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戈壁,那抹“绿色”的鲜亮(散文)
图•文/鲁新建
今年九月初的甘肃酒泉,秋高气爽,天地辽阔,景色迷人。我忍不住一波又一波战友西行热浪的席卷,藏不住内心对老部队的无比眷恋,还有爱好文学添草料的急迫,便相约老领导,乘坐高铁,飞驰河西,一日间便抵达目的地。若借用句古诗来形容心境的话,当是唐代诗人杜甫的那句“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做伴好还乡”,正中我意。
(一)南望祁连
来到酒泉,我免不了四条大街都要转一下,眼看天色已晚,明天还要上文殊沟,就在南大街靠近酒泉鼓楼的地方,找了一家普通宾馆,花了80元低廉价住下。
第二天早起,当我打开窗户,抬头看见,鼓楼门洞上方那句期盼已久的话语,“南望祁连”。我转身遥望远处的祁连山峰,果见巍巍山峦,白雪耀眼,一幅北国风光气魄。
为赶早班车,我顺路吃了一碗酒泉的名小吃,“羊肉粉汤”,暖胃实在。早六点半时,我已坐在候车室里,耐心地等待发车的起点。
酒泉通往文殊沟的公交班车,每天往返两趟,近20公里的路程,票价仅有六元钱,还不能刷卡,要现钱。我打听过,如打的前往,则需60元,不划算。如今自驾出行的占多数,少有人乘坐公交,早七点的班车上,仅有六七个人上车,听口音都是酒泉老乡,在文殊沟居住或上班的占多数。一路上,他们接打电话,聊天,嘁嘁喳喳,男女都有,很是热闹。
(上图:酒泉鼓楼)
公交车沿老城区出酒泉鼓楼,途径酒泉新区的富康路后,很快驶入西峰镇的乡道上。窗外熟悉又陌生的村庄、田野,吸引着我的目光,我记忆中的塔尔寺三组,西苑新村,侯家沟,冯家沟等村名站点,在我眼前闪过,在脑海里浮现。曾留下无数双脚印的乡村沙石大路小道,在四十年前的记忆里不断向前延伸。
1982年初期,我做为预提班长,在师部教导队接受带兵基础培训。由于平日训练生活的紧张,难得回老连队探望,常出于想念和办事需要,每逢周六都要回沟探望。那时候的顺路便车很少,又错过了公交车,没办法,只有依靠两条腿走路,这一带一路,我往返不知跑了多少趟。记得有一次,我与老乡王功利,关兴运结伴回沟,连日的集训和赶路,难免人困马乏。无奈之下,能遇到顺路车辆,则能上就上,先搭上一段路再说。
我偶遇老乡骑着一辆自行车,随即说好,坐上车子后座,让他梢上一节。谁知车行不远,又是沙石道,坑坑洼洼,踩车费力,超载过重,车子三拐两绕就钻进了路旁的玉米地里栽倒,惹得随行战友哈哈大笑。
(上图:经幡舞动)
我爬起来一想,马上就是当班长,带新兵的人了,没有信心勇气咋行。于是,我们商量决定撇开大路,改走小道,争取早日归队。我和战友看准方向,脚下的军用黄胶鞋踩着田野土埂碎石,深一脚浅一脚,不顾庄稼杂草羁绊,曲里拐弯,连走带跑,仅用一个半小时,赶在天黑前,我们就回到了文殊沟的温暖怀抱。
我在浮想联翩中,公交车路过嘉峪关市文殊镇石桥村口。穿过陇海铁路隧道,梦寐以求的文殊山沟美景映入眼帘。
沟口处,象征祈福和祝愿的高塔经幡随风飘动;不远处的“祁连山国家公园”几个大字光彩夺目。我看到的分明是文殊沟的旅游景区。然而,我心里又在提醒自己,这里的一切,还是我当兵时的场景,是我曾经同甘共苦的军营驻地,更是我追逐青春放歌的地方。
(二)“驼峰”如歌
文殊沟因唐玄奘西天取经时,文殊菩萨显圣于此而闻名于世,它又因古丝绸之路驿站的兴盛,藏传佛教庙宇石窟遗存而享誉中外。
