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土吴风,集古今神韵,烟雨南湖。
丝绸鱼米福地,得自天乎。
清波拂柳,叹千年、浪涌须臾。
曾得见,潮来东海,啸声地动山呼。
漫说繁华唐宋,数江南小景,堪秀杭苏。
西施范公故事,槜李留欤。
高墙院内,伴琵琶、古瑟今竽。
联网问、茅公故里,年年峰会来乌。
这首赞美嘉兴的《汉宫春·嘉兴故事》,是现代词人褚勇军的作品,短短数语就把嘉兴古往今来的佳景与美事尽收读者眼底。
嘉兴,自古以来就是秀资天成、气韵动人、人杰地灵之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这里胜利闭幕,成为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革命纪念地。
2019年,“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三次走进嘉兴,走进浙江师范大学附属高照实验学校,姚美香老师用心用情用智记录下了整个过程。

三标课堂:重构教育认知,欲遇最美芳华。
三月的浙江嘉兴南湖,春寒料峭。
2019年3月29日,我校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浙江师范大学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孟国泰。
孟先生用实践、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为学校师生进行了全面的课改指导。他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小组组织学习课改课堂的范式模板,同时从理论上解构被动式传统教育理念,重构从个体出发的生本教育新理念。他的到来,为学校的课改工作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张振新总经理、区研训中心王克良副主任和学校林新事校长全程陪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上午第4节课,在学校四楼音乐教室里,孟先生与803班的孩子们一起展示了一堂限时测评改的“三标”示范课。虽然孩子们也是第一次和孟先生合作,但是在孟先生的组织引导下,小组组织学习课堂的全貌清晰可辨:
从个体到对子到小组到班级,独学、对学、群学生动展现。全体听课的专家、领导、老师们听得入神,精彩之处不由得和孩子们一起鼓起掌来。
本节课让高照的师生在最美的季节邂逅最美的“三标课堂”。803班的彭磊、子璇、心栋、宇轩……是这个季节,这堂课最美的花朵。

从个体出发的新课堂之“三标课堂”,一直是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重头戏和精彩大戏。三标课堂的最大特点是“好看好吃有营养”,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天堂。“学生成为主角,学习成为快乐,高分成为结果”是三标课堂的三大看点。
据查阅资料:三标课堂因其简单、快乐、灵动、高效,先后两次被中国教师报评为“现代课堂样本”,最终获得“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的称号。
下午13:00,在学校四楼会议室,聆听孟先生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专题报告。报告会由林新事校长主持,全体初中部教师和部分小学部教师参加了会议。
孟先生从生本教育的教育理念出发,为我们诠释了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核心宗旨是:
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确立学生的主人地位;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让不同的人成为幸福的人,让不同的人共建一个和谐世界。
践行新教育理念的策略途径是以“以文化人”为载体,构建从个体文化、对子文化、小组文化、班级文化到年级文化和学校文化的系统文化体系。人人成就他人,亦是人人成就自己,最终实现“传道育人”的教育理想。
整个报告会现场笑声迭起,掌声不断。
高照实验学校小组组织学习课堂改革在林新事校长的引领下,大胆实践、不断创新。正当课改推进遇到困难与迷茫之际,我们迎来了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创始人孟国泰先生。虽然半天的指导只见冰山一角,却已然能拨云见日预见身后那一片繁华。让我们一起重构教育认知,在最好的时光里遇见最美芳华。

课程大世界:姹紫嫣红争奇艳,百花园里育群芳。
2019年5月9 日,高照实验学校再次迎来了孟国泰先生。此次来访,孟先生再次亲临授课,为我们全体师生展示了“三标课堂”的完整样式。同时他运用“人人即为课程建设主人”的新课程理念为我们高照实验学校的全体师生翻开了一页课程育人的改革新篇章。
区研训中心沈汉真主任和学校林新事校长全程陪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上午第1节课,在学校三楼803班的教室里,孟先生再次和803班的孩子们一起上了一堂《九种英语时态一起学》的“三标课堂”示范课。从设置目标到达成目标再到反馈目标;从对子击掌、小组群学到学习成果反馈。孟先生耐心、细致地为听课的教师们呈现“三标课堂”的完整流程。宇轩在今天的“三标课堂”上,用两分钟教对子(基础几乎为零)九种时态的结构和拼读。经检测,对子学会了八种!到场的听课教师无不为“三标”新课堂的授课模式所折服,生本理念再次深深地触动每位听课教师的心弦。
浙师大高照实验学校803班的宇轩在今天的“三标课堂”上,用两分钟教对子(基础几乎为零)九种时态的结构和拼读。经检测,对子学会了八种!

