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弘治年间永宁县寺观(一)
张泽武收集整理
关于寺的解释,【寺】:1.古代官署名。在秦汉时期朝廷政府机构设有九寺: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这九大机构组成了“九寺”,九寺的长官,便是秦汉时期的九卿。

2.佛教的庙宇。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庙——白马寺,在河南省洛阳市东12公里处 。天下第一刹——少林寺,在河南省登封市西北太室山南麓,是中国禅宗发源地。中国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寺庙——悬空寺,在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东南恒山脚下。
3.伊斯兰教徒礼拜、讲经的处所,称为清真寺。
寺庙是佛教建筑之一,汉传佛教的寺庙均是中式建筑风格,藏传佛教的寺庙以中式建筑风格为主。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佛寺、道观的建筑原则与平面布局也都同于宫殿建筑,只是规模较小,并且在装饰及室内摆设上带有各自的宗教色彩。
寺、观内建有对称的钟楼和鼓楼;佛寺在佛殿之前还建佛塔,供奉佛舍利,音译称为 “浮屠”。中国工匠用汉式楼阁建筑的构架技术修成佛塔式样,称为汉式塔,有木塔、石塔、砖塔、铁塔等。
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空相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
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
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
在洛宁历史上,道观有廖天观、云迹观、灵阳观、广阳观、灵虚观、龙泉观、灵源观、云阳观、栖霞观、安阳观、太平观等。
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碧霞祠等。
洛宁有青羊宫,在涧口乡张村寨北,祀老子。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记载:““青羊观:在元村保,元大德二年道士李纯德建。明洪武十年成化年修。”青羊观即今青羊宫。
河南府最早的地方志明代《河南郡志》中记载永宁县的寺观有十一大寺一观。现将明代弘治年间永宁县寺观介绍于后。
据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河南郡志》卷八永宁县【古迹】记载:
【福昌寺】①:在县西北坊廓保。
大钟寺大门
【白马寺】②:在县东南原村保。
白马寺尚墓
【圣水寺】③:在县东北马村保。
【华严寺】④:在县西南古村保。
华严寺八角楼
【普通寺】⑤:在县西坊廓保。
普通寺方位图
【紫盖寺】⑥:在县西冯东保。
紫盖寺大殿
【万泉寺】⑦:在县西张村保。
【水峪寺】⑧:在县东冀庄保。
【香泉寺】⑨:在县西王范保。
香泉寺大雄宝殿
【月山寺】⑩:在县东北杨坡保。
月山寺
【文明寺】⑪:在县东北○○保。
【廖天观】⑫:在县南。洪武十五年置道会司于内。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河南郡志》卷八永宁县【古迹】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