文殊沟地处南北两山加持与呵护之中,它依偎在祁连山脚下,北靠嘉峪关,东向农耕酒泉。七十年代初,随着部队进驻的营建绿化,生态修复保护,加之文殊沟内涌泉雪水的滋养。这一切,都刷新出这块宝地的生机和活力,彰显出它的古老神秘与传奇。
(上图:文殊驼峰)
“驼峰”景观,它自然形成于久远年代,昂首矗立在文殊沟的前山口上。我团的直属分队特务连,进驻后与驼峰相伴,戍边报国。这里条件艰苦,荒芜、缺少水源。战友们常赶着毛驴车拉水,或依靠人拉肩挑取水,确保了训练正常,生活不受影响。
岁月轮回,每天在太阳映照下,驼峰的影子,从东至西,如同高大的骆驼在缓慢行走,驼峰与军旅几十年风雨兼程,饱含着无数军人的值守情感。
这里依山而建的楼台殿阁,举目皆是,石窟佛龛遍布沟壑山间。洞窟内壁画多为南北朝,唐宋年间的艺术精品,其“飞天乐舞形象”文物价值不菲,媲美敦煌石窟壁画,让专家游客虔诚膜拜。
(上图:王以华)
1986年8月份,六名中央美术学院和甘肃省博物馆的学生专家,来到驼峰下的千佛洞内,临摹壁画。特务连奉命人力支援,他们抽调专人协助,每天送水送饭,帮忙牵灯架线,清扫石窟卫生,并设岗放哨保护文物安全。甘肃省博物馆为此送来写有“文明之师”的锦旗褒奖。我与时任新闻干事王以华,多次到现场采访报道,稿件刊登在军地报刊媒体上,吸引了无数热切关注的目光。
遍布文殊山的胜景,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藏传庙会热闹非凡;阳历九月初的裕固族草原艺术节,显得格外亮眼;每逢年末岁初的冰雪节,又陆续登台上演。它们的精彩闪亮,吸引着游客,也寄托着军人心中的无限欢乐。
一道道山梁上,能看到战士追逐的身影;戈壁风中,常听到战友们口令军歌声声。我与战友王彦峰开心的一刹那,放飞出内心多少青春好梦。此时此刻我的内心,用不同的视角凝望这座驼峰取景,为此,我特意留下小诗一首抒情:
《驼 峰》
四载不忘拜驼峰
军旅相伴喜相逢
风雪同舟勿相忘
驼铃远去多保重

(三)军营门“留念”
最早的团部军营大门,是团部四大机关的象征。当时的院子不大,建在半山坡上,面积约有足球场大小的团部广场上,承载了我青春期许许多多的希望好梦。我在1986年11份留下的这张军营大门纪念照,其背景就是当时建成后的军旅见证。
在这广场上,我在1983年入伍的新兵连,担任班长,曾在此为团首长做过会操表演。我带队新兵一连五班,全班10名新兵,个个军容整洁,精神抖擞。我口令下达声音洪亮有力,全班战士,无论分解、连贯动作,一招一式,步调协调一致,干净利落,潇洒漂亮。全班为此受到连队嘉奖。我带的新兵乔恒,在政治处工作,先任书记员,后改转志愿兵,一路茁壮成长。
(上图:王彦峰)
每逢年底的庆功表彰会,在团部礼堂进行,我在团报道组上稿近百篇,先后荣立过三个三等功。喜报送到长安老家,让家人乡亲为此兴高采烈,纷纷夸奖。
最难忘,文殊沟团部的那年春晚。近千名官兵齐聚团部广场,共贺新春。各营连队列整齐,口号震天,战歌嘹亮。打头阵还抬着高射机枪,打射洩光弹如放鞭炮声声响,干部战士一起敲锣打鼓走进广场。在文殊沟的夜空,无数颗彩色信号弹,照明弹升起,如礼花般绽放。这一夜春晚,让回家过年的温暖,在文殊沟的军营里面,得到幸福快乐的分享。
(上图:营门留念)
全团以“雪莲杯”命名的篮球比赛在这里举行,官兵们赛的热火朝天。机关篮球队中,以团军务股李建印、何来喜、魏晓勇等球员为代表的篮球虎将,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文明球风感召下,赛事连连,捷报频传。
