.刘希明,刘君弼父子护乡里。
明末清初,灾荒与兵祸频仍,陕西饿殍遍地,白骨露野,乡民强者揭杆造反做盗为寇,弱者被迫辗转沟壑啼饥号寒。就在这乱世中,坡刘村人却能安身立命,于乱世中自保,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刘君弼父子。
刘希明,字岐冈。明万历年间考中武举,曾担任固原东路游击将军,因治军有方,保地方平安而有贤名。娶妻李氏,生子刘君弼,字辅宇。后弃官回坡刘种田。
明朝末年陕西连续灾荒,民变迭起,著名的有王嘉胤、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郝摇旗等36营。明王朝调集精锐围剿起义军。当时辽东大将军祖大弼奉调驻守山西,闻名固请刘希明协助他。刘希明去了之后,祖大弼很是信任,军中大小事务都和他商量。
时刘君弼虽年方弱冠,但很有才学,随父亲也到了军中,暗地里常给父亲出主意,祖大弼因此获益不少。祖大弼知道刘希明的计策多出于刘君弼之后,就上报都师洪承畴正式行文,委任刘君弼为骑都尉,但刘君弼却当场拒绝。他从祖大弼处出来后对朋友说:我是为了父亲的缘故,放弃了读书做文章,双脚踏进这个虎狼蛇蝎之地,岂是为了一纸委任状?他知道身处乱世,官场腐败,为官亦不能救民于水火之中,就劝父亲辞官回家。
刘希明从祖大弼处辞官回到家中,陕西巡抚丁启睿知道他的贤名与才能,就亲自登门请他出山,统领北地军(包括今宁夏、甘肃庆阳一带明朝廷驻军)。这时正好碰上崇祯13年(1640)的大饥荒,陕甘地区已经严重到饥民开始“人相食”了。刘希明率军走到路上,满眼都是饿毙的尸体,心中实在不忍。后来北地军的军饷也断绝了,士兵们也因此酝酿哗变。刘希明很是担忧,就派刘君弼持加急信请示府台大人。刘君弼就替父亲给府台大人建议:
“事态十分紧急,灾荒之年,士兵参军打仗就是为了能吃饱饭,现在是赤地千里,十室九空,这个时候就是发给他们军饷,拿着钱也买不到粮食。环顾四周,现在只有地方府库里还存有粮食,怎么不可以按比例配发给灾民,怎么不可以应急借贷给军队做军饷呢?军队没有粮食,哗变是一转眼的事情。就算军队不哗变,这些粮食迟早也会被饥饿的灾民或者叛军盗贼抢去。”
府台看了刘希明的书信,知道事态紧急,认为刘君弼说得很有道理,就按刘君弼的建议,用府库中的粮食代替军饷发给士兵,救济灾民,军队与社会这才安定下来,避免了兵变,稳定了社会。刘君弼就把父亲刘希明的薪资换来的粮食送回坡刘村,供给饥饿中的族人和乡党,让全村人度过灾年。大家都很感激他们父子。
刘君弼小时候聪明好学,刻苦读书,有匡时救世的思想,在同学圈子里声望最高,但他的思想与官方不合,参加科举总是屡试不中,眼见时局不可收拾,最后干脆回村安心务农,课子读书。
明末乱世,官场腐败,民不聊生,烽烟四起,关外更有后金(后来的满清)作乱。在这种情况下,刘君弼选择退隐,并劝父亲弃官不做,这正所谓儒家“进而不能兼济天下,退而独善其身”思想的体现,可谓是个大明白人。联想孙承宗、袁崇焕忠心报国却惨遭诬陷冤死,洪承畴、祖大弼等人降清做了汉奸,被乾隆定为“贰臣”,刘君弼的远见卓识确非一般人能及。
刘君弼为人坦荡真诚,胸怀博大如湖海,学识韬略可经天,但终究不能登第而仕,满清建立之后,他义不附逆,郁郁不得志,带着满腹才华早早离开人世。这不仅是他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
2. 刘元勋为官始终不忘根本
刘君弼唯一的儿子刘元勋。清顺治甲午(1654)年中举,己亥(1659)年中进士。根据乾隆版《咸阳县志》等史料对他的事迹整理于后。
刘元勋还在幼儿时期开始接受家学教育,聪颖过人,很有悟性,性格沉稳,能下苦功夫,做童生时就已经以学业成就而名噪学宫了。
