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我》
邵孔发
《世说新语·品藻》:“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殷浩何出此言?
一者,人性的复杂。
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关系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确不止一个我,至少有两个我,也许还有三个我:有大我和小我,有今日之我和昨日之我,有永恒之我和一念之我,有天使之我和动物之我。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格由超我、自我、本我三个部分组成。我与我周旋,乃自身人格三个方面的纠结缠斗挣扎摆脱与升华。人以为心长在自家身上,自己掌握着自己的心,实不尽然;否则就不会说:三心二意、心猿意马、心不在焉、自己当不了自己的家。于是乎欲安心,需要我与我周旋。
人多疏于与自己相处。我是我,还用得着相处?实则我与我相处,是我与他人、社会相处的前提,决定自己与他人、社会相处的立场、关系、结果。“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尼采)“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你,你就不是你。”(《遥远的救世主》)欲要懂社会,先要懂自己。欲与社会相处和谐,须得先懂自己。
二者,灵魂的孤独。
人之相互理解至难,盖因人的本质是孤独的;迫不得已,无法不与自己周旋。因此,人生命中最多的是思想和灵魂的自我精神活动,其次才是与外界的交流。“一切本能,如果找不到一个排解通道,便会向内深入——这就是人类那不断发展的‘内向化’:于是,我们便有了被称之为灵魂的最初形式。”(尼采)
人是社会性动物,彻底独立是做不到的,只能努力做到独行而已。行为彻底独立是做不到的,只能努力做到思想独立。世间能独立做的事情,我思我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造就,人生最好的作品就是自己。
人格中的自我向上成为超我,向下成为本我。自我决定发展方向和趋势。降落有止境,堕落没有止境,只有自我拯救。升迁有止境,升华没有止境,自己决定自己。
我们所有人都离智慧很远。人的精神活动状态分作愚蠢、聪明、智慧、神圣四个层次。凡机心重者,自我妨碍其向智慧升华,更无从谈成就神圣伟大。
三者,改造社会至难。
一个明智之人,最不会去做的事情便是改善人类:人类无法被改善,人类甚至根本就不存在。人类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唯一存在的只是一大堆个体。 “改善你自己就好了,那是你为改善世界能做的一切。”(维特根斯坦)自我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中。我与我周旋,自己改变自己,这一过程贯穿生命始终。
人生大致由主观个人、客观环境及两者关系来决定。主观决定论者认为:性格与气质决定自己的命运。宿命论者认为:人只能作自己,命运决定了自己的人生。环境决定论者认为: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栀,环境造就人。环境是客观外因,自我是主观内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人类文明过程即是人类在与自身周旋。
从世俗说,周旋是关爱自身:一是爱惜好自己的身体;二是停止讨好别人,委屈自己;三是不要活在过去,活在当下;四是接纳自己,允许犯错,需要反思而不是否定。
从佛教说,周旋是与自己的欲望、动念较量抗争。佛教小乘自渡,大乘自渡渡人,首务自渡。103岁的梦参法师认为:人们对众生当然要慈悲,但是,要先对自己慈悲。普渡众生得有能力,不苦恼才能普渡众生。每天想着争名夺利,多挣点钱,超过别人,焦虑失眠,对自己太残酷。
从儒学说,周旋是关注自身人性修养。人性中动物性的摆脱、食色之性的超越、复杂人性的提纯、追求不朽意识的解决方法在修身养性。《大学》说国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吾日三省吾身,“你唯一需要比较的人是过去的自己,你唯一应该变得更好的人,就是现在的你。”(弗洛伊德)

作者简介
邵孔发,安徽全椒人。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教师、学报编辑。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襄水文集》《故园屐痕》《琅琊清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