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零零后文艺战士写给毛主席的信
——写在毛主席一百三十周年诞辰前夕
文/李济瑄
敬爱的毛主席,您好!
我是二十一世纪的一位青年文艺工作者,明天就是您的一百三十周年诞辰,在这一天,全国人民的心不约而同地相聚在一起,我也不例外。我很希望能在这样的日子献上一份礼物,但一个尚未走进社会的青年,实在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这让我很是遗憾。
所幸的是,身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并不是清闲的待在家里无所事事,就在今年下半年的时候,为了响应两个结合文化路线的号召,我在父亲的监制、指导下,开启了一个大规模的文艺创作项目《江山如此多娇》大型历史演义系列,意欲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用新文化的人民史观,对过去五千年的历史进行文艺创作,并将这个文艺创作成果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去说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究竟处于一个怎样伟大的历史位置。
相信您也能知道,自您走之后,那些封建文化和买办文化的帮凶,他们把文艺创作变成发泄自己情绪的垃圾桶,变成收容他们腐朽肮脏的下水道,好像只有为了标榜自己“与众不同”的苦难,文艺创作才有价值。但我依然相信您说的,文艺创作是用来服务群众的,是用来引导人们向上的。我不敢说能用自己的作品去教育别人,事实上,我自己也是在一边创作,一边学习,并在这过程中接受思想教育的。时值您一百三十周年诞辰之际,我决定分享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悟,总结一些思想成果,将它们汇报给您,也分享给所有看见这封信的人。这既是我对您的一份心意,也算是我在这个特别重大的日子里,为人民追随毛泽东思想的道路上铺下一块砖石,尽一份我力所能及的事。

《江山如此多娇》是对中国历史故事,进行符合新文化思想观念的文艺创作,在尽可能符合史料和文物证明的同时,也用属于革命者的浪漫情怀和新文化史观的全新理念,去填补包装历史上的空白情节。第一部投入创作的作品,是将时间线定在商周之交的《启蒙之光》,以三千年封建礼乐文化的创建者周公旦为主角,用新文化的视角,去理解三千年前中国曾经历过怎样一场轰轰烈烈的,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文化大革命,并在这次大革命的征途中,重新去认识现当代新中国新文化奋斗的历程。
其一:《启蒙之光》的创作。
两个结合思想指出,既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实实际相结合,也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启蒙之光》虽然是讲述商周之交的革命史,但商周革命时期的历史有太多的空白,这就让文艺创作变得非常艰难,稍有不慎,就会像《封神演义》这一类作品那样,变成神话玄幻光怪陆离的小说,脱离了历史小说的范畴。
目前已知的历史中,发生过两次天翻地覆、改换新天的大革命,第一个革命是把话语权从众神手里拿出来,放在了人类精英手里,第二次革命,是把话语权从人类精英手里拿出来,放在人民大众手里。于是在对商周革命的故事进行文艺创作的时候,我参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战争和革命历程,用已知的现当代史去对照已不可考的上古史,来创作一个完整的上古时期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启蒙之光》所传颂的不仅仅是开创世俗社会的周人,也是每一个为了人类美好的明天而奋斗终生的革命战士。

其二:《启蒙之光》的三个篇章
《启蒙之光》总共分为三个篇章:罔商、倒商、翦商,循序渐进的讲述这场三千年前,轰轰烈烈的文化革命的历程。
罔商篇中,以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作为主线人物,结合史料传说中伯邑考的事迹,大胆地将伯邑考设定为周在商的潜伏人员。身为周文王的长子,担负起为周人开辟未来的责任,在殷都步履维艰艰难探索,最终牺牲在黎明前的茫茫长夜中,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消除了殷商对周人的敌意,开拓了周人的战略空间,给周人的革命带去第一线曙光。我以罔商篇描绘为了实现心中的信仰,奋战在敌人中间的牺牲,献给那些隐蔽战线上的战士们。
倒商篇中,以周武王作为主线人物,重新定义武王伐纣这一壮举在文化史上的重大意义。结合史料中的记载,重新认识周武王战斗的一生,他带领着落后贫乏的“小邦周”,如何孤注一掷打响了历史转折的牧野之战,战胜了当时技术发达文化先进的“大邑商”,扳倒了神权文化的政权。我以倒商篇描绘纵使实力悬殊、胜算渺茫,依然为了未来的希望高歌猛进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献给那些解放战线上的战士们。
翦商篇中,以周公旦作为主线人物,深刻挖掘周公旦所主导的那场文化革命的艰苦征程,去体会三千年封建社会的“元圣”是如何坚持贯彻他革命的主张,直到最后一刻。在翦除殷商文化陋俗的道路上,曾经倒商的战友,如今几乎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继续贯彻这条革命的道路,周公旦如何在孤军奋战的悲凉处境中,仅以自己一家之力,拼着一切誓死捍卫先烈牺牲换来的新文化成果。我以翦商篇描绘为了捍卫革命的成果,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甘为亢龙之悔拼舍自己一身剐的伟大先驱,献给那些革命战线上的勇士们。
我以自己绵薄之力,描绘发生在三千年前的一场伟大革命,谱写“中国”如何诞生的史诗,并以此献给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牺牲的战士们。
也许很多人认为我是在用现当代史硬套3000年前的事,但我不这样认为,我相信千古以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民的基本态度永远是历史航船的压舱石,永远是历史大潮的定海针,我坚信人间正道是沧桑,站在历史正确的立场上必定会走在殊途同归的方向,只有那些走在历史错误的道路上过客,才表现出千奇百怪的嚣张。