清顺治甲午(1654)年刘元勋在乡试中考中举人,但中举后的他依然在家下地劳作,和其他村民没有什么区别。五年以后的己亥(1659)年刘元勋进士及第,经殿试得皇帝赏识,到皇家图书馆做学问(读书中秘),因才学见识出名,被选拔为庶常吉士。调户部任职时被派去管理潞河,但因母亲李氏和婆婆回了老家坡刘村。他也请假回家尽孝,种田度日。三年后再出来赴任,被派往合肥当差,又因为母亲婆婆不能随行而再次辞官。一年后婆婆去世,守丧三年后后才重新赴任。此后宦海辗转都一直带着母亲在身边。人常说“忠孝不能两全”,但如此将孝置于忠之上的大孝子即使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是十分少见的。
刘元勋任福建主考时,选拔人才特别偏爱家境贫寒学问优秀的学子。任职徐、淮时,他体恤民情谨慎量刑,能宽大处理的尽量宽大处理,对逮捕下狱的罪犯也多采取教育手段让其悔悟。因此他的决断冤狱令人所信服,好名声一时传遍江南。
康熙二十三年(1684)黄河泛滥,刘元勋正在徐州为牧,他亲自率领属下所有官吏到抗洪第一线领导指挥抗洪,三天三夜站在烂泥水里,顶着强风暴雨和民工们一起出力干活,保障了徐州的安全。第二年(1685)徐州又遭年馑,刘元勋除了努力以官仓赈济灾民外,还变卖包括母亲首饰在内的家产筹集粮食救济灾民。为此,他的政绩名声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的赞扬。
刘元勋奉调山西做官时,改善山西粮驿道,严禁以官马名义损害百姓,后来碰上山西大灾荒,他极力请上司抚军大人用官仓储粮十万石,藩库银十万两救济百姓,抚军认为事体太大,必须奏闻皇帝等候批准。刘元勋说:“如果这样,嗷嗷待哺的饥民能撑到那时候么?古代就有假借奉诏救民于水火的,宁让自己犯罪也不留未救饥民的遗恨。”于是他擅自做主开仓放粮。之后他奉调到大同赈灾,因公正廉洁,无冒无偏,让应该得到救济的灾民都得到救济。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把发放赈灾粮所在的大槐树取名叫“刘公槐”。像他这样公正无私,冒死为民的官员,即使在今天也是极少见的。
刘元勋年迈后致仕回到坡刘村,与乡里和顺恭敬,睦邻友好,受到乡邻们的尊重。兴办书房苑,孜孜不倦的扶持教育村里的后生。刘元勋回村之后还发生了一次灾荒,他用自己的家产周济乡里,还为自己的族人输纳欠税。后来徐、淮一带发生饥荒,他让很多灾民来到坡刘村以工代赈,重修坡刘村城墙。这些善举为乡邻们口口相传,至今都让人感动。
刘元勋有子五人:刘企向、刘企基、刘企祯、刘企陶、刘企颁。依据乾隆版《咸阳县志》记载:刘企向曾任山东昌乐县知县、后补江南溧水县知县;刘企基曾任海宁县知县;刘企陶曾任凤翔县训导。孙刘钊为“例贡”,曾参与乾隆版《咸阳县志》编纂。都是一时人杰。尤其以刘企向成就最高。
3. 宁为良医不做公侯的大医刘企向
刘企向,字若政,为刘元勋长子。根据乾隆版和民国版《咸阳县志》,刘企向历任山东昌乐县知县,后补江南溧水县知县,有贤名。长于文学,撰有《梧村诗集》、《梧村偶存》。但刘企向的主要业绩却与官场无关,也不再文学上,而是在医学上。按其一生作为判断,应属于“宁为良医,不做公侯”的孙思邈一类人物。
刘企向的主要著述简介于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著歌诀体医书《痘科药性诗余》,康熙六十年(1721)又著《痘科一得歌诀》、《月婴宝符》二书。雍正五年(1727年),著《痘科一得药方解》。雍正十年(1732), 检阅《活幼疹书》时,根据自己冶疗痘疹(天花,俗称出麸子)经验,撰成《痘疹一得》,增入《活幼疹书》。
刘企向画像 刘企向的痘科一得
现代辞书《中医大词典》(李经纬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版,685页)、《中医辞海·上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1280页)都有刘企向词条,对刘企向的的简介基本相同。特录《中医大词典》词条于后:
“刘企向为清代医学家。字若政,陕西咸阳人。业儒,涉猎岐黄(医学),后致力医学,就诊者踵接(脚和脚接连,形容人很多)。著有《月婴宝筏》(1721),简切详明,便于据症检方,于矫正产婆之妄治,正确处理新生儿之证治颇有裨益。雍正十年(1723),同邑萧弘士得明孔弘擢传录之《活幼疹书》,以其简明实用,遂请刘氏(刘企向)为之检阅。并据自己冶疹经验,撰成《痘疹一得》,增入《活幼疹书》。”
刘希明、刘君弼父子,于乱世中能够审时度势,做官为政能保境安民,忠心报国能义不附逆,安身立命于乡野之间;刘元勋能高中进士及第,为尽孝道可辞官不做,为救灾民可甘冒风险擅开官仓,处处为民着想;刘企向为官有贤名,但却将精力用于研究医学,济世行医,有医学名著传于后世。祖孙四代都一心一意为民,而非忠于一家一姓,可以说是封建社会难得的大贤。
三.侠肝义胆,奋不顾身捍卫村民利益的村官
1.维护一方安宁,硬扛国民党军的刘毓玑
刘毓玑,坡刘村西北城人,生于民国初年,于上世纪50年代末去世。曾任民国的伪保长。但你不要以为这伪保长就像电视剧里演的那些欺压良善无恶不做的地方恶霸,相反,他是维护地方安宁的好汉。
根据老辈记忆,自古以来坡刘村的戚山寺(戚妃祠)每年的正月二十都有盛大庙会,周边各县都有人来敬神烧香,庙会治安都由坡刘村主持。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次庙会上,驻扎在石桥村的蒋军某部九连有一排长带两个士兵来逛庙会,在庙会上调戏妇女被村民制止,双方发生冲突,身为保长的刘毓玑闻报赶来打跑了匪兵。这个匪兵排长回去后就挑唆连长率军到坡刘村闹事,在刘毓玑的组织下,坡刘村村民各持器械包围了蒋军,双方再次发生对峙。这连长见势不妙,又不想善罢甘休,临走时扔下十几杆枪(另有一说,是村民在冲突中缴了国民党兵的十几条枪),扬言说坡刘村村民袭击军队,抢劫军队武器,要回去报告上级再来报复。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形势变得非常危险。但刘毓玑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去找蒋军交涉。这些匪兵不与村民讲理,而是野蛮的将刘毓玑等人扣押起来,但坡刘村却因此躲过了一场危机。后来事情闹该部蒋军上司那里,这上司知道下面理屈,但也要护短,提出让村民把枪还给他的部下,再给该部驻军耍一次社火了事。刘毓玑等被扣押的人也放了回来。
1949年5月咸阳解放,6月国民党青宁二马反扑西安,解放军第六十一军一八一师在咸阳县城附近与其激战。部分马匪绕道经过坡刘村一带,刘毓玑让青壮村民紧关城门守城自保,老弱妇幼都进地窑防备炮火。他自己不顾个人安危去城西最高点三冢上查看情况,不幸被抓。马匪要他带兵进村要粮,被他拒绝,于是就用铁丝把他的头箍了几圈,并用绞棒绞紧,逼他服从,但他始终咬牙忍疼不屈。据传,铁丝绞断了三根他都不回话,幸好这些马匪接到撤退的命令后急急逃走,不然他可能就此丧命。
解放初镇反,刘毓玑作为伪保长和“恶霸”被逮捕,有关方面经过调查,发现他非但没有劣迹,相反还为村民所称道,于是很快将他释放。
2.坚持实事求是,不说假话的好书记刘文聘
刘文聘,坡刘村东北城人,1925年1月7日生,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7月担任村长,1958年任党支部书记。在职期间,积极努力的为群众办好事,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各个时期他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深得乡党敬重热爱,被誉为真正无私无畏的好书记。刘文聘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1958年大跃进时,他坚持实事求是,抵制浮夸风,反对虚报产量,又在1959年“大闹三干会”,为坡刘村争得返销粮的事情。
