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摄影:山德水汉
播诵:铁马豪歌
提到潜江,可能你会立即想到小龙虾,这几年,潜江的美味小龙虾确确实实享誉大江南北。 
其实,到潜江去除了品尝小龙虾,更应该去看场大戏,到潜江的“曹禺公园”,到曹禺公园里的“曹禺纪念馆”,静下心来,看一场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世纪大戏。 
曹禺,中国伟大的戏剧作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写尽了中国与中国人的文化母题”,“在中国没有第二个作家的作品完全不受地域和形式的束缚,放之四海皆经典”,“如果没有曹禺,中国現代戏剧的地位就没有現在这么高”。 
走进由中国文联原主席周巍峙题写舘名的“曹禺记念舘”,迎面便是曹禺的铜质半身雕像。那透过眼镜片的深䆳睿智的目光,似乎在思索着什么,是人生戏剧,还是戏剧人生?在雕像的引导下,进入展厅。展室四个,分乡情篇.缅怀篇、教育篇、交流篇、知音篇、书画篇等九个部分,用实物、照片、手稿、题字等3000多件文物藏品,忘分展示了曹禺先生的生平历程、创作实踐、经典作品、人格魅力及海内外的影响力。 
曹禺,原名萬家宝,字小石,1910年出生于潜江马昌湖畔的萬氏塾舘。其母在产后三天便因产祳热过世了。当时,父亲万德尊在天津直隶总督端方部下任职,幼小的曹禺便同姐姐一起到了天津。三岁时,其姐万家瑛便教曹禺识字,读《三字经》等蒙学读物。

继母是曹禺生母的孪生妹妹,爱看戏,是痴迷的戏剧票友。曹禺三岁便随继母看戏,得以遍观京剧、河北梆子、山西梆子、唐山落子、文明戏等中国传统戏剧,这些为他以后酷爱戏剧及戏剧创作奠定了基础(見《潜江文化简史》)。
1922年,曹禺考入南开中学为二年级插班生,加入了南开新剧团。曹禺曾经说过,“从1925年,我15岁开始演戏,是我从事话剧的开端。感谢南开新剧团,它使我最终决定搞一生的戏剧。南开新剧团培养起我对话剧的兴趣。”1929年父亲去世,曹禺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在清华大学潜心钻研戏剧,广泛阅读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博览群书,为曹禺今后的戏剧创作插上了翅膀。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才气,天才必须经过琢磨。”也正是丰富的社会阅历,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熏陶,世界优秀戏剧作品的借鉴,造就了曹禺这个中国戏剧创作界天花板式的人物。


于是,直击当代人内心欲望与崩溃,迷惘人生罪与罚的《雷雨》诞生了;于是,写尽堕落与苦难,灵魂毁灭与再生的《日出》诞生了;于是,讲述人与人之间极爱与极恨,大悲大痛极端情感的《原野》诞生了;于是,揭示人性精神内涵,宣示人应该像人一样活着的《北京人》诞生了……
置身纪念馆,仿佛听到了雷鸣般的声声呐喊:雷声滚滚,敲醒俗世几度梦,骤雨密密,洗净太虚几点浊。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地冒一次,什么都洗个干净,那时再掉到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地火去一次,也就夠了!(《雷雨》)太阳被黑暗吞没的时候,却以它殷红的血托起了明 天的希望。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了后面,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日出》)
流泪,并不代表懦弱。不论阳光,或是雨露,只要心中彩虹依旧,生命也会变得热烈澎湃起来。(《原野》)我们整天在天上计划,而整天在地下妥协。我们只会叹气.做梦、苦恼,活着就不是这个样子吗?我们活着就是这么一大段凄凉又甜蜜的月子啊!叫你想想忍不住哭,想想忍不住要笑啊。(《北京人》) 

倘佯在纪念馆,似乎在现场目睹《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大戏轮番上演。
我己经不知道我看到了什么,我已经不知道我听到了什么。是喷薄而出的太阳,还是缤纷灿烂的云霞?是撕心裂肺的惊雷,还是直泻如注的暴雨?是奔腾咆哮的江流,还是压抑待喷的岩浆?这里,不仅仅是视觉与听觉的大歺,更是精神世界的饕餮盛宴,让人沉浸痴迷,流连忘返。 
不能不说,曹禺是中国戏剧历史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曹禺是潜江人的骄傲!曹禺是中国人的骄傲!曹禺的作品历久弥香,永远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瑰宝! 
有人说,曹禺几十年都没有到过潜江,潜江硬说曹禺是潜江人来打造“戏剧之乡”。曹禺是不是潜江人,勿须争论,曹禺有文《我是潜江人》:“我走过不少地方,没有一处使我感到这是我的故乡,是我的父母之邦……我之人识许多人,听过许多熟悉和不熟悉的声音,但没有一句使我感到如此亲切,如此动心,像潜江人这三个字,使我从心里觉得温暖、明亮。
……大约是从我婴儿时,父母的声音笑貌,我吃的家乡带来的食物,或者家庭中弥漫的那种潜江的空气,使我从小到大都认为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潜江人。……只要有人问我,我一定会自豪地说:我是潜江人。
”其实,我还想说的是,潜江是“戏剧之乡”本来就实至名归,甚而至于,整个湖北都是“戏剧之乡”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且不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从战国时代楚国的《九歌》里,就可以窥見扮神歌舞表演中的戏剧情节;
且不说,楚灵王六年(公元前535年)在潜江就建了离宫,号称“天下第一台”的章华台,“楚王好细腰”的故事就在这里演译;且不说黄钟大吕的随州编钟;且不说,黄梅戏的发源地就是湖北的黄梅县;且不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汉腔”进京,徽汉合流,造就了国粹京剧。
就说,武汉江夏区流芳街人谭鑫培,10岁随其父戏剧人谭志道进京,终成“谭派”的创立者,被誉为“伶界大王”,行内人称“无腔不学谭”。1905年,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被拍成中国第一部电影。
如今的谭门已是七代梨园世家,家族有40多人以京剧为业。就说,武汉的汉剧,汉剧是中国汉族地区的戏剧,发源于汉水流域。而武汉把汉剧发展到了顶峰。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通过影片《宇宙峰》、《二度梅》把汉剧艺术发挥到了极至。
就说,楚剧,楚剧是湖北的地方戏。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共产党员李之龙组织武汉的楚剧班子到共产党领导的血花世界演出。抗日战争曝发后,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艺术部郭沫若、田汉的领导下,楚剧积极开展劳军、献金等义演并奔赴重庆等内地演出,被郭沫若誉为“铜琶铁板胜干戈”。
更不说包括潜江在内的荆州花鼓戏,黄冈文曲戏,阳新采茶戏,恩施高台戏,十堰汉调二黄,江汉平原皮影戏,可谓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潜江就是戏剧之乡。湖北就是戏剧之省。
到潜江,当然要吃小龙虾,但别忘了到潜江看一场大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