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县上元观社火》
文/孙庆华

社火,又称“耍社火”,传统民间节目综合性文化活动。包括舞蹈、杂技、杂耍、武术、鼓乐等,是群众在年节庆典、庙会上自娱自乐、表演性强的民间歌舞技艺活动的统称。其历史悠久,一般认为是承袭秦汉时的百戏逐渐发展形成的。表演借助各种道具,事先有场面变化编排,有引人入胜的高潮铺垫,有生动热烈的祝辞,有欢快热闹的吹打锣鼓音乐伴奏,表演程序自由。起源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
陕西省汉中城固县上元观古镇的社火据传说从明代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上元观刘家堡村人张凤翮(当朝进士,曾任江西巡抚)筑成南乐堡(上元观镇)后,就开始了年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玩社火习俗。
张凤翮从江西巡抚称病告老还乡时人不过五十多岁,他对风水地理学说研究颇深。南乐堡以此地“鳖”形而建成城堡,共四街十二巷,以四条大街的十字为中心,此呈九宫八卦型。并修四个城门,连接城门楼的是城墙,城墙外修有护城河。护城河宽一丈八尺,水深两米。四城门楼搭着松木板桥,一丈二宽,二丈长的板桥供进出之人行走。而东城门楼有三层,飞檐画栋,底阔顶尖,高耸入云十分壮观,南西北三座城门楼均为二层城门楼,均可居住十几成人。以南乐堡为中心,城堡外又有四寺(东莲花寺、徐家堡;南嵩山寺、刘家堡;西回光寺、龚家堡;北有下院寺、王家堡。为四面八方的八卦布局。
张凤翮退居乡里,正值明未,祟祯昏庸,官场腐败,明军腐化,他敏锐觉察到天下即将大乱,故带头捐款招集乡坤修筑城堡以防匪防贼。在他的倡导动员下,南乐堡民众组建成护城队,抽四街十二巷,四寺四堡青壮四千余人农闲时集中训练,训练民众守城技能及持刀枪攻守技击技能训练。至此,以南乐堡为中心,四寺,四堡遥相呼应,互为支援的民众自卫防御体系建成。

上元观镇南有南沙湖,东有南沙河,西有干沙河,北有汉江河。四面环水。南有大巴山,北有秦岭。故张凤翮先生结合自己通易经阴阳风水地理学问,水为阴,四水之地,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聪明勤俭,极易聚财。然每到年未十二月至阴之时,须以阳火平衡之,以达水火共济,所以他遵古人设神道以为教的精神。倡导每年由护城队的青壮为骨干,组成社火会,时间从正月十日开始报马,十月十三日开始在四条街上耍社火。在西南角的校场坝上搭露台集中耍社火,“社火呈于露台之上”。十四,十五元宵节为逐步达到高潮,十五要耍到夜里子时为止。
社火,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当时上元观的耍社火以祭祀社和以火平衡四水阴地为主的活动。且规定要耍连续耍三年,三年内不可中止。三年后只可停歇时间一至二年不可上三年。否则镇上四条街上必有一处发生火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乐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上元观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它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社火表演时,脸谱面具,必不可少。头一天晚上,人们便精心画好各式的脸谱,以便第二天登台演出。社火脸谱起源,据上元元民间老艺人八十岁的张谦介绍,他说周朝时,周武王率兵伐纣,大军行至麒麟山下,被驻守山下的闻太师挡住去路。姜子牙计上心头,让士兵戴上了神兵天将的面具上阵叫骂,个个威武凶煞,好似天兵下凡。闻太师不知真假,以为天意,拔寨而逃。此事传入民间后便产生了画脸谱逐鬼的民间习俗,并逐渐融入到了社火中。学术界则普遍认为,脸谱的起源是周秦时的傩舞。傩是一种远古时代的宗教仪式,“傩”本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后被人格化,成为一种祭祀表演。傩舞是周代在傩祭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舞蹈,而“傩”的明显特征,便是戴假面歌舞。巫师戴着刻有图腾的面具将自己装扮成神,巫师一旦戴上面具,普通人就变成了“神”。面具在这里起到了人与神的转化作用,是行巫术时必不可少的道具。这样的习俗在当今社火中尚有遗存。上元观民间老艺人八十六岁的付永华说,上元观传统社火,在演员“开脸”之前,可以有说有笑,一旦“开脸”之后便不是自己,不能随便说话,这也是原始巫术的遗风吧。随着社会的发展,远古时代保留下来的社火,融入和赋予了新内容,表现形式也日臻完善,注入了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和英雄人物等元素。延续了数百年的社火,已成为陕西城固上元观地区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中的一项重要文化习俗。内容每队社火都有一个仪程官(民间称为说话的),如春节到到单位或居民家中拜年时,仪程官就随着锣鼓点子说四句一首的祝辞,一般都是因单位性质职能不同或居民家庭的情况不同而现编现说。社火队的主要项目有:高跷,一般用椽材制成长约3尺或4尺的长方形柱体木腿,在上半部约1尺的地方安装一长条(以脚宽为宜)横板,脚踩在横板上,上半部的木腿绑在人体的小腿上。身着历史戏剧人物服装。一般扮演的有《断桥》、《盗仙草》、《挑黄袍》、《唐僧取经》、《八仙过海》,《包公赔情》。等戏剧中的人物。在强烈节奏的锣鼓音乐伴奏下,做行进队列或场地定点表演。如表演断桥,由许仙,青蛇、白蛇3人用秦腔调唱台词,加以简单的手势动作。旱船,用竹子做成船形,再用彩纸或彩绸粘糊,有船姑娘驾船,走碎步,犹如船在海中行走样,由一老翁走在前面,手拿浆板,做摇船样。跑竹马,用竹子做骨架,扎成马形(也有驴形),以彩绸或彩纸装饰,表演者腰围竹马,宛如骑马一样,男女成双成对,编队穿梭奔驰、跳跃、对唱,乐感强烈,节奏鲜明,气氛热烈。类似的还有猪八戒背媳妇等。

