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毛泽东诗词中数量词的妙用
原创:黄思源
【编者按】2023年12月26日,是伟大领袖毛泽东诞辰130周年的日子。毛主席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又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毛泽东诗词更是毛泽东思想的实践结晶和精神财富。为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本头条特别推出黄思源三十年前的一篇力作,有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毛泽东诗词的深髓和精妙。此文曾发表在内蒙古师大《语文学刊》1993年12月号,荣获广西语文学会1993年度优秀论文等奖项。后又被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主编的《新国风》2002年3一4月总第14期收录。
今年(作者注:指文章发表的1993年),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革命诗人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不才试从毛泽东诗词(下简称“毛诗”) 如何妙用数字、数量词这一方面来谈一点学习体会。
数十年来,毛诗已为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所精心研究,专论很多, 但多为逐词逐句的讲解, 或联系其写作背景、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其思想性、革命性和艺术性等, 而探讨其如何运用数量词的论文则较鲜见。而实际上,只要稍为留意, 就不难看出,毛诗非常喜欢使用数字及数量词。在敝人迄今所看到的正式发表的51首毛诗中(注), 竟然就有45首使用了数字、数量词。占88.2 % ,只有6 首无数、量词,仅占”8 %;这45 首诗同中, 共计有117个诗(词) 句带有数字, 平均每首2.6句:共计用了154 个数字, 平均每首3.4字。此外, 还有14 个实际上表示了数量的字词:“几” 7 个, “独” 3 个, “半”2 个, “无限”、“无数”各1 个。数字、数量词的使用率相当高。
在所有数目字词中, 诗人最为“器重”的是“一”和“万”字;“一”有37 个,“万”用了30 个。尤应指出的是, 数量词中使用得最多的是“万里”, 51首中竟出现了8 个“万里”(含X万里)。例如:“寥廓江天万里霜”、“万里雪飘”、“万里长江横渡”、“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玉宇澄清万里埃”、“坐地日行八万里”、“幸被东风吹万里”、“鲲鹏展翅九万里”。
为什么毛诗特别爱用“一”和“万”呢?我想, 这大概同作者具有伟大的抱负、超人的胆识而又具有丰富细微的思想情感有关吧。常言道:“诗言志。”“这一”和“万”,文学上一般用以表示微观上最小和宏观上最大的程度,使用它们,往往最能极尽其“数”,表现作者最细微的胸怀和最博大的胸襟,表达他最强烈的感受。例如,“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长缨”, 虽已是“长”,但要缚住“翼垂云天”的鲲鹏,还显得软弱无力,加了“万丈”,其气势就大大不同, 陡长了万倍,红军的形象就如顶天立地的天兵神将,他们要用万丈长缨像缚小鸡一样将貌似强大的蒋介石及其军队(鲲鹏) 捆绑起来。又譬如,作者在《贺新郎·挥手从兹去》中描写与爱人分别的情景:“汽笛一声肠已断。”诗人以最小的数“一”声凄厉的汽笛鸣响,倾诉了自己最痛楚的离别之情。以上二例的数字“万”和“一”,都是不能更改的, 如果改用其他数字,作者的磅礴气势或深寓哀情就不可能最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这两个数字可谓是诗(词) 句中的“诗眼”,可收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一般,“万”已表达最大的数额,但毛泽东同志有时觉得用“ 万”仍未能表述最大限度,而诗词音韵、字数又允许,往往就使用“十万”、“百万”、“千万 、“万千”、“千百万”, 甚至用“亿”。例如,“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等等,都“动用”了极大的数目字来展现工农群众被充分发动起来,革命洪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的大好形势。