八十年代末,时任副团长李智主持团部营区扩建,沿着坡下菜地边沿,靠近大路的外围,砌砖建起围墙,重新修建了这座带有标志性的军营“凯旋门”。
横梁上的“坦克”图案标志,是由当时政治处机关书记员乔恒,组织股的刘雷财两人负责美术设计,后交由建筑工匠制作亮相,是装甲兵在此留下的唯一念想。
据现役驻军领导介绍,后续驻军在军营的改扩建中,唯有坦克团当年留下的几处带有标志性建筑,他们不会随意改动。这既是对驻军创建时光荣传统的发扬光大,也是军营文化自信与传承的象征。
(上图:团部广场)
保留至今的老军营大门,在站岗执勤哨兵把守下,更显庄重,神圣不可侵犯。其雄姿铁影,让无数探望的部队老兵,恋恋不舍,借此拍照留存。
我与随行的老领导、老战友即兴留影,留下那段青春岁月里,军营火热熔炉的锻造,留下西北严寒的艰苦磨砺,还有“铁打的营盘,流水兵”的那段人生的闪亮历程。
(上图:老领导合影)
(四)跨越“照壁山”
我们沿着绿化大道,来到沟的顶西头,镶嵌在山包丘陵半腰上的几个大字“能打胜仗”,格外醒目。这座山包,因它如同照壁一样矗立而获美其名曰。
老驾驶员出身,当兵就开着坦克驰骋疆场,后任坦克教练车驾驶员,在文殊沟前后秣兵历马15年,老战友李建印将军的记忆中,这里曾经是坦克驾驶专业称之为“三级跳”的坦克上坡盲架训练场,驾驶时,完全凭的是经验与判断。他感慨道,几十年间,在此能够真正上得去,下得来的不超过20个人。
(上图:照壁山)
1988年5月,军委副秘书长、兼任总后勤部副部长洪学智首长,视察文殊沟部队,张魁师长,杜华政委陪同,我奉命在沟内随同拍照,做全程新闻报道。
老团长王忠恩亲自组织全团官兵,在团部广场接受了首长的隆重检阅,后又调集全团十三辆坦克和驾驶技术能手,在照壁山训练场地,为首长展示坦训成果。当时视察首长坐在看台上,参演坦克排成一字纵队逐个通过,目标为穿越面前的上坡盲架训练场地。
坦克八连八三年从凤翔入伍的志愿兵,特级驾驶技师齐周让也在穿越之列。当时,齐周让看到前面表演的车辆,成功跨越通过后,他顿时信心倍增,开着坦克轰鸣着,在行至坡道半山腰时,来了一个漂亮的短停,再起步,高难度动作演示。他上演的精彩一幕,让在场观摩首长嘉宾,连声夸赞,惊叹不已。
(上图:首长视察)
然而,在坦克特级驾驶员刘雷财的眼里,却看到了隐藏背后的精彩。他说,齐周让在半坡停顿、再起步动作,这是他的“不得已而为之”。当他开着坦克,在爬到半坡时,忽然感觉方向有些不对头,这时,如不立马纠正,很可能导致坦克偏离路线,造成跨越失败。好在齐周让临危不惧,能在坦克处于半坡,“只见天空,不见地面”的视角盲区时,凭着敏锐的判断和果敢的操作,大胆迅速处置,驾驶坦克险中求胜。真可谓英勇无畏,胆识过人,齐周让也因此荣立三等功,成为47团装甲兵的骄傲。
照壁山面向广阔的祁文戈壁,这里又是坦克教练车天然的射击靶场。八零年长安籍入伍的三连排长党占军,他立足先有装备,对防守坦克火制区距离,做科学改革论证。在1984年元月的军区坦克分队战术学术研讨会上,他的学术论文荣获一等奖。我采写的新闻稿件,刊登在人民军队报二版头条显著位置上。党占军从射击专业基础起步,升级为特等射手,后任车长指挥,他下达的“全车注意,正前方,敌坦克,八百,穿甲弹,短停,歼灭”的战斗口令,刚强有力,震耳欲聋。他从排长起步,在连,营,副团长连续任职至转业,长达22年之久。成为老乡战友旅居文殊沟的佼佼者。