上元观古镇的社火从明末演化延续至今,第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四条街耍的社火不相同。四条街十二巷住着四大姓氏人家,南街是衡家,西街是余家,北街是屈家,东街是申家。故四街各有各的社火会,但都是早作准备,正月十二统一报马,十三开始装社火。
东街是板凳社火,小孩子们着戏服扮演在两头,两大人抬板凳为一抬社火,有十几抬。
西街有高跷社火,腿高四尺五以上,多为青壮年耍,人在这么高的高脚腿上装折子戏,跑,跳,打斗,走累了可以坐在街门面房的房檐休息。北街有悬台社火,由一丈五长,三寸厚,一尺八寸宽的青杠木条桌,上装铁芯三根,层层发枝,高有丈五,将小孩捆在铁芯上装扮成戏。有两人一折的,三人一折的,五人一折的。桌下压两根石条,重约千斤,有三十多个横杠抬。
南街有抬社火,大方桌腿朝上,五色彩布扎成三面空花图案,四角挂绣球或彩灯,有一二十抬之多。每抬一出戏,四人扛抬各不相同,千姿百态,争奇斗艳。
元宵节耍社火,白天看的是热闹,晚上看的是神奇门道。每当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彩灯点亮,有宫灯(玻璃的,红绸的)、有转灯、红纱灯、号号灯、花盆灯,飞鱼灯。各或各样,花样百出。夜黑定,晚社火开始了,四条街上各打二三十把麻杆扎成的火把,映红四条大街。各街各社队吹马驹开路,火把随后,社火家什锣鼓喧天紧跟,四人抬大锣两面,擂大鼓的前后两人抬,装成三花脸,头戴将巾,全赤上身或半上身,腿着彩裤,脚蹬薄靴,擂起大鼓,锣鼓一响,人心慌慌,咚咚咚,三大炮,你看热闹不热闹。四面大钹,八面马锣,奏起社火家什,响彻云霄,队尾两抬花鼓架,打的是花鼓调。
上元观的正月十五闹元宵,是社火高潮,正月十五上午十点,社火在前开道,后跟四寺四堡二十村的彩龙,狮子,彩莲船,独角兽,花灯。这一天城固县城的人,四乡八镇的男女老少都身着新衣,过大年,赏花灯云集上元观。人山人海,烟雾燎绕,一真闹到晚上子时才收场。

