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乡县衙与楹联文化
文/张 勇
九月,犹如一幅大写意的美丽油画。周日,天高云淡,秋的微风凉爽宜人。趁着难得的自在与舒心,我们开启旅行体验,驱车沪陕高速230多公里、行程约3个小时,去河南内乡县衙参观游览。一日的短暂游玩,旧时的县衙文化使人感受颇多。略记如下:
(一)县衙的建筑布局规整
河南内乡县衙旧址在现今西峡县城,因距南阳府衙太远,治理不便,在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由今西峡县城迁于渚阳镇(今内乡县城)。后历经元明清,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现存的建筑大多为清代建筑,由钦加同知衔正五品官章炳焘主持营建,占地4万多平方米,计有院落18进,房舍280余间,珍存文物近千件。因建筑和文物遗存保护完整,享有“北有北京故宫,南有内乡县衙”、“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天下第一衙”的美称。

县衙的整体布局、形制规模体现了明清时期地方衙署座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监狱居南,多进庭院建筑的传统礼制思想,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大堂、二堂、三堂依次推进,深邃通幽,壁垒森严,变换无穷。随处可见的楹联、匾额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寓意深邃。
游览县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照壁,为青砖浮雕组成的一字型建筑群,正中有一个形似麒麟的怪兽。照壁对面有个牌坊叫“宣化坊”,它面南书“菊潭古治”,面北书“宣化”二字。大门面阔,约有百米甬道的过道。进入大门,就能看到寅宾馆、衙神庙、三班院、膳馆和监狱。过了仪门,是高大壮观的县衙大堂,大堂为单檐硬山式建筑,是知县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和公开审理大、要案的地方。大堂前甬道两侧,东边为吏、户、礼房,西边为兵、刑、工房,是旧时衙门的职能办事机构。大堂东边为县丞衙,西边为主簿衙。穿过屏门,即为二堂,是知县调解处理一般案件的地方。过二堂就是三堂,是知县日常办公的场所。另外,在三堂左右还有一个跨院,叫东西花厅院,是知县及其家眷居住生活的地方。
(二)县衙的楹联寓意深刻
楹联,一般又称对联、对子、联语等,言语简洁、内容丰富、音调和谐、形式活泼,是汉语言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楹联又与书法、美术等艺术形式结合,相映生辉、雅俗共赏、魅力无穷,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装饰效果。
古代官员文化功底扎实,多喜欢创作楹联,悬挂于官署内以自赏。这些楹联或概括治地地理位置,描写山川名胜,或申明施政宗旨,按受社会监督,以官箴戒约自勉。游览内乡县衙,见各个主要建筑物前,都悬挂有一副楹联。这些楹联语言朴实,感人肺腑,意境深远,折射出了古代政治、官吏作风和世态民情。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官风决定民风,官风正,则民风淳,官德好,百姓就会仿效。封建时代的官员不可能代表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但他们出世做官的“官念”和“官德”中至少萌生了许多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思想。内乡县衙的楹联展现着“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的文化魅力,它把执政者的承诺悬挂在楹柱之上,成为一种公示,要求社会监督,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官员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官德和修养,并且运用于自己的执政实践。
另外,匾额作为楹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悬于宅门则端庄文雅,挂在厅堂则蓬荜生辉,装点名胜则古色古香,描绘江山则秀美增色,片辞数语中却内涵丰富,文化厚重。内乡县衙部分建筑和屋内悬挂的匾额大多属于官方匾额,是官员昭示民众,表明为官初衷和抱负,并以此为鉴,用以自勉。如“明镜高悬”、“仪门”、“清慎勤”、“俭养廉”、“勤补拙”、“天理国法人情”、“安民则惠”等等,犹如县衙建筑的眼睛一样,向人们传递着官署衙门悠远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县衙的楹联文化丰富
游览内乡县衙,观赏主要建筑物前悬挂的每一副楹联,部分建筑和屋内悬挂的匾额,以及室内陈列文物,其彰显形式和思想内容,文化底蕴丰厚,主题特色鲜明,意境旷达深远。可以看出,封建时代的官员也很强化官德修养,重视自身形象,讲究爱国爱民、勤政廉政、严格执法、办事公道。