在1958年的浮夸风中,到处都在吹牛“放卫星”。在全国到处都在报亩产几千斤、上万斤(礼泉县烽火大队上报亩产15万斤)的情况下,刘文聘代表坡刘大队报的亩产是300斤,形成巨大反差。县社两级领导都批评他右倾保守,他回答说:“别的公社大队我不了解,但我知道坡刘大队的实际情况,这300斤我都觉得高了。”因为他始终坚持亩产300斤不改,坡刘大队被县政府“挂黑旗”。县社两级联合派工作组进村帮助“拔黑旗”,刘文聘反对工作组瞎指挥,工作组不听,结果给坡刘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1959年咸阳三级干部会议上,刘文聘就工作组的瞎指挥与县委领导发生争执,他毫无畏惧指出工作组违背实际“胡整”,导致坡刘村粮食歉收,群众生活陷入困境,让县委县政府领导无话可说。他的据理力争使咸阳市各级干部都深感震动。与会的基层干部也都对他捏了一把汗,又为他的敢于说真话而非常敬佩。因他说话有点结巴,被咸阳基层干部传为“咬透铁锨刘结子大闹三干会”。就因为他的“咬透铁锨”据实力争,县上除免去坡刘大队当年的公购粮任务外,还拨给坡刘村万余斤返销粮,为坡刘村群众渡过三年困难时期起了很大作用。当周边各村群众饿着肚子给国库送交公购粮的时候,坡刘村却从县上把粮食向回拉,让各村群众羡慕,也让坡刘村群众骄傲,都为刘文聘这样的好书记扎大拇指。1959年庐山会议的消息传开之后,人们私下里称刘文聘是坡刘村的“彭德怀”。
1964年面上社教,运动中他对社教工作组的极左做法不满,与工作组发生冲突。群众传言,说他大白天点着灯笼到办公室去,实际是他在会上批评工作组办事太黑暗,说“我都想打着灯笼去办公室”,充分表现了他对极左路线的不满。也正是这个原因,他被开大会批斗,有个接受安排的小青年上台发言,其父亲冲上台去搧了儿子一巴掌,然后拉儿子下台,工作组去拦,这老贫农说:“刘文聘不是好人天下就没有好人了,做人不能没有良心。”批斗会没法进行,社教还要继续,工作队就以反对社教运动的罪名将刘文聘逮捕。当警察抓捕他时,村里凡是知道的人都赶去为他送行,一街两行的人默默地看着他离去,很多人为他流泪伤心。后来党和政府为他落实政策,给以平反。粉碎四人帮之后的1978年基层整顿,他被任命为坡刘村党支部副书记,1983年经坡刘党支部全体党员选举再次担任书记,又被村民选举为村长,1988年卸任之后又被选为村老令委主任。以古稀高龄依然担任村级主要领导的,他是唯一一人,这足见坡刘村群众对他的爱戴。
刘文聘与刘毓玑不同,刘文聘是中共坡刘村(公社化时期叫大队)党支部的书记,刘毓玑是国民党伪政权的保长。刘文聘与刘毓玑又相同,他们都是村官,都是以一己之力奋不顾身维护民众利益,深受村民敬重,成为村民敬仰歌颂的英雄。
四.只管为国奉献却不求回报的英雄
1.不顾个人安危为党奉献却功成不名的大医刘放。
刘放(1922年2月6日~2008年1月11日),坡刘村东北城人。医学教授。
1944年~1949年在上海国防医学院学习。在校期间,积极追求进步,秘密联系进步同学,订阅进步报刊,靠拢中共地下组织,并尽自己所能完成地下党交给的任务。其时在上海活动的一位陕西籍地下党员杨晓初(解放后曾任西安市副市长)被特务追捕,逃到国防医学院学生宿舍,刘放不顾个人安危,和几名同学一起机智掩护,保证了杨晓初安全脱险。
1946年至1947年,刘放参加上海学生反饥饿大游行活动,在地下党员杨晓初指导下,与陕籍复旦大学学生高有为、交通大学学生魏一帮共同发起并组成“陕西旅泸大专院校同学会”,任会长。以陕籍学生全权代表的名义,成功营救去南京请愿的上海学生反饥饿游行第一发言人、地下党员、复旦大学陕籍学生汪汉民,同济大学学生领袖、地下党员、陕籍学生韩格兰。
因学习成绩优异,刘放大学毕业时被学校选定留校工作。但在1949年2月,地下党员白云生(解放后任西安市卫生局局长)找到他,说明地下党要他随自己去西安组建新中国的医疗系统,接收国民党的旧医院。刘放服从党的安排,借口母亲有病辞掉待遇丰厚的留校机会回到西安。