紧接着,在四楼会议室,区研训中心沈汉真主任、林新事校长和部分初中部教师、803班全体同学,聆听了孟先生关于课程建设的专题讲座。每一个人就是一门课程。“人人即课程”是从个体出发新教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每一个不同的人得到最优化的发展,成为他最好的自己,学校的课程建设就是为孩子们的成长培育的最好土壤。
孟先生特别指出:
新课程是关系到每个人的天然性格、兴趣爱好和个性成长的大事。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坚定地认为,有一个人就可以开发一门课程,有一千人就可以开发一千门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王”。
孟先生的讲座为我们全面地阐述了从个体出发的“课程大世界”体系建设:从己本课程、对本课程、组本课程、班本课程、级本课程再到校本课程。从校内建构到校外直至人类课程。课程建设的宏伟蓝图直叩我们的心扉。
讲座中,孟先生为我们列举了多位因个体课程而表现优异的学生。当讲到为了适应孩子们的发展需要,在新教育实验学校已经开设有千余门课程的时候,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不由自主地热烈地鼓起掌来。为有这样尊重个体、关爱每个个体发展的新教育而为之动容。
秀洲区研训中心沈汉真主任诚挚感谢孟先生为我们的课程建设带来了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打开了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视野,为我们的美好秀洲教育开启了一扇别样之窗。
活动最后,学校两位骨干教师李姚瑕、王姚萍和孟先生师徒结对,林新事校长也对两位结对教师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会后,徐淑芳老师向林校长倾诉肺腑之言:
林校长,今天孟国泰老师的讲座,让我激动万分。我想说我也爱真正的教育!我们用一辈子,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这辈子就值了!我们的皮囊可以老去,而我们灵魂在不断丰满!我们需要成长!向您这样的校长致敬!
孟国泰先生的再次来访,为我们高照实验学校的课改之路,再次燃起一片育人的赤情。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在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同一片蓝天下他们都将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让我们携手共创:让校园成为个性飞扬、丰富多样的课程开发、建设的一方乐土,让每一个孩子在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下,万物并秀,姹紫嫣红。

高快备考:术里求真,笔下追梦。
2019年6月10日上午,在高照实验学校五楼阶梯教室里,孟国泰先生为九年级全体师生带来了一场《考前心理辅导和临场高分技巧》主旨报告。他用多种丰富、灵活的方法,教会全体九年级学生面对即将到来的学业水平考试应如何有效、精准提分。他还与他的弟子姚瑕回答了孩子们提出的各种临考问题,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同时,为打通中考的500个考点,孟先生为全体九年级师生在9年级1班上了一堂数学学科考前“三标”备考课。他打破传统的排排坐,进行三标高快备考分组。孩子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就把139个中考数学考点中最难的20个考点(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基本贯通!他的指引和教导,为3天后的九年级中考坚定了实现青春梦想的美好信念。
上午9:00,在学校致远楼五楼阶梯教室,孟先生以横幅“全力以赴迎接中考”中的“全力以赴”为开场白拉开了序幕,他说:
“全力以赴迎接中考,大家知道什么是全力以赴吗?”
“全力以赴就是要很努力。”
“全力以赴就是要拿出吃奶的力气。”
孩子们七嘴八舌炸开了锅。
“不对!你们说的都不全对!”孟先生打断了大家的抢答。
“我为大家讲一个故事吧。”孟先生顿了顿说。
“一小男孩要搬动一块大石头,爸爸在旁边鼓励道:“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就一定能搬起来!”可男孩拿出了吃奶的力气,还是没有搬动石头。男孩对爸爸说:“爸爸,您骗人!我都全力以赴,还是没有搬动石头!”爸爸说:“你根本就没有全力以赴!”儿子愕然。爸爸接着说:“全力以赴有三层含义:第一,竭尽全力;第二,想尽办法;第三,用尽资源。首先,你确实竭尽全力了,但你并没有想尽办法,如利用杠杆原理。其次,你并没有用尽资源,譬如说,请求我的帮助。这才叫全力以赴!”
孟先生通过一个男孩搬动石头的故事,为我们揭开了“全力以赴”迎接中考的真正含义:竭尽全力、想尽办法、用尽资源。
随后,他用“考点+应用”的方法准确、清晰地指导全体师生临考3天依据《考试说明》回归课本、回归课题,以本为本,全面梳理考试内容。同时他又分不同学科,不同题型为我们讲解了多种有效、精准提分的措施和方法。同学们听后无不受益匪浅。在接下来的提问互动环节,在场同学抓住这个难得的答疑解惑的机会,纷纷举手提问。长久困扰于心的诸多问题,在孟先生巧妙、多样的应对方法下一一获解。

为了使得全体师生进一步明确考前有效复习的方法。孟先生特意在901班示范了一堂学科考前“三标”辅导课。他用小组组织学习的模式,通过对子互说考点的方法,全面梳理学科考试内容,让临考前的学科复习回归落向实处。凸显了考前学科课堂复习最时效、最优化的价值和意义。
6月13日,我们的学生即将步入中考考场。愿高照实验学校九年级全体学子,在孟国泰先生学业水平考试有效应试策略的指导和帮助下,紧握手中勤奋之笔,沉着冷静,求实求真,书写未来美好篇章。
后来,听学校老师李姚瑕说,那一年的中考,在孟先生的指导下,考得特别好。

6月10日,孟先生游览嘉兴南湖,对“诞生了一个伟大政党”的小红船赞叹不已:
中国共产党党员由当初红船上的13人,发展到了今天的8700多万人,这是执着与坚持的奇迹。而第一个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和《共产党宣言》片段文字介绍到中国的人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第一个翻译并出版《共产党宣言》的人是浙江义乌人陈望道。
在烟雨楼,孟先生认为乾隆的“真是楼台烟雨中”,真不如杜牧的“多少楼台烟雨中”来得有诗情画意和人文情怀。
作者:唐盛
责编:铁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