彰显为官要勤政为民的楹联。县衙大门的“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据说是主持营建内乡县衙的知县章炳焘,将这副楹联镌刻在县衙大门两侧,其标榜为官务实的用意显而易见。由此看来,保持地方官员在一地的相对稳定,有利于一个地方的长远大计,有利于强化官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县衙大堂的“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把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提高到欺天负国的高度,可谓掷地有声。三堂的“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比较准确地表述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这副流传广泛的名联,语言朴实,感人肺腑,上联的核心是要正确对待百姓,尊崇“民为贵”,以百姓为天,爱民如身;下联的核心是要正确对待自己,淡化“官本位”,以勤政为己任,造福一方。
反映为官要清廉务实的楹联。县衙三省堂横匾上的“清、慎、勤”三个大字,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它把皇帝劝戒为官者的箴言,置匾于衙署,以警戒其为官者自己要做到清正廉洁,谨慎处事,勤于政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县衙东帐房的“廉不言贪,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和西帐房的“一丝一粟,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则说明既行廉政,就不要讲自己清贫;既要勤政,就不要讲自己辛苦。要尊重社会上有关自己或别人施政的传闻,检点自己的行为。当官得到的物质和金钱都是老百姓的血汗,要廉洁奉公,取合法收入。不该得的你索取了,就会损害自己的名声。县丞衙大门上的“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体现了为官者力求减轻百姓负担,使黎民得到恩泽的爱民情怀。主簿衙大门上的“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用朴实真诚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清正之官来这里做官,与老百姓完全是一种缘分,一定要尽心尽力做事,做到心中无愧,不做对不起老百姓的事的“官德”。

体现为官要公道执法的楹联。县衙大堂前戒石坊上刻的“公生明”和“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知县在大堂审案时举目可见,警戒其秉公办事,不负百姓。二堂相对的屏上“天理、国法、人情”的匾额,知县在二堂审案时,抬头可见,以示警戒和提醒。县衙夫子院的“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识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道出了“为政”、“当官”的核心问题:为官从政不在乎你如何夸夸其谈,表白自己,重要的是必须时时反省自身,廉洁奉公,以实际行动来体现自己勤政爱民;作为地方官一定要有大局意识,你所想的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考虑到老百姓的需要,国家的利益。县丞衙的“立定脚跟竖起背,展开眼界放平心。”告诫辅佐知县的县丞等一般官员,不能把大小事情往知县头上推,而应该立足本职,各负其责,挺起腰杆大胆做事;要往前看,眼光放远点,保持心理平衡。这种对副职的要求和劝戒,让人为之感叹。还有一块“勤补拙”匾额,提醒下属注意多用勤政来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
内乡县衙的楹联文化影响深远,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其盛传不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包蕴了社会对执政者的官德要求。用扬弃的态度来游览咀嚼这些丰厚的官署文化内涵,肯定和借鉴旧时官员“官念”和“官德”思想中的积极成份,通过耳濡目染的过程,作用于官员的人性与良知,并运用于自己的执政实践,都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简介】张勇,笔名訥言,1964年生人,热爱生活,喜欢悦读写作,陕西商州人,大学文化,政工师、经济师。《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文化自媒体学人。《灞柳文苑》顾问。已有500多篇论文、散文、杂文随笔、报告文学等体裁文章在《陕西日报》《当代陕西》等数十家报刊平台发表。有20多篇论文、散文、杂文随笔及获奖作品入选《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三卷)》《商洛文学·获奖卷(1978~2022)》等版本。出版有个人文集《案牍笔谈》。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