回到西安后,刘放在赵铭锦(曾任陕西省省长的赵寿山之女)的领导下,与同学白云生一起接管了陕西省西安人民医院,组建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所人民医院。
需要说明的是,因革命斗争的需要,为便于接触方方面面的进步人士,刘放按照党组织的安排,一直以党外人士的身份活动而未加入党组织。这对他后来的社会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却为党团结了一大批医疗战线的得力骨干,为新中国早期的卫生战线阵地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参加革命以来,刘放为党做了很多工作,但因为被要求以党外人士身份工作而没有获得应有的待遇,但他对此毫无怨言,而是积极认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一九五四年出版发行五十五万字的国内首部《实用骨科学》一书,发表医学论文十四篇。一九五七年三月任卫生部医学科学研究委员会第三组组长。成为国内少有的精通英语、德语、日语、拉丁文四门外语的著名医学骨外科专家
众所周知的原因,文革时期刘放曾被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和走资派批斗。面对不白之冤,刘放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坚信青年时期参加的革命事业崇高无比,相信正义最终能战胜邪恶。1982年冤案终于平反,恢复了他的一切名誉,重新走上了工作和领导岗位。
刘放于1987年11月在西电集团医院离休,享受地市级待遇。但实际上刘放是退而不休,在医学战线上继续发挥他的医学专长,开办专家诊所,服务于社会。期间还撰写出版《中老年保健与伤病》(前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为该书题词)一书。
2.不求名利的远征军与志愿军老兵刘义龙
刘义龙,坡刘村南十字人,原名文娃,小学文化。生于1924年4月18日,仙逝于2017年2月27日,享年94岁。
因生活所迫,1931年(8岁)入宝鸡某纺织厂当童工养活自己。1942年加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在部队赶往重庆的路上,他因患疟疾病重,被部队丢弃在路边,他一个人在黑夜中挣扎着,喝着路上坑洼中的积水止渴,沿途乞食追赶部队,终于在能够辨析出水中的牛粪或马粪味的时候赶到了重庆的集结地,让同部队的战友和长官都感到惊讶。
当时的新一军军长为郑洞国,他所在的新编38师师长为孙立人,远征军缅北作战失利后新一军38师撤往印度兰姆伽。在兰姆伽,美国设立了很多军事技术学院对住印远征军进行军事训练。刘义龙先被调往史迪威司令部直属的战地卫生院担任卫生员,学会驾车后转为汽车驾驶员。此后随军参加了密支那等多场战役。1945年5月随新一军凯旋回国,1946年三月下旬随新一军到达东北沈阳。因上司倒卖汽油和汽车零件,害怕事发后背锅当了逃兵。1947年在沈阳偶遇一解放军的指导员。这位指导员知道了他的身世,见他懂汽车驾驶技术就力邀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此他成为东北野战军后勤部队的汽车兵,随军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期间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0年他所在的部队转为志愿军入朝作战,他在运输部队中驾车为前线部队运送给养弹药。