1989年9月,代号为“长城—89”坦克部队反击作战技术保障实兵演习。八零年长安籍战友梁超,他在未提干前就因训练成绩优秀荣立过三等功,后在装院苦读提干任连长后开始显露头角。曾多次参加军演作业,他注重在“打赢”上谋略,在“不战而屈人之兵”上施策,率领连队,冲锋陷阵,展示出过硬的实战本领,全连先后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上图:整装待发)
梁超的成功跨越,还表现在军区军事教官大比武“擂台赛”中,他以骄人的成绩,再次荣立个人二等功,并获得总部表彰授予的全军“四会”教练员荣誉称号。他的名字,首次列入“装甲师军史馆”英模榜单,他代表老乡战友冲击了军旅的最高荣誉。
1985年5月,我团普查清理这里库存的过期弹药。我在时任团政治处的新闻干事、师兄王琦带领下,深入实地一同采写新闻稿件。洞库中,坦克兵繁重的装卸搬运。坦克炮塔内,二炮手们举重若轻式的装填苦练,展示出坦克兵勇猛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作风。我们刊载于军队报上的消息快讯,同样让人看到了装甲兵秣兵历马保边疆的责任与担当。
(五)探宝祁连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是《诗经》里的一句古语,用其比喻人们对祁连山丰富宝藏的敬仰与感恩,让人心悦诚服,顶礼膜拜。
在通往祁连山,广袤沟壑纵横的祁文戈壁上,有四五条进山道路可供选择。但是,望山容易进山难。记得有一次,我随同采访,装甲输送车腾云驾雾,如一叶扁舟在戈壁上穿行,七绕八拐,使得终见山口。我盼望已久的探宝愿望得以实现,可谓真的开了眼界。
(上图:党占军)
进入祁连峡谷,地面雪水溪流潺潺,鸟语花香。草地上自由乱窜的旱獭(土拨鼠)活波可爱。高耸的石峰,看得见“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原材料,青褐色巨石竖立,荧光闪现。仰望高山雪峰辉映,蓝天白云灌顶,不时有雪鸡扑棱着翅膀飞过,让人如入仙境。雪鸡因琢食雪莲果实而得名,因其营养药用价值而珍稀。我们攀缘到山间草甸,被誉为美味佳肴的沙葱,发菜洒落生长在石缝草根间,随处可见。尤其是发菜,它因细如头发丝而得名,又与“发财”谐音而备受青睐。古时属于上奉皇帝的贡品,现市价值远超珍贵无比的虫草和黄金。
捡拾发菜之乐趣,应为人生弥足珍贵的终极体验。赶在雨过天晴后的戈壁草丛间,需要你瞪大眼睛,仔细寻找。若看到黝黑发亮,卷曲如头发丝状的黑团物,你用树枝轻挑于手心里即可。带回家洗净凉拌,堪称绝品中的美味佳肴。
最让我心喜若狂的是,那次登上冰川雪地,如愿以偿地饱览了“雪莲花”之芳容。她因生长在雪线以上的冰天雪地之中,冠以“百草之王“美名。记得我的老父亲,曾因患病风湿性关节炎已久,一直疼痛难忍,尚无良药对策,近四十多年都没能治愈。后来,听说雪莲有舒筋活络,祛寒去疼之功效。我特意从酒泉托人买回两盒“雪莲针剂”,寄回老父亲用药。结果犹如灵丹妙药,腿部疼痛全无,关节能活动自如,高兴的老父亲,喜不自禁,逢人便夸奖。

(上图:与王琦合作发表的文字)
军营里的文体活动,只要以用 “雪莲杯”冠名,她不畏冰寒,迎霜傲雪,花开华丽圣洁,其催人奋进的品格,立马让活动蓬荜生辉,引人入胜,美名远扬。