第二个显著特色是社火分文社火和武社火,文社火有:如采莲船,用竹子做成船形,再用彩纸或彩绸粘糊,有船姑娘驾船,走碎步,犹如船在海中行走样,由一老翁走在前面,手拿浆板,做摇船样。跑竹马,用竹子做骨架,扎成马形(也有驴形),以彩绸或彩纸装饰,表演者腰围竹马,宛如骑马一样,男女成双成对,编队穿梭奔驰、跳跃、对唱,乐感强烈,节奏鲜明,气氛热烈。类似的还有猪八戒背媳妇等。高芯子,又名高台。有抬芯子、背芯子、车芯子等多种类形,尤以“车芯子”为多。一般在小型拖拉机或小型汽车上固定一根或几根丈余长的木椽或铁杆,再在杆的顶端绑成莲花形或其它形状的悬体物,这就是芯台。芯台上再将一两个或多个扮演角色的孩子固定,着戏剧服装,做简单动作或造型,在行进中表演玄妙、惊险动作。文社火中还有扭秧歌、耍狮子、舞龙,鹤、等。大型社火队由彩旗、锣鼓、狮子笑和尚、采莲船、秧歌、高芯子等组成。多种,按其形式可分为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高跷类、灯火类、模拟禽兽类、模拟鬼神类等。锣鼓类,以节奏强烈明快,场面壮阔粗犷为特点。秧歌类,有的侧重歌唱如“扭秧歌”,俗称文场秧歌;有的则歌舞结合,以舞为主,俗称武场秧歌。既有本地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吸收了外地歌舞艺术的特长,有如模拟插秧的舞蹈动作,体现了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车船轿类,以精湛的技巧装饰成各类民间交通工具的形状,表现丰富的时代内容,。其特点是: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灯火的艺术,又吸收各地灯火的不同特征,另一方面发挥上元观地理资源优势,具有独具的地方特色,上元观地处水乡,有五船扑莲节目,五个采莲船共扑一朵莲花,还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精彩节目。或有模拟禽兽类和模拟鬼神类社火节目,以深厚的文化意蕴见长,表现了远古时期人类与自然界凶禽猛兽的斗争,反映了人类对邪魔鬼怪的迷信与敬畏,透过它可以窥视到民间娱乐由娱神到娱人的发展过程。当然张凤翮倡导筑建南乐堡时主题是既宜居又以防匪防盗为主的。故当初的社火将攻守技击类的武技有九节鞭、枪、棒、拳、剑舞、刀舞、穿心杠、跳火笼、霸王鞭等,以高超的武术技击技艺吸引人们加入。它以武术器械攻防技击的精妙神奇、表演技巧惊险动人而为深收当地广大群众喜爱。开始时串街表演,群众都跟随围观,有时水泄不通,后面的人无法看到。根据人们尚武的心理特点,在编排演练节目时,采取虚实相生,真假混同,令观者提心吊胆,而表演者则神态自如。表演的内容有单练,有对打,有群体演练等,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年年有社火,岁岁翻花样。

上元观高跷演化到现代,第三个是高跷有文高跷、武高跷之分。文高跷用弦乐伴奏,边走边舞,变换各种队形,在街道上表演,舞者有的化装为戏剧人物,既表现历史故事,也表现现代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不拘一格。而武高跷用打击乐伴奏,以表演特技为主,木跷高达八尺到一丈,在村子中心专门设置场地,每隔二丈远摆一张方桌或条桌,连续摆四、五张,舞者逐个跳过之后,还要大劈叉,观者屏息静观,直为舞者的惊险表演捏冷汗。表演的特技有“过天桥”、“朝天蹬”、“跌八叉”、“跳桌子”、“跳双凳’等,颇有武术色彩。把惊险的表演与优美的造型艺术融合为一体。武高跷表演惊险紧张,动人心魄,与文高跷的气氛热烈舒缓形成鲜明对比。

总之上元观社火会从开始至今,都是群众自发组织的群体性社会民间组织。四百多年来,一代人传承一代人,技艺有继承,有创新,保留的是精彩的精髓部分。社火会会长都是当时在地方上名闻乡里的乡贤担任。由商户带头捐赠会费,随个人收入随多供少,且每年的正月只收一次,统称“上灯油费”,每户自觉缴费时由人公开唱“某某某上灯油费多少元”,最后公开张榜公布。由社火会会计管理公布收支账目,会长签字加盖印章。个人认为社火会传承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敬天畏地,文武之道,礼乐文化精神。
2023年4月8日

作者简介:云飞,本名孙庆华。汉中市一德中医馆长,汉中市武术协会党支部书记兼执行主席,汉中市同泰少林武术协会会长。陕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秘书长,世界诗歌网陕西频道副主编。有多首诗歌作品在《星星》《延河》《诗歌周刊》《四川诗歌》《中国诗人》《山东诗人》《陕西日报》《衮雪》《汉中日报》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