第三:周公旦的“众叛亲离”
坚持文化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周人要推倒殷商的神权政权的时候,天下三分之二的国家都愿意跟随周人一起,可当周公旦为了维护革命的成果,要对殷商的神权文化进行彻底改造的时候,他的长辈同侪几乎没有人支持,就连他的胞兄管叔鲜都站在他的对立面反对他。
在《启蒙之光》中,周公旦最亲近的兄弟就是管叔鲜,不仅兄弟二人感情深厚,管叔鲜也是周武王最值得信赖的兄弟之一,这一点从他被周武王封为三监之首就能看出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久经考验的革命战士,也被殷商文化拖下了水,没能经受住这最后一轮考验,竟然沦为反革命的首领,倒在了最后的斗争中。
周公旦的文化革命,是要用周人新得到的政治权利,把旧文化的根脉刨掉,否则的话,旧时代的神权文化随时都会复辟,到那个时候,先烈们所有的付出换来的成果,都将在旧文化的复辟之中化为乌有。三监之乱生动直观地呈现了,革命成果如何被旧文化复辟瓦解,为了不让先人的牺牲落空,周公旦又顶着怎样的压力,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与新的牺牲。
在创作这个篇章的时候,身为作者的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周公旦因战友犯下错误的愤怒,体会他无法挽救手足沉沦的悲哀,并深刻地理解了他甘为亢龙,以自己身败名裂也要守护一片新天地的决绝。从这个新的角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革命时期,我才更加切身的体悟到,主席呀,您在说出“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时,究竟是抱着怎样的决心和信念。

第四:殷周文化革命的最终胜利
虽然周公旦是在一种孤军奋战的悲凉境地中,打响这场文化战争,但这次革命所以最终能得到胜利,绝不是靠着他自己一个人的一腔孤勇做到的。虽然周公旦的长辈、同侪当时都不能理解他的做法,但年轻人却有很多人都站在他这一边,比如蔡叔度的儿子蔡胡,就曾跟随伯禽一起,用周人的制度去治理殷人遗民。再比如周公之后五百年,从殷人后裔中诞生了孔子,成为周礼最忠实的拥护者,倾尽一生守护世俗社会价值观,用新儒学把神学迷信彻底埋葬在上古史的灰烬之中。
正是因为有这些年轻人后来者,前赴后继的投身到这次革命浪潮中去,让周公的礼乐文化不再仅限于理论,而是落实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宗法观念才能彻底消灭神权旧文化的余毒,把所有神权文化的糟粕永远打入另册,再也上不得台面,入不了流,也使周王朝成为年代最长久的封建王朝。
年轻一代的追随奉献,只是胜利的原因之一,真正决定殷周文化革命胜局的,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人民,是他们的选择,决定了周公旦文化革命的胜利。
我在创作《启蒙之光》的时候,曾阅读过介绍殷周文化革命中,关于人祭文化相关介绍的书籍《翦商》,在《翦商》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资料:在殷商末期的某个人祭坑里,在众多骸骨中有一对特别的骸骨,许是一位父亲和他年幼的孩子,父亲的身体已经在殷商活人祭祀中变得支离破碎,但直到被投入祭坑中,也不肯交出怀中的幼儿。那并不是多么特别的一双骸骨,但它们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里,向殷商神权文化的陋俗做出无声的反抗,最终这种反抗在牧野之战中,变成了奴隶军团的倒戈一击;在周公旦的文化革命中,成为了摧毁神权文化陋俗,决定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力量。

结语:
当我们站在三千年后再看周公的时候,发现周公当年开创的宗法礼乐文化已经落后到极致,成为反动文化的源头,但三千年前,这曾是一场开天辟地的伟大革命,虽然因为周公旦的历史局限性,他没能真正解放劳动人民,但他的革命从神的魔掌里解放了人类。
“像牛马一样在田地里辛苦的劳作”是一个很残酷的修辞。但是,“把人和牛羊一起拉到祭台上宰杀”却不是修辞,而是一个血淋淋的现实。如果不能理解殷商时曾奉行怎样残酷的神权风俗,就永远无法理解三千年前那场伟大革命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迪,就更无从理解,中国共产党所传承的,是数千年不曾中断的人类的解放事业。
一个信仰您的伟大思想,愿为新文化建设奋斗终生的青年文艺工作者
2023.12.25傍晚
作者简介
李济瑄,又名读历瑄言,20岁,自由作者。曾出版长篇童话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