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带渐宽终不悔
——记明水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田志国
记者 /孙常凤
“作为老师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爱心,多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什么样的学生都会有所改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这是明水县第一中学教师、优秀班主任田志国的工作信条。他用爱心、用耐心、用一颗赤子之心,诠释着师长的职责,在教育这块沃土耕耘着、收获着。

他爱生如子,让学子感受大爱;他以身作则,用严谨的治学态度、炙热的博爱之心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谛。
2000年,风华正茂的田志国走上明水县第一中学的讲台,成为一名语文教师。24年来,田志国以德高而丰的修为启迪学生,以才高而深的学识滋养学生,成为学生竞逐前行的引路人。
踏踏实实为师,勤勤恳恳育人,是田志国坚信的格言。教学中,他始终勤勉认真,精益求精,以出色的教学艺术和深厚的学术素养在学生中建立起很高威信。他像烛光一样,给孩子们带去光明,给孩子们带去对知识的渴望。他从教以来,勤奋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把自己的青春热血,春风化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为他所热爱的家乡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一名教师,田志国始终坚持“确保每一位孩子获得成功”的教育信念及“人才是多层次”的教育思想,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他深深体会到:教育,离不开师爱。他赋予传统的师爱以新的内涵。今天的师爱应该是讲究艺术的爱,包含着辩证思想的爱。一位教育家曾说,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光有爱心只能得60分,而想得到高分,还得在教学上勇攀高峰。在教学上,田志国不断追求、不断创新的动力正是源于对学生无尽的爱。
作为一名班主任,田志国常说,不仰头看蓝天,不低头视白水,只把一行行扎实的脚印深深的印在教育这块沃土中,田志富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与学生共度。他“守而不死,严而不厉”,更多的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存在,给学生充足的自我学习空间;对学生的教育上重示范和正面引导,用心与学生沟通。他不以学习成绩划分学生的好坏,而是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田志国在教学中遵循的原则是“教书育人”。他暗下决心:“做人就要做好人,为师就要为名师。”为此,他抓住一切机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为人,学习他们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他踏实肯学的谦虚态度和率直本色的为人处世作风赢得了同事们的好评。

田志国说:“作为一个有所建树的育人之师,必须是学识渊博、思维创新,求真务实、敢于创造的人,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现代,只有更新自己,投入新鲜血液,才能赶超时代”。平时,她总是虚心求教,甘当学生,潜心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如今,他不仅成为学校的教学能手,而且教研工作也是收获颇丰。对于教学,他常从学生的角度安排教学内容,既教活方法,又教活学法,精心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贯穿民主性的、探究性的、开放性的教育观念,真正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良师益友。
田志国向学生施爱心,学生视他为长辈。他关爱学生是有名的,他帮扶的对象中有个孩子赵新宇比较特殊,父母离异,爷爷生病,一度面临辍学。结成帮扶对子后,田志国给小新宇送衣服、买书、买学习用品,了解学习和思想动态,鼓励他靠努力学习去改变命运。在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下,小新宇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他在日记中写到,如果没有田老师的帮扶关爱,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殷殷师情,春晖四方。田志国热爱教师职业,爱校如家,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学生身上。课堂内外,总是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和激励引导。他主张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获得成长。因此,他的班级师生关系融洽、凝聚力强、上进心足,他说这是教育工作的真正价值所在。

汗水滴落处必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田志国热爱教师职业,爱校如家,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学生身上。课堂内外,总是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和激励引导。他主张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获得成长。因此,他的班级师生关系融洽、凝聚力强、上进心足,他说这是教育工作的真正价值所在。出色的业绩,田志国先后获评县级劳动模范,优秀班主任,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田志国始终信奉着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并以此为职业信条,加强自身修炼。现在,他正以满腔热情投身于自己钟爱的事业中,在教育这块沃土上,奋力前行……




作者简介
孙常凤,1966年生,黑龙江明水县人,学生时代就酷爱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初中时便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其中“家乡的小河”获《中学生》杂志,“我爱家乡”有奖征文一等奖,作品发表于《诗刊》《歌曲》《诗林》及各大网络平台,著有新闻作品选《珍贵的记忆》,诗文作品集《不了的情怀》,散文集《岁月留香》。其书写的凤体空心字一笔画作品堪称一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