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爱国》文/舟自横渡
“胆囊必须切除”
我不得不住进人民医院
也因此有幸
认识了临床病友
——甄爱国
是的,他姓甄,名爱国
他说他生于某年国庆
因为这个名字
从小到大闹了不少笑话
初中时同学们把爱改成了碍
说他碍手碍脚拖班级后腿
“我索性辍学了, 我索性南征北战”
广州 北京 上海 深圳
全呆过
各种各样的活都干
什么苦没吃?
现在肝坏了,吃不下了
不然不会来这里
去年的活还没干完
老板跑了,怎么回事?
我没有碍他们
怎么就拿不到工钱?
儿子考上大学了
等着交学费
我却躺在这里
害老婆白天上班晚上跟着我受罪
我甄爱国,爱国大半辈子
从不干伤天害理的事
靠一双手娶妻生子
虽然买不起房子
好歹老家也盖了瓦房
这是怎么了
他说起来没完没了
完全不像一个肝坏死的病人
他盯着我——
”你是胆囊炎?那咱们可是肝胆相照了”
对!我忘不了,我永远也忘不了
他说肝胆相照时
护士进来催钱
那天早上
就是那天早上
太阳穿过窗户
病房里突然有了生机
我永远不会忘记
他说,他想去看一下
十八楼
高干病房里的高干长啥样
就这样
他一去不回
他再也没有回来
从十八楼纵身一跃时
他的身体撕裂了
窗外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大横幅
飘了下来
恰好盖住他涂地的肝脑
我忘不了啊
我永远也忘不了
他空出来的床位
当天就被占领
而我体内
空留一腔肝胆相照的遗址
戴安娜读诗:
这首诗以一种冷峻而深刻的笔触,勾勒出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与挣扎,读来令人唏嘘,发人深省。
从人物塑造来看,“甄爱国”这一形象鲜明而真实。他生于国庆,名字饱含着朴素的爱国情怀,却一生坎坷,受尽生活的磨难。从被同学嘲笑、辍学打工,到遭遇老板跑路、身患重病、无力承担儿子学费,他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他的经历是无数底层劳动者生活的缩影,展现出生活的残酷与不公。
在主题表达上,诗歌通过甄爱国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如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贫富差距等。“他想去看一下,十八楼,高干病房里的高干长啥样”这一情节,隐晦地表达了对社会阶层差异的关注与质问 ,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诗中“肝胆相照”这一意象的运用十分巧妙,既是甄爱国与“我”病情上的关联,又象征着人与人之间在困境中本应有的真挚情感,与现实的冷漠、残酷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诗歌的悲剧色彩。而结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横幅与甄爱国的死亡场景并置,极具讽刺意味,以一种强烈的反差,强化了诗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深度,引发读者对社会公平、人性关怀等问题的深刻反思 。
吴仲友读诗: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普通工人甄爱国的悲惨故事,通过医院里的对话和事件,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
标题“甄爱国”有双关意味,既是人名,也暗示“真爱国”,但实际经历却是被社会抛弃。诗中通过甄爱国的自述,展示了他的艰辛生活:辍学、打工、欠薪、儿子学费问题,最终因病和绝望跳楼。结尾提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横幅盖住他的尸体,形成强烈讽刺。
诗人使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夹杂黑色幽默,比如“肝胆相照”与催钱的护士形成对比。反讽和象征的使用强调了社会阶级分化、底层人民的苦难,以及体制口号与现实脱节的荒诞。
舟自横渡的《甄爱国》以黑色荒诞的叙事笔法,在病房这个微型剧场中上演了当代中国最惊心动魄的阶级寓言。这首极具现实穿透力的诗作,通过"肝胆相照"的肉体隐喻与"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形态符号之间的暴力碰撞,完成了对后改革时代精神创伤的病理学解剖。
诗人以手术刀般的精确切开"甄爱国"这个姓名的象征囊肿——被篡改为"碍国"的童年创伤,在深圳打工神话中溃烂成肝坏死的当代病灶。当农民工的肉体在资本链条中磨损殆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红色横幅恰如招魂幡般降临,覆盖的不仅是破碎的肝脑,更是新自由主义狂飙下被碾碎的集体主义遗产。病床周转率与诗歌注脚形成互文:空床位被占领的速度,恰似底层生命在历史叙述中的可替代性。
诗中"肝胆相照"的四次变奏堪称神来之笔:从病友寒暄的黑色幽默,到器官买卖般的社会关系解构,最终升华为悬置在十八楼高空的政治修辞学尸体。这种将身体器官与国族修辞并置的书写策略,暴露出市场经济转型期价值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当工人阶级的肝胆成为全球化手术台上的废弃物,曾经支撑共和国脊梁的"爱国"基因,已然异化为ICU病房里待切除的意识形态囊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