由于他久经战斗考验,驾驶技术高超,又善于总结实战经验,创造了巧妙利用时间差和探照灯角度,躲避美军飞机轰炸扫射,冲破联合国军封锁线的驾驶方法,保证了安全将物资送往前线。他的这个方法后来在全军运输队得到推广,也因此而荣立三等功。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有反映志愿军汽车兵用他的方法运送弹药补给的危险场面。在朝鲜战场上,由于我们没有空中优势,也缺少防空武器,与他同时入朝的战友大部分都在运输途中被炸牺牲,他却因技术熟练而坚持到了最后。但也出过危险。那是一次向前线运输补给,路上遭到美国飞机的拦截轰炸,他乘敌机轰炸的空隙猛冲过去,车子却不慎冲出路基,幸亏被悬崖上的一棵大树拦住,敌机飞走后同志们才设法把他连人带车拉了上来。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书记载,有一次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之下,他奋不顾身的“抢救”保护了一台新车。那个时候我国穷啊,部队本来就没有多少车,又大部分被敌机炸毁,抢救一台车就多了一辆给前线运送补给的车,不知道会挽回多少战士的生命。
对于他参加国民党远征军英勇作战,抗美援朝战争中数次立功等等事迹他都不愿提及。晚年老人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我能活到今日已经很幸运了。还要什么待遇?”据老人回忆,一次他与一个战友并排趴在战壕里,忽然一发炮弹飞来,那个战友被炸得血肉模糊当场死去,他只是被炮弹炸起的土块埋了起来。还有一次,一声猛烈的巨响过后,一个东西砸在他面前,仔细一看,才知道是战友的一条大腿。大约因为见过了太多的战友在他面前死去,觉得自己能活着就是万幸,老人对什么名利地位、工资待遇都置之度外,也不许孩子们过问。
今天的人们远离了战争的硝烟,从电视剧和媒体的宣传中看到的都是壮怀激烈的豪情壮语,立功表彰会上的志得意满,但我们并不理解眼睁睁看着同胞死去,自己从九死一生活出来的老兵的心情。战争结束,刘义龙老人甘于平淡,多次拒绝提干,但当国家需要的时候,他又于1971年和1974年两次赴非洲履行国际义务,在炎热的荒漠中修建坦赞铁路。这位背井离乡的老人是我们坡刘村人的骄傲。
刘放、刘义龙虽然从事的是不同工作,但他们为国家社会甘于奉献,不顾个人安危努力工作,为新中国的解放和稳定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来不提个人待遇,不求名利,他们的高风亮节与那些以自己是红几代自居的人比较起来,真的很让人无语。
五.积善家风代代传承的南十字
坡刘村南十字家族的堂号为积善堂,积善是南十字的家风。
早在回乱之前,咸阳乡下回汉杂居,坡刘村因居于三岔路口而为商贸大镇,经常是商旅云集,车水马龙,自然也难免附近村镇回民来村做小生意。由于当时清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有意挑起民族矛盾以便分而治之,汉回冲突官府判案总是偏袒汉民,例如回民打伤汉民必须以命相抵,汉民打死回民却可以赔几只羊了事。这导致一些汉民对回民很不友好,有意无意的欺负回民,经常有回民被打伤。但南十字先人刘德夫妻一直对回民很平和,也要求子弟善待回民。特别是老婩婩(nue),她如果看到有人无故殴打回民时总是出面予以劝阻,对受伤或者来村遇到难事的回民也像对待汉民亲友一样的热心救助,为他们治伤疗病。这令回民很是感动。道光回乱(1860年)时坡刘村被回民军攻破,乱回对汉民不分老幼尽数屠杀,并纵火烧房。但却有回民站在南城十字口大喊:“不准动南十字”。正因为这样,回乱之后,坡刘村就唯有南十字的两处住房没有毁掉,两栋二层商住木楼一直保留到民国时期。南十字的老人总是以此事为例教育后人要积德行善。