当然,由于传统诗词限定字数,而且规定平仄和押韵, 故此,在不适宜使用仄声字“百”、“万”、“亿”时,诗人就改用平声的、一般表达最大数额的“千”字,例如:“巡天遥看一千河”中的“千”, 若改为“万”就不合乎平仄要求:又如“雾满龙冈千嶂暗”、“更喜眠山千里雪”中的“千”, 若改为“万”, 则会造成诗句末连用三个仄声字,于韵律上就欠佳;而且以上三例的“千”改作“万”, 也会显得夸张过度;此外,有的词句为了避免连续重复使用“万”字,而采取了互文手法,譬如,“万水千山只等闲”、“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者同时使用了可表示最大程度的“千”与“万”,因而,毛诗中“千”字的使用频率也相当高,共有19 个,排第三位。
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认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毛诗就是用形象思维的典范,其比、兴手法运用得心应手,而其中也少不了数目字、数量词的功劳。例如,“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就运用了“比兴”方法;其先言“杨柳”,引出“神州六亿”:但仅言杨柳,而无数量,则读者难以有具体的形象思维,更无法想象到无比壮阔的盛春景象,也就难以“兴”出下句:若加了“万千条”,则可使读者眼前豁然开阔,似乎看到万里河山一派生机勃勃, 春意盎然, 从而觉得下句的“比(喻)”是恰当贴切的:六亿人民因为使山河旧貌变为新颜,所以他们都是圣贤尧舜。毛诗以数量词作“ 比”,可说是十分普遍的,例如,以“金猴奋起千钧棒”的“千钧棒”来比革命者掌握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军事武装:以“已是悬崖百丈冰”的“百丈冰”来比国际反华势力造成我国一时的极端困难处境:以“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万户侯”来比当时的湖南反动军阀,这些“比”都恰如其分, 还把某些严肃、严峻的政治题材转换成诙谐有趣的话题,使人读来更加亲切感人。
除此之外,诗人还娴熟自如地用数量词、数目字来强化其他修辞的效果,增强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其中,以数量词为对偶,是毛诗最常见的手法之一。如以“四海翻腾云水怒”对“五洲震荡风雷激”;以“九派”对“一线”、“三吴”等等,十分工对,巧夺天工。
以数量词作排比也较显见,如“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使诗词有如排山倒海之势,一泻千里。
用数量词进行夸张也是毛诗一大特色,例如,“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极言时间流逝之飞快:再如“离天三尺三”,极言山之高,使人领略到作者“诗胆大于天”。
含数量词的精警句多, 又是毛诗一显著特点,如“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等,深蕴哲理, 发人深省。
用典的数量词较多,有“一枕黄梁”、“万户侯” 等等。
数量词作借代的也不少, 例如“纤笔一枝谁与似”,诗人以“纤笔一枝”借代文笔优美的丁玲;又如“ 六亿神州尽舜尧”, 以“六亿”数量来借代全国人民。使得诗意含蓄,韵味无穷。
以大小数字相互反衬, 在毛诗中也比比皆是,如“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万花纷谢一时稀”、“斑竹一枝千滴泪”、“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都是以大数“千”、“万”、“无限”等来反衬最小数“一”,以最强烈的反差来抒发最强烈的感想和情愫,使之“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以数量词比拟的手法也比较突出, 如“万马战犹酣”,描写山势飞动像万匹奔马腾跃,不可羁勒,正投入激烈的战斗。

还有以数量词摹绘景物的, 譬如:“沉沉一线穿南北”,作者创造性地用“一线”绝妙地摹绘出铁路负重道远的形状,同时又流露了诗人无比深沉的心情,显得十分新颖、生动、贴切,令读者拍手叫绝。
含数量词的双关词用得不多,大概只有“万类霜天竞自由”等。这里“万类”既实指诗人眼前的自然界万类生物,又暗指要奋起革命,争取自由解放的千百万民众。
其他还有前后呼应手法,如前面写“独立寒秋”,后面呼应“携来百侣曾游”。以及上文提到的“比”(比喻)、互文等方法,作者都能灵活巧妙地借用数字、数量词来增强艺术效果,或使之更加震馈启警,激人心弦;或使之更加浑涵汪洋,气吞八极;或使之更加光夺千古, 脍炙人口。
毛诗使用数字、数量词,还有一高超之处,就是有时所用的数、量看似夸张、浪漫,而实则却是十分确切实在的。我们知道,传统诗词不仅要受字数限制, 而且十分讲究平仄韵律,还要求对仗等,很难写好。但诗人却能挥洒自如切实准确地将真实数量的数量词严格按照格律要求“镶嵌”入诗词,做到不露痕迹,恰到好处。诸如:“ 七百里驱十五日”、“三十一年还旧国”、“故园三十二年前”、“三十八年过去”、“屈指行程二万”、“坐地日行八万里”等等。字数、平仄、押韵都完全符合规律,却又谈吐自然,如诉家常,丝毫找不到破绽;尤其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 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最大想象的语句。古今中外似乎还没什么诗词歌赋句子的气魄想象夸张超得过它,李白算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只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朱元璋“称我江山有几何”“天为罗帐地为床”等等;都没有毛泽东这两句诗句想象大、气魄大。这两诗句既直抒诗人壮观宇宙之胸臆,却又极其准确无误地叙述了作者真的随着地球自转了一周的距离——八万里,巡看了一千条银河,这么雄伟壮观至无极,却又没有半点夸张,真是绝妙至极,天衣无缝,令人叹为观止,充分显示了作者深湛的艺术素养与高度纯熟的语言技巧和极其伟大的胸襟。正所谓“诗词本天成, 妙手‘可’(偶) 得之”也。
诗词中使用数字、数量词,自古已有,然而像毛诗使用那样高频率,运用那样洒脱自如,手法那样多姿多彩,效果那样奇妙显著,却是极少见的。毛泽东同志以数、量词“装饰、美化”诗词,在抒情写景状物中点石成金,使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达到最完美的统一,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只是,由于敝人才疏学浅,对主席诗词研究、理解得不深不透,以上所述定有疏漏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明教。
(注:1.本文所说的51首毛诗, 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5 0 首和毛泽东《试仿陆放翁》1首。2.此文始发表在内蒙古师大《语文学刊》1993年12月号,荣获广西语文学会1993年度优秀论文等奖项。)






作者简介:
黄思源,211大学本科毕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诗学会、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肇庆西江诗社原社长,肇庆市老干部大学常务副校长,高级职称编辑。
通联: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四路2号A幢8楼肇庆市老干部(职工)大学黄思源收
邮编:526040 邮箱:3736192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