我们沿着祁文戈壁的沙石路,继续向着西北方向行驶,不久便来到 了人称“怪坡”的奇景地段。”怪坡”前,有文殊山景区的立牌介绍。它距离文殊沟大约16公里。我们兴致勃勃下车察看体验,追寻它的前世今生。据随行的老领导李民政介绍:他曾在文殊沟任职六年多。依据他的回忆判断,“怪坡”的惊人发现,应该归功于前任老团长宋三元的一次巧合。当时,宋团长在此勘察地形线路,正好停下军车向远处眺望。当他转身准备上车时,却忽然发现停放在坡底的空车,竟然自己爬上了坡顶,车体上行坡面移位近六十米之多。
中央、省市电视台闻讯后,曾多次临场实验,最后确认了这一奇特现象的客观存在。因无从解释,故取名“怪坡”,一直流传至今。
我曾两次陪同师兄邓祥燕到此一游,宛若游戏般地反复乘车体验。当我们坐在车上,由司机摘档松闸后,不用加油发动,车体便开始缓慢向上移动,很像现代无人驾驶电动车的感觉,无声平稳前行,如有神助。邓主编见多识广,说话风趣幽默,他脑瓜一转,一首好诗即应运而生:
祁连多神奇,怪坡有魔力。
寻常看不见,偶尔有惊喜。
(六)戈壁“双拥”
“大漠孤烟直,傲雪映草原”,这是祁文戈壁上,最美的愿景呈现。
炎热的夏季,刚烈太阳炙烤在戈壁滩上,不远处,一条条河流飘浮在地面上空隐约流动。当你驾车前往想去捕捉时,它又神奇地漂移至更远的地方,仍然同样地横在你的眼前恍动,带着粼粼波光。那条因大气蒸发而产生的气流,如梦中清泉,源源流长,不时注入你渴望已久的心中。
(上图:雪莲花)
在五六十年代,相传这一带,曾瞬间出现过罕见的“海市蜃楼”幻影。一阵电闪雷鸣过后,滚滚乌云间,忽然映出隐隐约约的画面。有依稀可辨的战马嘶鸣,有金戈兵器撞击,杀声连天的宏音浩荡,恰如远古战场的重现。又好似汉代骠骑将领霍去病,为驱除匈奴,拓展疆土,奋力拼杀激战场景的上演。
当地牧民祷告说,这是先祖神灵的活现,又降临人世。还有人猜想,祁连山上千万年的积雪映照,目睹吸收了远古时期的摇旗呐喊,车马征战,它藏于积雪,而融入地下,遇到高温蒸发,又升腾汇聚于云海天空。遇到雷电击发,引爆释放后,方呈现出这般玄妙无解的神奇幻景。
(上图:邓祥燕)
这块土地上,部队装甲车辆作训练兵奔驰时,与比翼齐飞的野生黄羊亲密为伴,不曾视敌伤害;在坦克射击打靶夜训时,因出现过,射手误将手提马灯,放牧骆驼时的光点,误判为移动目标射靶,惊吓到游动牧民。部队为此立下条约,拉起防线,为“双拥”竖起“绿色”屏保。
战备紧张的年代,有位战友在弹药库夜间执勤时,忽然发现不远处的骆驼草丛在晃动,他情急之下,果断开枪射击,以防不测。谁知次日天亮一看,击毙的却是正在吃夜草的一头毛驴,部队及时登门赔偿安抚,让牧主很是感动。
(上图:怪坡试车)
寻找方位站点,是通信连的夜训科目。有一次,战友受命来到戈壁深处的新地片村,展开“按图索骥”搜寻指定目标。在月光如昼的迂回穿梭中,有一组战友竟然摸到了一处农家的苹果园里,战友忍不住苹果甘甜的诱惑,随即上树采摘,情不自禁吃了好多。直到临走时,他们才想忽然起,部队爱民教育中,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规定,这是铁的纪律,可不能冒犯。于是,他们凑齐身上仅有的三元零花钱,留下便条,放在果园的窝棚里,然后悄然离去。
留下口印的“苹果”故事,战友们在感动着自己,也感染着别人。苹果孕育“平安夜”的祈福,让军旅诗人翼华(王保义)的诗韵所㓎染,《我在夜空种植一棵大树》这首好诗,留心存绪,让人感激:
我像园丁守在树下
祈祷的泉水滋养根须
果子被庞杂的夜色染熟
我坐在草坪上
编织月光的竹篮
不是所有的果子都是甜的
酸的涩的果子可谓良药
医治有病的灵魂
黎明時分,我把采摘的果子
分送每扇窗户
醒来的人们
都能品尝我的祝福!