回乱之后南十字一度为咸阳有名的富户,但却很快在老爷刘庆宏手中败坏。据老人们记忆,刘庆宏少时就聪慧异常,四书五经记得滚瓜烂熟,参加西安府生员考试,以前几名的成绩考中秀才。乡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但他却在从县府回来的路上撩起秀才长袍拾了很多牛粪包着回到村中,当着乡党们的面倒在自家粪堆上。这事直到现在都是乡党们的笑话谈资,很少有人明白,他这是以此表现面对满清腐败政府自己视功名如粪土。事实上,满清政府几次安排他出任县长都被他拒绝。与这同时的,是他不断地变卖田产,最后所余仅够子弟们温饱无虞。大家都知道他这人不抽不赌不淫不嫖是出了名的,变卖田产得到的大量资金用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当时有人说他支持革命党,但却查无实据,家里老少也无人知道。当然如果这事被清廷查实是要满门抄斩的。
民国十八年之后咸阳年景逐渐转好,常有南北二山的人逃来躲灾。那时有个妇人挺着大肚子领着一个男孩来到坡刘村讨饭吃,晚上就栖居在东门外破损的南祠庙里。尽管当时大家都不富裕,但南十字的老太太还是领着几个儿媳妇背着麦秸,带着被褥和吃的东西到南祠庙将她安顿好,以后还伺候她生了孩子,并资助她将孩子养大。这个妇人就认了老太太为干妈,孩子就把南十字的“崇”字辈的弟兄们都叫舅。这种亲戚关系一直到现在还持续着。
时间很快来到解放前后,由道光时期的刘德夫妻算起南十字的积善家风已经传到第三代。这个时候从安徽逃荒来了个小伙子叫张子敬,靠为人帮工和搅轧花车为生。他虽然有点文化,但为人木讷老实,干活很卖力气。刘崇友见他可怜无处居住,就将自己暂时无人居住的空庄基南园子给他(那时还未入社,土地庄基都是私有)住,张子敬在南园子打了个地窑居住,从此就算安顿下来。张子敬一直对此事念念不忘,说是“六哥”(刘崇友排行为六)让他住在了坡刘村。
刚解放时,村民贾某某不幸壮年病逝,他的妻子早已经先他而去,其家长子被国民党抓兵暂时失去音信,家里遗留下他年长的小脚老母和两男一女三个幼儿,一时生活陷于困境。在他去世的当晚,他的老母亲天还没亮就敲开刘崇友的家门,让他看怎么办。刘崇友二话没说立即赶到贾家,为其料理了丧事,又安慰贾家老太太说不要怕,以后的事情有他呢。此后他就义不容辞的主动担负起了照顾贾家一老三小的义务。贾家有十多亩土地,刘崇友每年总是赶着自己的牲口为贾家耕作种地,收割碾打,贾家老太有病时也是他延医求治,孩子们的冷暖他都照顾操心。后来贾家老太过世、老二结婚也是他给关心操办。就这样一直到农业合作社建立,贾家的孩子能够自立为止。
刘崇友的义举得到乡亲们的赞誉,贾家的兄弟一直对他心怀感激,经常提到“六哥”(按辈分贾家兄弟叫他为六哥)帮助他家的义举。贾家长子回来后听到弟妹以及乡亲们说刘崇友照顾他家的事情,非常感动,宁是要把自己的孩子拜亲给刘崇友,于是两家成为干亲,关系一直很好,这也是一段佳话。
时间到了1966年社教时期,贾家老二受极左思想影响,说他曾给刘崇有家拉长工,要给刘崇有家补定漏划地主。这当然遭到乡党们的反对,指责其是“没有良心的狼娃子”,工作组知道实情后也对刘崇有敬重有加。后来有人问刘崇有对救助贾家是否后悔?刘崇有回答说:看到邻家有难自己不帮,良心上过不去,帮了,自己心安。
注意这个回答:不帮,自己良心上过不去,帮了,自己心安。想想现在的人们议论看到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这是不是一种道德的倒退呢?
2023-11-2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教学之余,也写些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以哲理性见长。有百余篇散文、诗歌散见于多种刊物,并有《佳儿传奇》、《生死孽缘》、《雪夜惊魂》、《情断大年夜》等小说问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