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张申:河北安平人,男,生于1946年,大专文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韩城矿务局退休工程师,韩城市老年学会副会长,韩城市诗词协会创始人,名誉社长。有《张申诗文选》《博陵六友谈艺录(合著)《劳模风范》(合著)等诗文作品问世,有多篇作品在《中华诗词》(国家级)《陕西诗词》(省级)《秦风》(省级)《长白山诗词》(省级)《上海诗词》等刊物发表,在国内各级诗词赛事中屡获奖项。
说说“厚脸皮”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生活。如果有人惹恼了一群小孩子,就形同捅了马蜂窝。小孩子们义愤填膺,群起而攻之,挺着脖子一起喊:“××脸皮厚,机关枪打不透。”被围攻的人招架不住,只好狼狈逃窜。几十年过去了,这种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有时候我也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是否也有点脸皮厚了呢。
比如,在诗词圈里,有几位年轻人,初入道的时候,我曾经把我了解的一点皮毛知识介绍给他们。和这些人见面的时候,这些人基本上称我为“张老师”,我也欣然应允,直到现在依然如此,其实这些后来人,都大有进步,好多作品领望尘莫及。他们怡然称呼我为“张老师”,我也依然应允着。
我写的东西,大多是偶来灵感,就在手机上草草写就,很少经过软件做专门校对。在“显摆”心里驱使下,发到群里,结果是漏洞百出。比如一次我写了一首诗:
夜宿平遥(新韵)

日没西山夜入城,
游人投宿步匆匆。
落单行役急招手,
驰骋空车无影踪。
“步匆匆”写成了“步勿勿”,卫剑刚在群里对我说,张老师应该是“步匆匆”。才知道错了,可见对这两个字的区别,记得并不十分牢固,张冠李戴了。知道错了,赶紧改过来,也没有觉得丢人,脸上发烧,是不是因为脸皮厚了呢?
还有一次,我写一首诗:

人像自题
半圈藤椅坐阳台,
老眼昏花诗卷开。
迟暮年华犹踔厉,
青春虚度愧无才。
“犹踔厉”这三个字,开始用的是“犹戳力”,当时想用“勠力”两个字,结果分不清“戳”“勠”的差别,写成了“戳力”,其实“勠力”两个字表意并不确切。王天恩对我说应该是“踔”字。我对天恩说你是我的“一字之师”了。天恩说“羞煞我也”。
前两天春红主席去世,我写了两首诗悼念他,其中一首是:
祭王主席
春红澽水绿,帆去柳伤心。
明月随良掾,追魂夜梦深。
马德武大概顾及我的面子,私聊对我说“澽水绿”首句三仄尾了。我一看就是的,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于是改成“春红襄水绿”。
这类的事还有好多,脸皮厚了,就不觉得尴尬,有错误改了就是了。甚至有一次我的一片写薛峰水库的词,写到关于当年建设者三个月和衣而睡,回家后水煮衣服,满锅虱子的情节。被一个标注“阿富汗”国籍的朋友骂了一顿,说我“反动”,想想我写的东西还是正面的东西多,觉得自己“不反动”,于是哈哈一笑了之。这大概跟脸皮厚有相当的关系吧。
韩愈著名文章《师说》中有几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多读读这些话,有助于增加脸皮厚度,对开展正常的文学批评会有益处。
2023-1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