曾记否,驻守在戈壁车辆必经地的坦克修理连,在路边特设“爱心修车舖”,多少次风雨无阻,为深陷戈壁荒道,“趴窝”绝望的牧民专业户车辆,送去福音施救,让车主们感天动地。
(上图:鱼水情)
部队用生活保障车,改装成的“裕固草原大篷车”,奔波于祁文戈壁的20多处“孤岛”村落。我随机采写的爱民故事,传颂于军内外报刊,温暖着草原每个角落。
古语道,“天道无亲,常于善人”,任凭岁月时光流逝,风云变幻,做为军人的使命担当,丝毫没有动摇初心值守的信念。战友们用恒心,用牺牲精神描绘出的“千里江山图”,依旧浩气长存,星光璀璨。

(七)守望古城堡
我们一路驾车摇晃颠簸,行至约40公里处,恍惚间,期盼已久的卯来泉古城堡浮现眼前,我内心抑制不住的激动,真想大声呼喊!
卯来泉的古城堡,裸露中的土墙城郭,苍劲耸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肃南县与甘肃省就已在此迁移住户,立碑保护。据老战友李建印将军介绍:卯来泉才是明长城真正的最西端。他曾在万里长城最东端的山海关去过,珍藏在城楼上的一幅缎面地图上,清楚的标着,万里长城的最西端,不是人们所熟知的嘉峪关,而是陌生遥远且神秘的“卯来泉”。
(上图:古城堡)
我曾经站在嘉峪关城楼上,极目远眺过卯来泉方向的古城堡,它与五公里外的嘉峪关城楼,有城墙相连接的遗迹,且逞掎角延伸之势,白雪覆盖祁连山下的“卯来泉”古城堡,依稀可辨。
卯来泉,相传这股泉眼,只在卯时出水而得名,早上五六点钟,天刚麻麻亮的时候,正是附近牧民,还有旅居客栈,准备上路客人需要用水的当口,处于祁文戈壁海拔位置最高处,紧挨祁连山根的这眼泉水,便开始涌动。圣洁的雪水清泉被赶路的人们装进驼队、马车的皮囊和木桶中,泉水与他们一路相依为命,陪向远方。
(上图:卯来泉水)
如今,这眼泉水昼夜喷涌不息,如饥似渴地滋润着大片草原戈壁。我曾带回泉水让朋友品尝,其水质清冽,甘甜可口,喝过的人称赞道,这是圣水,无可媲美。
我们站在古城堡上,回望来时路,远眺文殊山脉,它已如同拳头般大小,沉浮于戈壁瀚海之中。然而,我无比清楚的看到,文殊沟内那排挺拔白杨的墨绿尽染;龙腾虎跃的军旅本色;长流不息的青春光泽;在我戈壁记忆的长河中,显得格外的“鲜亮、耀眼”。
(上图:嘉峪关愿景)
我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浩瀚戈壁里,凡是能生出茂密绿洲的地方,必然会有祁连雪水清泉的滋养。这正如“茅奖”《本巴》作品获得者,著名作家刘亮程所言:多少岁月流逝了,生活中极少的一些时光,被一颗心灵留住。
这个世界,即使被大人看过无数遍,也永远需要用孩子的天真之眼再看一眼,这是文学,对人类初心的关照。
2023年12月26日于西安
(上图:回望)

作者简介:鲁新建,60年出生,陕西省长安区人,兰州大学新闻系自学大专学历,80年入伍在西北装甲兵从戎十三年,历任部队师、团新闻报道员、干事,军地双拥办专干等职,获得新闻工作优秀成绩三等功二次。转业后相继在宝鸡图片社,宝鸡摄影学校,西安陕西正爱救助服务中心从事秘书文字材料撰写和摄影作品拍摄工作。业余爱好创作诗歌,散文,评论,摄影等文学作品至今,在军队地方报刊及网络媒体刊登发表作品百余篇,其中有十余篇参选荣获比赛奖并收编于文学作品专辑。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